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展冲动”成了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查《现代汉语词典》,冲动有两解,一为“能引起某种动作的神经兴奋”,二为“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从实际使用情况看,“发展冲动”通常用来指经济、社会发展中那些非理性化的“想法”和“做法”,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教育领域显然也不例外,在远程教育发展进程中,我们也能时时感受到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的难以掩抑的“发展冲动”。
去年春晚有个小品中的台词“冲动是魔鬼”,成了时下流行的“箴言”。其实,“冲动”本身也许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可以说,“发展冲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冲动”不能“脱缰”,也就是不能背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人将非理性化的“发展冲动”称为“伪发展”冲动,而最终得为这种“冲动”埋单的是“发展”。比如国家环保部门称一些地方“发展就是燃烧”,“烧干了资源,留下了污染,产生了GDP”,说的就是“冲动的代价”。在教育领域,非理性化的“发展冲动”也导致了许多“不按规律办事”的后果,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得到有效的“理性控制”。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与此直接或间接相关。当然事情还有另一面,就是将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发展要求,一概轻率地称为“发展冲动”,这样的结论可能同样是非理性化的。
这就涉及到发展观的问题了。大家都在说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但怎样才算是“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最要紧的还是应该“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教育部去年起对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正在进行宏观政策层面的研究。有迹象表明,远程教育有可能成为今后成人教育的主导方式和主体部分。很难说在当前情况下,这会不会导致更加强烈的“发展冲动”。还是要强调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尤其要抓紧解决从办学定位到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中又有必要对那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予以特别关注。
说起“冲动”,想起几年前读到的西北师大王兆璟博士的一篇短论。文中引述了德国人文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赫尔曼·诺尔的一段话:教育学派在赫尔巴特“其下几代渐渐地变得僵化起来,失掉其缔造者所具有的强烈冲动,埋没在技术和纯粹的陈规俗套之中,这是所有教育学派的命运”。作者认为,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他赋予教育研究以建立在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真问题”理性透视基础上的教育理性,这就是教育学缔造者的“强烈冲动”;“反观我国的教育学研究,对于教育学文本的‘冲动’却超过了对教育‘真问题’的冲动。”录于此,与本刊读者、作者共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