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上海电大新校区落成的日子里,大家都说要给它起个名字,并且一致认为还是叫“学习广场”最能体现我们的办学宗旨。因为这里不仅将是一个市民终身学习的平台,而且还会是一个学习型社区的缩影。然而说到英文名字时,意见却不一致了。专业学者认为应该叫“Learning World”才规范,而一些同仁们却认为还是应该称“Learning Mall”更为恰当。理由是所谓“Learning Mall”脱胎于“Shopping Mall”(步行商业区),喻指这里的“学习广场”实际上就是一个拥有众多教育机构的场所,它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以不同方式提供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超市”和“平民学堂”。因其大众化和个性化兼而有之,故与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不太一样。
其实作为学校本身来说,原先只不过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机构及场所。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最初独立存在的年月和地点说法颇多,然而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比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机器的形成、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产生和应用等,大家都还是认同的。学校的产生的确提高了教育运作的专门化程度,使教育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因而使人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但是在以往的年代,学校毕竟是很神圣的殿堂。它有“围墙”并与社会相对隔离,以期形成所谓特定的教化环境;它还有“门坎”,并非是谁想读书谁就能随意进得来的。人们长期以来把学校教育称之为“精英教育”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有远见的教育家们却对此耿耿于怀,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关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便是对其最为强烈的抨击。按照杜威(1897)的观点,“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所不同的是,“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这就把学校的性质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依我之见,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在越来越有力地发挥着历史性、社会性巨大作用的同时,在新理念、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支撑下,也在不断贴近民情和民生,不断满足大众生活日益丰富的需要,这就给当今乃至未来的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创造了新的机遇。
这里有两则消息很令人感慨。一是有报载,美国凤凰城大学(Phoenix University)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大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施非校园式的全网上分散式教学,并通过积极回应学生的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的高效应用而受到社会欢迎。同时还有资料表明,美国大学生中只有1/6是生活在校园中的全日制学生,而其余的大学生只希望与大学建立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即可。由此可见,这种新型的大学似乎比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能适应当下需求且具未来的竞争力。二是一位中国的大学哲学教授在某报撰文指出,央视《百家讲坛》的火爆,折射出我们当代学校教育的缺失,这和近代中国在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时完全排斥了传统的书院制度有关。理由之一是书院对于传统国学人才的培养是特别有效的。请看,一个是未来具有吸引力的“虚拟大学”,一个是昔日仍具魅力的“传统书院”,那么今日的学校到底还要不要,今后的学校到底应该如何办?
依我看,学校从无到有,应运而生,自有它的道理。然而随着教育民主化浪潮的推进,教育开始成为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经过终身教育趋势的推波助澜,学习也即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正在不断地变成现实。学校,作为一所专门的教育机构、同时还作为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当然还是会存在的,但可能不完全再是过去的那个概念和仅仅是现在的这种形态。
当今多元化的学校样式也不会仅仅是作为让人们进来学习一些知识和几项技术的专用领地。学习作为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除了谋生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谋心”,即让精神有所寄托,让心灵有所安顿。于是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就很重要,于是学校条件乃至其特有的学校文化建设就十分必要。既然社会的进步造就了学校,那么就还是把学校还给社会,让其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