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可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世纪性难题”,教育则被看作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远程教育因其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包括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技能,到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直到消除所谓“数字鸿沟”,使互联网这个“上帝送给穷人的礼物”真正惠及“三农”,都让人们对远程教育充满期待。农村教育被普遍认为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上加难”的事,而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社会还未能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相应的教育发展环境,包括“三农”本身的现状也有诸多制约因素,以“城市本位”为特点的现行教育体制也有许多不适应,比如最近甚至有专家惊呼“目前农业教育体系的弱化和资源的流失正在出现决口之势”。显然,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是个极富挑战性的战略课题,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有些问题短时间内恐怕也不太容易找到破解之策。
最要紧的当然还是要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难而上,并且脚踏实地去做,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障碍、破解难题。在关注农村基础教育,以及通过高考反映出的教育公平等问题的同时,远程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考虑如何直接有效地为“三农”服务的问题。本刊卷首曾谈及,如果不能通过试点找到为农村提供有效服务的途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能算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对学校而言,关键则是要把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为“三农”服务视为学校本来就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是学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本来就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比如本期发表的访谈中,胡东成教授谈到的“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亮点”远程教育扶贫工程,还有中央电大在国家迄今未有任何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负责组织实施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等,都可以见出试点高校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王一兵教授以其国际视野,甚至称我国电大的探索所达到的水平超出了正进行类似实验的一些国家——可惜的是这在国内似乎还没有得到认同。
本刊最近与江苏电大共同主办的“现代远程教育与中国‘三农’问题”学术圆桌会议,对江苏电大近年来为“三农”服务的实践进行了一番见仁见智的“解读”。诚如论者所云,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将是新世纪又一次大规模教育实验。但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期发表的会议综述与其说是给出了答案,不如说更多地是提出问题,希望能够引发更多思索。远程教育研究应从更深层次关注这些问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恐怕也得有些“知难而上”的精神,其实这又未尝不是意味着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