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中国家长们对下一代成才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就必须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一股脑地走下去,千军万马挤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殊死拼杀,造成了高等教育成本节节攀升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远远超过了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近年来各类媒体报导的“技工荒”即技工群体的缺失,特别是技师人才的奇缺,正成为比缺电更为紧迫的制约经济发展的新“瓶颈”。从全国各地人才招聘市场传出的信息看,不少企业对技工和技师人才开出高薪,并辅之以优厚的福利待遇,意欲在短期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技工人才队伍。比如,给“数控机床技工”、“高级电焊工”、“高级钳工”开出的年薪已高达10—20万元。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高级技师一般占技工人数的40%左右,而我国技工中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人数只占5%,由此可见,我国技工、技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教育结构的失衡和培养人才比例的失调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政策的导向下,高中的扩招和高校的扩招对中专、技校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不少地区建国以来积累起来的中专、技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毁于一旦,全国范围内有相当一批数量的中专、技校因无法招到生源而被迫停办和倒闭。不少国家和地方的重点中专戴帽升格为普通高校。人才招聘市场对就业者学历盲目高消费的要求,又加剧了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对高学历盲目的追逐和竞争。
客观的分析,就业将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我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能力却越来越弱、增长对就业形成的弹性却越来越低?为什么出现技工和技师大面积短缺而大学毕业生大面积过剩的现象?这些都足以让我们反思和警醒。今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的年头,再赶上“非典”的影响,全国212万大学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就业困难。许多莘莘学子看到了用人单位的白眼: 大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一无所用只会夸夸其谈却难以付诸实用。
有人认为,有需求就有供给,既然国民对于高等教育趋之若鹜、前赴后继,那么依然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高等院校当然不应放过创收的机会,理该收取逐渐增加的高等教育费用。孰不知却由此形成了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不相称的高等教育成本奇货可居的局面,并造成对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排挤,进而从教育体制上埋藏了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社会危机和隐患。另一方面,在我国文化教育的传承中,有着重学轻术的传统,在习惯观念中存在着对于技工这种“淫工技巧”的歧视和偏见。这也是造成当前技工培训资源的严重匮乏和日趋没落以及全社会荡漾着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轻慢和鄙视的历史原因。
勿庸置疑,目前我国就业市场里,就业困难人群已经有着“白领化”的趋势——年龄越来越低,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但从调查报导的资料中显示,有85%的白领认为自己缺乏职业安全感。究其原因,是普遍的竞争危机。职业安全感危机是白领阶层普遍遭遇的心头之痛。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必然带来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古人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中,技工比例占到了大多数,形成了橄榄型的结构。但我国却是出现了哑铃型的结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大增,而居于中间的技工数量成为稀缺人群,从而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瓶颈效应。而教育结构的失衡和人才培养比例的失调,是造成这种瓶颈效应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国目前还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很难想象当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时,我们提供的人才大多是毫无操作技能只有满腹经纶的莘莘学子,却找不到作为能够支撑制造业中坚力量的庞大技工和技师群体。事实上,如果单纯从就业角度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远不如技工和技师们更为璀璨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