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试验始于2005年。北京市平谷区于2005年进行了“政府雇员制的大学生村助理制”试验,受到北京市的重视,经过调研,北京市于2006年推行这项所谓“大学生村官试验”。按照北京市计划,3年内招收8000名大学生村官,争取使北京市3900多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为此,北京市推出了7项保障措施,包括: 在待遇方面,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第一年平均每人月薪2000元,第二年为2500元,第三年为3000元,并由政府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3年后还可续聘。非北京生源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两年连续考核合格的,给予北京户口。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考研究生时根据条件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3年合同期满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可推荐免试入学。2006年村官的报名情况可以说火爆。中国农业大学报名应聘村官的学生有700多人,约占2006年毕业总人数的10%。北京联合大学由于报名人太多,学校不得不根据学院来划定名额,每个学院需要先自行淘汰一些。
之所以应聘如此火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大概是为了解决就业,而且工薪不算低。根据北京大学课题组的调查,去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平均起薪为1549元。根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对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16所大学约4000名今年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而据人事部的调查数据: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2006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北京市的优惠政策促成了村官在就业市场的走红。
那么,村里要大学生当村助理是需要大学生们做些什么呢?曾有已当上村助理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自己的工作分类为: “50%以上的文秘工作;10%接待领导,端茶倒水、介绍村里情况等等,其余40%无法归类,比如广播找人、调解婆媳关系等等琐事。”已接受大学生村官的村干部是这样认为的,某村支书说: 学生村官主要在文化、思想上可能影响我们,经济上帮不上什么,主要原因是太嫩了。该村支书对现行教育的弊端直言不讳,认为学生在学校学的离实际要多远有多远。那么对学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呢?一位村副书记似乎很不好意思地小声说: “因为农村走的是企业化、城镇化道路,现在吃农业饭不挣钱,所以纯学农的我们也用不上。” 有的村干部认为,他们接待大学生,首先是帮助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村需要大学生,但挑选的标准是老实,愿意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会协调人际关系、具有人际平衡能力。有的认为,这个政策总体是好的,但是大学毕业生想在基层真正起到效果做出点什么来还是有点难,至少要在5年以上。
出现以上现象,从教育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长期把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尤其是多年的高等学校扩招,高校入学和毕业学生成倍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以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当然这是教育的辉煌成就,是在国际上可以夸耀的事。可是,尽管我国GDP总量已达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却排在世界第110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产业结构和工作岗位来说,真正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多余的大学生需储备几年呢?大学生就业难从教育的决策和政策来说需要反思。 应该说我国农村的发展是需要大学生的。可是从大学生当村官助理的现状来说,多数农村需要的不是目前高等学校培养的那种大学生。这样就涉及到目前高等学校改革之路如何走,同时还涉及中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当前实际上(不是口头上、宣传上)推行的究竟主要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