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支持对人的主体性的实现
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经常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概念或主题。传统的教育信息(包括文字教材、声像教材等),其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有顺序的,所以传统教育势必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方式,非线性地组织教学信息,这和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相符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由联想能力的
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信息的非线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联想,自由选择不同的路径,进入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还能综合处理各种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图像等),形成多感官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保持。它的交互特性也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兴趣,自由选择、自主控制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2、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网络技术使教育突破了地域和时域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条件,改变被动的、被支配的、受监控的地位。资源共享,大大扩展了学习者的信息来源,支持了人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权利,使教育成为面向民众,服务于民众的社会化大教育,摒弃“象牙塔”的各种等级和资格的限制以及文化专制,是无名之辈展示和发挥自身才能的广阔天地。有利于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目标。资源共享还使学习交流,文化交流国际化,从而可以防止学科封闭,故步自封,为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发挥作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人——人”的交互,弥补多媒体技术下 “人——机”交互缺乏情感交流的不足。目前,在网络教学中,较多的采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使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实现情感互动。一种相互尊敬、相互鼓励的情感互动情境对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3、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使计算机来完成能表现人类智慧的任务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的智能计算机以及使计算机更巧妙的实现高层次的应用。智能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计算机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给予帮助、指导、判定、打分,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环境,从而发扬了人性。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模仿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推理方式和思维过程,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部分替代了教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的主体解放。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能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毋须教师的过多参与,进行自主性学习。
4、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能构造出最佳的课堂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其中,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它能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洽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它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缺点。用虚拟现实技术“构筑”的课堂除学习者之外的老师和同学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学习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可以任意,教学进度可以多方控制。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控制者,使师生的主体性都得以发挥。
以上从技术角度出发,分四方面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现代化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的实现的所起到的作用。当然应用于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手段不止这些,而且往往是同时使用多种技术。在对待现代教育技术和人的主体性实现的关系中,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和人本主义教育技术观。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它使人们产生对工具手段的偶像崇拜,而将人这个主体放在从属的地位。人本主义教育技术观轻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对技术的本质产生扭曲性和肢解性的解释。将人放在第一位,以至于把人的存在主体化,把人的基本特性主观化,把人的生存状态个人化。我们要摒弃上面两种片面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从人、工具手段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把握教育技术与人的主体性的实现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日益发展的现代技术手段(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本身的发展为目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的主体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