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香港高校去年招揽北京、广东、海南、成都状元后,今年北京市文理科状元在报了北大之后,又双双出现在香港大学的面试考场上;广州市今年9名高考状元中,6人都报考了香港高校。由于内地状元“转投”香港高校的现象逐渐增多,媒体的炒作也愈演愈烈,什么香港高校到内地“掐尖”,什么香港高校对清华、北大构成了强大的冲击,什么香港高校已经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什么北大、清华对此沉默不言,等等,不一而足。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是正常的现象,内地学生选择香港高校完全是他们的自由,可是此事一旦被媒体爆炒就被误导似乎成为什么社会问题了,似乎成为内地名校和香港高校的名次和地位之争了。
对于香港高校内地“掐尖”的说法,在最近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参加论坛的内地高校校长并不认同。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直指,这纯粹是媒体的炒作。中国农业大学陈章良校长坚决反对“港校来‘抢’内地生”的说法。他说: “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并不是人才的流失。高考状元只是代表高中阶段的成就,在大学中的发展还是要看个人的后劲。” 他认为,引进竞争其实有利于打破内地教育的垄断,是件促进教育发展的好事。
令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唯有对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如此大惊小怪呢?这几年来国外的高校来中国争夺教育市场教育资源的事情已近乎泛滥,多少我国拔尖的学生在国内高校上了一年后第二年转向国外大学上学,多少大学毕业生千方百计地去国外读研究生,甚至近年来去国外上学的年龄日趋低龄化。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内地高校面临的不止是香港高校的竞争,而是全球市场的竞争。全世界高校都已把目光转到中国,哈佛、耶鲁、斯坦福不仅盯上中国的本科生,同时也盯上中国的高中生。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是挡不住的潮流,中国开放生源市场是个必然趋势。中国的高校不能关门自大,只有在竞争中,才会获得最快发展。
北大、清华的目标是创世界一流大学,换句话说就是目前还不是世界一流。有资料说明,从国际知名大学排名来说,北大、清华约处于120位左右。我并不认为这种排名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标准,如同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就以是否曾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及数量,得出我国经济学家不超过6位的荒诞结论一样(据凤凰卫视所查,近几年在国际知名经济学术刊物发表过文章的,几乎都是没怎么听说过的,更谈不上国际知名了)。我想着重指明,这些排名的标准完全是西方的标准,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来制订的。我们可以参考,而不应该亦步亦趋。遗憾的是,我们只见到教育部向北大、清华投入更多的钱,而见不到我国一流大学的具体标准出台。
内地的尖子考生为什么会转投香港高校呢?2006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有2767人参与的调查,当被问到如果同时被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顶尖高校录取时,71.2%的人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有59.5%的人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问到香港高校的哪些优势是你看重的?回答是: 更加全球化占81.6%,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占66.8%,学术氛围更好占50.9%,能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占46.1%师资力量更雄厚占44.4%。 笔者从196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与香港的高校有着密切的接触,在香港高校里有着许多朋友,也曾在香港高校客串讲课。因此很了解香港的大学曾长期在英国的统治下,自有内地高校所不及的优点,同时也有不如内地高校的弱项。近日北京考试报记者曾访问了一位今年4月初去香港考察教育的教授,他的感觉是: 香港大学得到的教育经费比内地高很多。师资方面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多,但是大师级教师少。香港高校长于实用教育,短于基础研究。香港文化氛围淡泊,搞学术、做学问的大环境远不如北京等内地城市。内地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不能与国际接轨,一些课程内容陈旧或失实,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教着没劲,但是学生不得不疲于应付。这些观察涉及到了现象,可以作为参考,但如果真要比较,就需要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