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从实地调查和研究文献中,接触了不少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村教育方面的情况,感触颇多,写过一些涉及这方面的文章,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在2001年香港乐施会和2002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以后发表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创刊号)上的《农村教育:现状、困境与对策》一文,就是这两次发言的汇总。
我之所以关注农村和农村教育问题,与其说是学术理论的动因,不如说是现实的震撼和呼唤,研究人员的责任和良心使然。因此,在这里提出问题,并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讨论,而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士的关注和投入,共同为中国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仍然占人口总数63%左右的国家,农村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天,我们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的紧迫性还不仅在于此,而是在于在国家现代化进程加快的环境下,城乡差距正在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在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加剧,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保证;一度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代课教师比例扩大,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教师队伍难以承担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上升,“普九”成果有得而复失的危险等等。
这些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的背景,需要从战略选择、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上总体解决。所以,重视和解决农村和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要从体制和制度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力,建立起农村教育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负担从农民的附加费和集资转到政府财政负担,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基本需求,让农村学龄人口和劳动者享有基本的教育权利。
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现代远程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是如何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实际效益;以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一些地区采取学校联合建网,建设学习中心和教学点辐射的做法,证明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路子,值得借鉴。总之,农村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要有自己的路子和模式。
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关注农村和农村教育,并不是让农村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是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变革、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教育要为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服务,为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服务,集中体现在教育不仅要造就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同时要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养非农产业和城市需要的各类劳动者。这就要求拓展农村教育的领域,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农村人口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包括:“绿色证书”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员的资格培训、“公司加农户”企业的岗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等。
适应这样的需求,教育培训需要有改革和创新的思路,按照不同人员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完全按照学校学科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例如:“模块式教学”,即按照职业或岗位要求,把相关课程组合成为一种模块进行教学;“按需施教”,也有称“定单式教学”,即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即因人而异,制订教学计划。其基本精神是突破学科教学的框架,实行以人为本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与此相应,一方面要建立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合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不同层次类别教育之间衔接沟通;另一方面要使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沟通互补,农村教育机构可以为城市培养输送人才,城市教育机构也可以招收农村学生,培训后进城务工,在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城乡教育也实现一体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