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区是近年来在媒体上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名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推进,学生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兴建和发展起来。同传统的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宿舍区和城市居民区相比,学生社区在教育、人文氛围、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能、特点和要求。
近几年学生社区管理工作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学生社区人文关怀缺失、学生在学生社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不明、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在专业化和职业化方面的素养不高、社会联动作用发挥不够、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等。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学生社区人文关怀的缺失,已对大学教书育人的功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少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住进学生社区后,每天除了匆匆忙忙地赶到校区教学楼上课外,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也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从学生社区去图书馆也不太方便,剩下的时间都得在学生社区渡过。而不少学生社区又是一个管理较为粗放的开放系统,人文氛围及人文关怀极其弱化和欠缺,而商业氛围和意识却相当浓烈。
高中生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后,势必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比如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渴望被承认、理解与闭锁性的矛盾;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广泛的兴趣与职业选择的矛盾等等。在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中他们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闭锁与开放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大学环境,与父母及其它以前熟悉了解的人们的关系日益疏远。经过了高考的人生磨砺,他们渐渐脱去儿时的天真,面对周围陌生的一切,内心世界变得日趋复杂和隐密,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另一方面,越是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越需要人文的关怀和关爱,需要老师的教诲疏导和同学之间真诚坦率的互助与交流,高兴时能彼此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能够相互帮助。他们渴望开放自我、解放身心,并能融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但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学生社区很难形成这种育人氛围,缺乏基本的组成结构要素和文化要素。
其实大学教育是一种熏陶教育,感悟教育,解惑教育,传授方法的教育,三分之一的教育在课堂,三分之二的教育在课外。校园的育人环境、人文关怀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区决不是单纯的学生居住区,学生社区内应有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学生社团,有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和运作的社区机构和组织,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社区不仅要拥有体现社区风格和特色的人文景观,而且要拥有联系社区与外部世界的网络系统和通讯系统,尤其是要拥有使社区学生交往和整合得以实现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满足学生社会安全、精神文明、社会交往、生态环境、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要。学生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既有相互区别又有相互联系,是其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没有独立的文化要素的学生宿舍和学生公寓不是真正的学生社区。
学生社区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教育过程。有效的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适应了素质教育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要求。学生社区是大学生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并存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又是科技文化知识传播的一种好形式,在无形中促进师生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空间。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其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亲和、信赖及认同感,形成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班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反作用于第一课堂的教学。
高品位的学生社区文化和人文关怀将通过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全社会特别是高校应对学生社区给予高度的重视,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社区真正具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功能。只有这样,学生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