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发表了“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言论。他的这一席话引起了不少媒体及互联网的广泛议论。 丁学良所说的“中国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的根据是什么?理由之一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概言之,经济学家要把经济学视为求解真知的学问来做,而不能当作名、利、仕的晋身之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的正是这一理由,许多人怀疑和指责我国一些经济学家代表了某个利益集团,甚至说什么,在最近十年里,股民损失超过1.5万亿元,这其中,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所起的作用就是误导视听……这是有关经济学家职业道德和操守的问题。 余秋雨先生在应答新浪财经的谈话里说道: 我们需要对经济学家有一些宽容,“为企业利益代言”是很正常的事情,经济学家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正规走向规范,是一个很好的事情。经济学家也不需要都是大师,他可以单纯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城市服务,可以称之为小经济学家。总体而言,经济学界需要不同的等级和不同的生态。 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梁小民在《新京报》中写道: 经济学家即使按中文的意思“名家”而言也只讲专业水平,不讲道德标准。王国维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但无人否认他是史学家;周作人是汉奸,也无人否认他是文学家。为什么要给经济学家加上那么多道德要求呢?有良知的和为利益集团辩护的经济学家都是经济学家。 笔者很赞同余秋雨和梁小民两位的观点,评论一个人是不是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主要在于其本领域的专业水平。 那么丁学良教授认为真正的经济学家的专业水平该是如何衡量呢? 他说: 要查一查在过去的10年或15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在国际上经济学界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依据丁教授的引导查了国际上经济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刊物,结果只查到了三人,名次很靠后,他们都是在国外大学任教,有的还仅是副教授。 由此,我们关心以下问题: 1. 能不能仅依据在国际上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来判定一个人是不是XX学家? 这一判定,看似遵循国际标准,实际上是西方的某种特定的标准。以经济学为例,要在世界专业杂志发表文章,多数都是对以往事实加以分析和说明,当然这种分析和说明,反映了理论升华和创新,但终究不是以理论来指导现实。而要在像《美国经济评论》这样的顶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其基本条件是要懂得使用数学构建模型。要按这个标准,那么许多公认的经济学大家,如亚当.斯密、李嘉图、哈耶克、科斯、诺斯等,现在都称不上是经济学家了。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里面讲过,评价一个知识分子首先应该看他是否对现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理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说服力和穿透力。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参与并推动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全过程的那些经济学家,有什么理由不去认可他们? 2. “XX学家”和“XX家”是否应有区分? “XX学家”指的是在这个学科领域里受过专业的训练,在这学科领域中有造诣之人。“XX家”是指从事这一领域活动,并做出较大影响或杰出贡献的人。以教育为例,教育学家是指在教育学这一学科中有造诣的人;教育家是指在教育活动领域中做出较大影响或杰出贡献的人。蔡元培不算教育学家,但他在当北大校长时,有着较大影响和杰出贡献,可以称为教育家,可是,并不是任何一届北大校长都是教育家。官员和XX学家、XX家也不能混同,至于科学研究理应由学者去从事,那些重大项目如果是由部长、司长、校长去挂名领衔,虽可利用工作之便,但毕竟工作和学术不能等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