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姓名:厉以贤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职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Email:
[email protected]
发表论文
展望: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
教育·社区·社会的三位一体
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
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的基本原理
知识社会·终身学习·高等教育改革
日本的儿童养育院
3.15、两会和教育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风波观察
“大学生村官试验”引发的教育问题
共鸣与感言
教育蛋糕该如何切分
谁是真正意义的XX学家
体验式学习
打工子弟学校开停博弈的背后
   

 

 

 专家专栏 名家评论


 
共鸣与感言

  2006119-10日,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 2006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在京召开。大会自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远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今年是第五届,以“网络服务学习型社会”为主题,以求从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角度切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作者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对大会的一些发言有所共鸣和感想。

首先,作为一个媒体,搭建了这样一个远程教育界会聚研讨的平台,是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繁荣起着实实在在的作用,盼望在我国教育的其他领域都能有这样的中介机构。我很欣赏杂志社的尹伟中社长作为大会主持人所说的话,他说: “我们也非常有幸请到了教育部的领导,和大家共同探讨远程教育发展的大计。我们今天不是作为官员邀请他们,而是作为专家,请他们共同就远程教育发展的问题发表观点和想法。我希望媒体不要以官方的身份理解他们的个人观点。”的确,既然是由学者、官员、企业家各方人士参与的学术会议,那么任何人的发言都应是可以讨论和切磋的,这关系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会风和学风。

  对大会主题报告,我认为以下两位的报告颇有创意,发人深思。

  一位是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题为《终身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港》的报告。应该说数字化学习港的概念和教育超市的概念,一些学者在原理上以及在一定的实践上已经提出并加以应用。有意义的是报告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给予网络教育一个走向,强调今后的网络教育是在适当的地点给适合的人提供教育。并强调了服务这一概念,提出: 普遍适用的服务,普遍的智能服务,即PISPervasive International Server)。认为在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时代,新的网络教育概念就是数字化学习港。

  目前,数字化学习港的研究已经启动,包括四个典型示范应用方向: 1.数字化学习型乡镇典型示范应用;2.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典型示范应用;3.数字化学习型企业典型示范应用;4.数字化学习型行业和高校继续教育典型示范应用。这说明数字化学习港不仅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而是属于全民学习、全面学习的范畴。由此引发的问题是: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是由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三个方面组成,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教育部设有终身教育局(韩国)或终身学习局(日本),而我国教育部连社会教育司也没有,这在国际上是少有的,这样的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是否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数字化学习港应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整合,社会各单位企事业的整合,高教司启动数字化学习港是大好事,而适合这样的领导职责却要求教育部设立终身学习司(局),启动内部各司局整合、协调、沟通,启动教育部与其他部委以及社会各单位企事业的协调与沟通。

  另一位是中央电大葛道凯校长题为《关于电大开放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思考》的报告。我非常赞同他对电大今后发展的定位和工作思路,即电大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平民进步的阶梯,是教育机会公平的砝码,是学习者自我充实和前进动力的补给站;电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优质服务;电大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这样的理念是有创新意义的,是符合建设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方向的。

  笔者几十年来,一直在设想和实验构建这样一个学习与教育的机构。葛道凯校长所说的服务平台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例如: 素质学历,职业能力,生活文化,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农村教育,西部地区教育,特殊人群教育,部队的士官教育等等。那么引发的问题是,电大已有的资源如果不加以根本性的革新和改造,能实现他提出的电大理念吗?尽管实现需要有个过程,但这可能不是仅仅由一个教育机构,如电大,所能实现的。这样的改变,电大如果改名为“开放大学”似乎更恰当,但应强调说明此“大学”并非目前教育部高教司所管辖的大学的概念。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