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谈网络教育实施中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后现代课程观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下)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上)
远程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下)
远程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上)
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框架初探(下)
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框架初探(上)
远程教育的文化迟滞
三种学习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下)
三种学习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上)
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研究(下)
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研究(上)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应用(下)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应用(上)

 

 

 

 

 

远教研究>>
  综合研究 发展研究 教学研究 海外动态 研究课题 课题动态

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分析(二)
2003年8月21日
 

二、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层  

  (一)教育实践

  下面分三个主题对ICT在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做概括分析。

  1.ICT作为一门课程:计算机进入我国中小学可以追溯到1982年,五所大学附中进行了计算机教学的实验,后扩展到24所中学。受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语言是人类的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当时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以Basic语言为主。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开始更多地关注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当前,ICT作为学习对象在世界上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 其内容也从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了ICT教育,进而在更深的意义上强调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成功的终身学习者,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积极有效的成员。2000年,我国教育部决定在10年内逐步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当前面临一些挑战性问题:(1)教什么:ICT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组织以及各学段之间的衔接。[ii](2)如何教:ICT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3)ICT知识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测评方法。(4)师资缺乏。

  2.ICT在各课程教学中的整合:在早期,人们更多把计算机等ICT看作是一种新的高级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内容表现和传递的功能。这是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近来,人们更多强调把ICT作为功能丰富的工具灵活地整合在各种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借助ICT的优势创建新型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环境,实现新的学习模式。我国教育部在“校校通”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项目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ICT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一方面促进各科的教学,同时也在各科的学习中强化学生对ICT的掌握和应用。当前,我们急需探索ICT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如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等)中的整合模式及其有效条件,包括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更广泛地使用ICT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以及如何利用ICT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实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

  3. ICT在其它工作中的应用:ICT还可以用在教育领域的其他各项工作中,包括教科研、教育管理、家校合作、学校社区服务以及学校以外的终身学习等,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综观各国的教育信息化,当前ICT教育应用的实践发展表现出以下三大趋势:[iii](1)整合(Integration):要想有效地运用ICT来推动教育改革,必须把ICT整合到各类教育活动和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将ICT与原有的技术手段整合起来;将技术整合在各门课程之中;将技术整合在学习、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各类学校活动之中;将技术应用与教学模式革新和组织文化转型整合起来;最终利用ICT建立新型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2)普及(Generalization):长期以来,ICT的教育应用一直局限在少数顶尖学校和先锋教师之中,且主要应用在少数的师范课上。如何把ICT真正推广到各个地区和各个学校,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ICT,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3)全纳(Inclusion):ICT不应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受益于ICT,无论其社会经济状况、能力、个性、性别、种族或所在地区。必须促进学生对ICT资源的普遍公平受益,减小教育领域中的“数字鸿沟”。另外,在使用技术时,应该更好地在教学中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包括其学习风格、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尤其是要为有特殊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等)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使他们也能通过利用ICT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硬件基础设施

  为了将ICT充分整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具有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广泛受益的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环境,并持续地运行维护和更新。这些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计算机与相关外部设备,其他各种ICT仪器设备(包括电视机、投影仪等),计算机网络,以及地区性教育网(城域教育网)和全国性教育网等,另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有关建筑物和相关辅助资源的准备。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具体来说,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负责国家及各地区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教育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等基础设施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与各级政府相协调,负责所辖区域内的面向教育需求的硬件设施建设,如城域教育网等;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规划之下负责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这里所说的行为主体是指行为的实施责任方,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筹集经费的责任人,各级政府应该主要承担经费筹集的责任。另外,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须采用社会化的方式,依靠市场机制。

  当前,世界各国对于面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美国在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中强调,要让所有学生和教师能在教室、学校、社区或家里使用ICT。[iv] 英国从1998年开始以16亿英镑的巨资着手建立国家学习网(National Grid for Learning),作为英国通往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的教育门户。据统计,1997年,美国中小学的学生/计算机比已由1985年的63:1降至6:1。[v] 到1999年为止,美国中小学的学校联网率达到了95%,各种教室的联网率达到了63%。 ⑥ 2001年,英国中学的学生/计算机比(人机比)是7:1,小学是11:1,所有中学都有2M bps带宽到桌面(BECTA资料)。在1998-1999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研究协会(IEA)组织了第二届国际ICT教育应用研究项目,对26个国家和地区做了调查。其中一个结果显示,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挪威等国家有较高的电脑普及率,其学生/计算机比在小学为18:1或以下,中学为15:1或以下。俄罗斯及大部分东欧国家、中国台北、香港和日本的计算机普及率较低,学生/计算机比在小学为50:1或以上,中学为30:1或以上。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当前世界各国在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尝试了各种发展策略,包括教育界与企业界联手合作、企业和政府机构等为学校捐赠设备、中小学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校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开放和共享资源,以及设立教育技术基金项目(如美国教育部的“技术创新挑战基金项目”),等等。 ⑧

  对于我国来说,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据2000年底29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级中小学拥有各类计算机共204.9万台,其中有4,600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相对于630,890所中小学的2亿多的中小学在校生而言,计算机的普及率实在很低,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且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基本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工程的实施将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软件资源与服务

  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是为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具、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软件资源包括各种备课系统、学习管理系统(LMS)、多媒体网络课件、学科资源库素材库、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框架型学习工具软件(如建模软件、几何画板等)、教育门户网站、教育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工具系统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服务机构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资源和更便捷的服务,这也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

  软件资源建设的行为主体更为多元。学校应该立足自身的特色和需求适当设计开发更多的校本资源,以满足教学中的特定需求,并与其它学校共享。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以电教馆、信息中心等机构为基础建立地区性的教育资源中心,通过购买、开发、搜集筛选、整合等各种途径建设面向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并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集中组织前瞻性和创新性软件资源的研发,建立教育软件的基本标准或规范,制定关于教育软件市场的规则,促进软件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教育电视台等公共服务机构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特色的丰富的多媒体网络教育资源。各教育软件公司在教育软件资源的开发服务上应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形成丰富的教育软件资源市场。

  当前,教育软件资源建设倍受各国重视。1996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让多媒体和网络学习资源成为每个学校的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英国则在1998年的国家学习网建设规划中提出,要使英国成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中心,成为领先的教育服务出口国。我国对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先后多次设立重大项目研制面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软件,各级学校也面向自己的需要开发了大批课件。但迄今为止,适用教育软件的缺乏仍然是妨碍教师广泛利用ICT的一个重要原因。⑨而且,现有教育软件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未能充分发挥ICT的优势促进新型学习模式的实现,教学模式明显落后。这一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调查显示,在利用ICT进行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较为普遍,如中国台湾、香港、日本、芬兰、新加坡等,中学较小学的教学模式更传统。这些地方的ICT应用政策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多强调教师在教学上使用电脑,而非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电脑。 ⑩

  (四)人件(humanware)

  技术是教育中的工具性要素,技术只有为人所使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人件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科教师、学生、技术统筹人员、管理者等都对ICT形成积极的态度,具备基本的ICT知识技能,掌握ICT在学习、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进教学改革。为此,必须对学生进行ICT和信息素养教育,对教师、技术统筹人员和管理者等进行ICT用于教育的相关培训,并针对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即时性需求提供持续性支持。

  人件建设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制定政策和拨款推动教师培训的实施,并通过制定规范来保证和监督教师培训的质量。学校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自己的具体需求制定教师培训的具体规划和方案,为教师和其他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和相关支持。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及有关社会力量可以按照国家的教师培训规范及学校的具体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

  当前,为推动ICT整合于教育的进程,教师培训已经成了一个瓶颈性问题。一些国家制定了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或要求,以规范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先后针对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等分别制定了教育技术标准和相应的绩效指标。我国政府近年来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目标之一是提高全体教师的ICT水平,使全体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应用ICT。

  国际范围内的教师培训经历了一个模式演进过程。最初的教师培训更多采用了“分离模式”(或称“技术中心模式”),往往着眼于技术本身。当前,研究者更多强调“整合模式”,强调培训的重点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整合。在培训方式上,教师培训一般是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教授有关的知识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把ICT融合到培训活动之中,使教师在培训中亲身经历和体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熟悉ICT,熟悉这种环境中的学习和教学。11整合培训模式对于我国的教师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五)规划管理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困难、非常昂贵的事业,涉及到不同执行环节和相关的制约因素。同时,教育信息化又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国家或地区层次上的宏观规划管理,主要是结合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考虑有关制约条件,制定硬件、软件、人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监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或地区政府要根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修改、建立有关的法规制度,建立有关的标准和规范,并建立开放化、协作化和市场化的机制,来解决教育信息化中的种种问题。世界银行1998年对拉美地区的研究表明,很多国家在即将步入21世纪时尽管加大了资金投入,但却缺少关于教育技术的清晰规划和战略,而规划的缺乏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实施过程的低效。12其二是学校层次上的微观规划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以及本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条件,制定本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对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进行管理监控。

相关评论
以下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目前没有评论。欢迎发表个人观点!
帖  第 / 页  
 
 发表评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作 者:
 
邮 箱: (不公开显示)
 
内 容:(内容要少于500个字符) 目前字符: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团队风采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