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基本建成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远程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凸现和创新,即从服务经济转型、四个面向、重心下降等,转向服务社会转型,打破教育壁垒,增加教育准入功能,推动社会成员向中间阶层流动,服务大多数社会成员,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并提供理论和操作系统,突出了教育公平多元论中的大众化价值取向。这些构成了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关键词】 远程教育;社会转型社会成员;教育公平
一、 远程教育的社会学功
能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开创的远程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实践和理论体系,不但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了实践和理论准备,提供了系统的承载体系。通过教育社会学梳理,远程教育社会学理论轮廓形成,显示出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引发如下思考:我国远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要实现远程教育的社会学功能,应把哪类远程教育视为主体?广播电视大学应当坚持哪些方向?
就教育而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达到小康社会的教育指标;推动社会转型,重新为社会成员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提升功能,积极作用于小康社会的结构创新。
(一)小康社会的阶层结构特点
小康社会的阶层结构应使目前的金字塔型或洋葱头结构发育成为橄榄型结构。所谓金字塔结构是形象地比喻社会低层成员人数过多而中间阶层成员较少的社会阶层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少数人占有多数社会资源(含教育资源),多数人仅占有少数资源。这种社会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橄榄型结构中,中间阶层成员数量较多,两端阶层成员较少,资源分配相对合理,社会政治稳定。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没有走向没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产阶级崛起,起到缓冲社会矛盾的作用。这种模式成为全球发展的范式我国小康社会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二)“远程教育航母”——电大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系统方案和承载系统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是否形成中间阶层有争议,国家实际上处在十字路口:形成橄榄型结构或是金字塔结构被强化,中间阶层萎缩、底层阶层膨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 教育应当推动橄榄型结构的形成,并且提供切实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教育有提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功能。要覆盖更多的社会成员,让中间阶层形成规模,传统教育已无法胜任。原因也许在以下方面:
首先由于教育分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退居某层次。精英教育的学校如果从事大众化教育,会破坏分工和序列,降低该层次的质量和声誉。一些全国重点院校的远程教育如果同其他机构争夺生源是不明智的。
其次,精英教育机构在许多方面同大众化的教育不匹配,如系统、教学模式、开放性、运行机制、教育观念、价值判断等等,甚至同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学目标背道而驰,无法为社会基层成员提供教育资源以体现教育公平等。
最后,教育的升学功能作为其主要社会学功能之一,有负面效应:把国家投入农村的教育效益转移到城市,成为人力资源的“劫贫济富”,强化了城乡社会金字塔结构,教育社会学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任务面前发生异化。
在社会转型的战略发展中,传统高校在提出系统方案时比较滞后,而提供经验和承载体系的大众型教育反而受到种种责难。例如:用精英型教育的质量标准衡量大众化教育的质量;在单级化坐标上谈多元化的教育公正;把精英教育同大众化教育对立起来,等等。看来,大众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已经非常迫切。
二、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课题的创新
在初步建成小康、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电大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地方、基层、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和以下操作思路,实际上已初具其教育社会学理论的雏形: 办学网络向下延伸;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服务;城市非学历教育和开放教育;在建制镇设办学点;专业和课程改革“适需对路”。这些研究切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天的远程教育的社会学理论做了铺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学目标至少有三个热点:农村社会转型(农村教育等);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和城市职工培训);大力培育中间阶层。
尽管在初步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电大非常适时地把“面向农村”定位在服务经济转型,但研究者注意到,建制镇办学等问题实际上关涉到城镇化等社会学课题。当时的电大教育由于面向社会大多数成员,所以先天、逻辑地包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课题内容。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学课题,现阶段远程教育应提出三大子课题创新。
(一) 面向农村的教育功能转换:从服务农村经济转型到服务农村社会转型
从服务农村经济转型深化为服务农村社会转型,远程教育的一些概念(如面向农村),被赋予全新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学意义:为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推动他们向不同产业和社会阶层流动。
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1.52亿人。“十五”期末将增至1.8亿人。一份浙江温州农村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调查显示,即使是走在转型前列的东部农村,中间阶层和社会低层成员受教育程度仍不能满足相关指标2: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教育的功能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兼顾升学”。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农村社会全面转型,“已经造成农村教育不一定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事实。重点应是‘为农村社会转型服务’”。3 电大教育面向农村的功能因而更加明确。
1. 从培养当地“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深化到农村社会成员的本地流动
过去,教育的升学功能把农村的人才“迁徙”到城市(“升学跳农门”)和上一级社会阶层中去,形象地说是在农村抽血、为城市输血。国家向农村县城分配、引进人才也是输血,然而往往又会流失。在当地办学,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则被誉为“造血”。今天,电大的这种造血功能具有新的内涵:培育农村小康社会。
2. 农村社会转型——当地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
1998年农村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39.2%、49.4%、18.4%,非农业劳动者比重为30%。4 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产生了中间阶层,人数在增加,即产业结构变革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例如一些社会学研究把农业个体户和乡镇企业主列为中间阶层。5 这些人很多是电大毕业生,而企业的升级和发展,需要他们“回炉”。远程教育应当为中间阶层配置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发育。
3. 为社会低层成员配置教育资源
农村社会低层成员可能会增加,而劳动力人口增加、失业队伍壮大,这将抵消中间阶层出现的社会进步,强化金字塔社会结构,而两极分化将在社会结构上添加剪力差,实质性地阻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因此,教育除了锦上添花外,更要雪中送炭,为社会低层成员配置教育资源,推动这些成员的地位提升。
4. 当地解决
产业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不是挖东墙补西墙,不是劫富济贫,要在当地解决,要培育造血功能。联合国第二次人类居住大会《伊斯坦布尔宣言》1996年 提出,必须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就业机会,尽量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6
5. 办学中心下降
为农民提供培训和其他教育,办学点向农村集镇下伸,在帮助农民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从而走上富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做还可以缓解低层成员资源配置较少的不合理现象,缓解金字塔结构问题。电大开展的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受众已经“数以千万计”,引人注目的还有如90年代浙江电大在绍兴县的十个建制镇创办电大,2002年浙江青田县鹤城镇“主要用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校舍”已经使用。7
6. 整体解决
为农村配置教育资源,并不是把传统教育资源直接传输给农村就可以了。面向农村需要系统的改造工程,包括铺设一张办学网络——“电大在西部地区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络”,8构建系统功能(天罗地网、三级平台互动、远程状态下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教育内容必须适需对路——从教育内容、手段,教学模式要全面改革。中央电大农医部正在“推出更多的开放课程,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设计。使各个岗位的人都能在电大的学习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课程”9。可以说,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广播电视大学经营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承载体系。在学历教育方面,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使中国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有了明显提高”。10 (二) “面向基层”和开放教育的深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远程教育
1. 接过农村教育的接力棒
通过小城镇的积聚效应,可在当地吸纳二、三产业资金,吸收大量的农村人口。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覆盖集镇,适应了城镇化所牵动的一系列变化。
在城镇化变革中,农村失业、教育资源稀缺等问题不会因为户籍制度改革而消失,而是转化为诸如城市失业率提高、金字塔结构强化、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差别加大(城乡差别的变相)等现象。“我国大中城市及小城镇之间在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仍存在着悬殊的差距”。这就要使“城镇结构层次不断完善”,积极推动“小城镇升级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跃升。”11因此,教育为新城市成员的服务成为新的课题。
2. 向多元结构的城市社会成员延伸
城市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和分类最为活跃和剧烈。社会阶层的分化,无非是两极化、出现中间阶层等。伴随着大都市化进程,城市的社会阶层发育会添加许多变数。社会学研究对新的中间阶层作了划分和界定:他们大多是从劳动大军中分化出来的,包括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如高级技术人员等。“工人阶级内部分化出一部分人,转向其他阶层”12。职工教育的功能发生变化,要向多元结构的社会主义建设人群延伸和拓展,13这样有助于职工和农民提升地位。
不管出现什么变数,城市中开展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对社会成员在阶层中的流动,起到的作用是向上推动。即使是下岗转岗人员,也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新岗位,改变其权利表达和保障方面所处的弱势地位。对世界各国来说,举办远程教育的主要动力,是“为了为社会和经济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教育和取得成功的承诺”。14至今,中国电大开展的岗位培训和其他非学历教育超过3500万人次,其中,像上海电大等校为城市成员提供的非学历教育令人瞩目。
3.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发展中和转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同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极高的正相关性,教育创造人力资本的贡献度影响城市化进程。1998年京、津、沪三地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率)分别为66.3%、72.3%和56.7%,东北三省为42.4%~44.9%之间,15 这些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城市化进展缓慢,云、贵、川和西藏、甘肃的城市化率均在20%以下,高教规模只能“忝陪末座”。1996年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指标与城市化率的相关性系数达0.672~0.719,与人均GNP的相关系数达0.453~0.581。这说明了发展中国家高教规模与城市化进程联动发展的普遍规律。16 我国电大在西部地区建设了网络,而向建制镇下伸网络、下放重心与城镇化步伐吻合。目前电大发展中出现的单向向上攀比是丢弃了其长处。
(三) 从“培养应用性人才”到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
1. 代表大多数人利益,降低转型的巨大社会成本
T·W·舒尔茨指出,“穷国贫困的关键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人,改善人口素质,可以显著地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和福利” 17
2. 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维护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
在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中,工人阶级承担着最大的社会成本,做出了巨大牺牲,加入WTO后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为转岗工人提供培训和支持非常重要要不惜手段降低其损失。18 提供各种成人培训,是远程教育机构开放办学的重要职能。通过培训,把工人培训为新产业主体,维护其主体地位,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3. 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经理人员、高级白领、技术人员提供精英型的远程教育,以体现教育对“先进生产力”主体的支持。我国部分民营企业主在结束企业粗放型发展后,需要“回炉”。远程教育已经为这些从事经营性劳动 的“新的社会阶层成员”予以支持最终对橄榄型社会结构进行塑造和维护。
三、远程教育社会学功能的变革
(一) 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学理念的创新——从二代到三代
从为经济转型服务到为社会转型服务;
细化:为农村社会转型、城市化和大多数社会成员服务,这是电大教育办学目标的新的诠释,落实到具体的社会成员;
在社会成员流动于不同阶层时,发挥提升作用;
确定了资源配置模式:改变金字塔型配置,形成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化的配置模式;
从大众化的理念到开放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等的全面变革,以及由此构建完整的承载体系。
(二) 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学理念的创新——本土化
托尼·贝茨说:“新技术既夺走旧的职业也创造新的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全球、多种族高度流动性的环境中生存和工作的人”。19 笔者认为,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阶层间的流动和流向问题非常突出;我国工人阶级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育面临的任务非常沉重。入世后隔洋竞争变成隔墙竞争,中国将以世界大工厂的身份跻身于全球经济,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投资者。但据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对河北、吉林、内蒙古399家二产类企业的调查: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严重匮乏。“虽然蜂拥而至的境外投资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然而只有体力的进城务工农民,却很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20 今后10年每年还将新增500~600万剩余劳动力进城,影响橄榄型社会的发育。应当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培育中间阶层,把全面发展小康社会、阶层迁徙和打造世界大工厂等目标统一起来,让教育一举三得。远程教育也不例外。
(三) 现代远程教育社会学理念的创新——相对于传统高校
是否有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否有一个较全面的承载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考察:
1. 理念方面。例如:是否有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是否只考虑微观质量,不考虑宏观质量;多元化教育公正概念中是否向“对精英公正”的方向倾斜等。
社会结构转型中阶层壁垒、教育屏蔽和反壁垒的教育对策。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英国学者探讨了市场培育阶层隔离的 “封闭过程结构化”。研究结果是惊人的:在“高阶层成员对低阶层成员的排斥手段中,生产资料所有权、教育与技术方面的资格证书和体力劳动的力量等都是中介型结构化的进入壁垒”。21 大众化教育、远程教育将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资格证书,发挥反“壁垒”作用,为社会结构运动做出的结构性贡献:在中间阶层形成或两极化两者间选择前者,顺应社会阶层结构运动上升和社会成员的“往高处走”的趋势。
新韦伯主义提出的职业秩序理论和美国皮里奥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22,都讲专业技术作为排斥手段,阻碍低层成员进入高层;专业技术决定财产。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部门(技术)和次要部门(劳动密集型市场),在主要部门,技术成了阶层屏蔽的手段。“总而言之,新韦伯主义者强调了教育以及由教育所获得的技术专长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单级教育具有这种负面效应。多层次的教育、大众化教育,则为更多社会成员提供专业技术教育,让他们打破职业秩序,等等。以教育资格为标签的“文化资本”,是社会阶层的准入证。通过教育资本的自觉和理性分配,间接调节各阶层人数,以调节社会阶层结构;间接调节人才和劳动力,以调节产业和经济结构;最后达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和资源分配合理,引导社会经济结构发育沿着符合自身规律的轨道推进。
2. 是否完成教育开放和教学内容、方法等配套改革。除了理念上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还要提供配套改革和配套产品。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电大面向远程状态下的个体学习者,对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改革,走在了普通高校前面,已为许多专家学者承认。格伦威尔·鲁姆勃尔1997年称远程教育“比传统高等教育系统有较高的成本效益”,甚至可能成为高等教育自身的革命,23 这些表明,电大教育可以也已经走在前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远程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处方
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是一份新的理论订单:要求远程教育提供与社会学任务相称的更系统、更到位的服务和贡献。这就需要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指导。坎皮恩和吉顿 “对经济、技术、人口、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等因素视而不见的远程教育理论建构方式表示质疑”。国内学者有针对性地指出:要重视远程教育“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关系,远距离教育价值论问题”。24 在基础理论建设中,社会学研究非常欠缺。25
珍惜以往的理论财富,建构新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远程教育功能创新的脉路得以清晰:从服务经济转型深化为服务社会转型,培育橄榄型结构,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服务,为他们提供教育准入的保障,实现教育公正正、公平和大众化。这是中国远程教育社会学范畴的创新。
[参考文献]
[1][5]肖文涛. 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
2001(3)
[2][3][4]任春荣.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1,(1)
[6]Istanbul Declaration on Human settlementsZ //www.unchs.org/
unchs/English/hagenda/istdec.htm.
[7]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关于确认电大青田工作站更名为电大青田分校的函. 浙电大〔2003〕21号
[8][9]钟伟.把优秀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N].中国教育报2003-2-8.
[10][14]考灵·拉彻姆.远程与开放教育:为社会增添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1999,(9-10)
[11]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
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12][18]秋实.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J].求是杂志,
2002,(14)
[13]倪燕芳.中国职工教育发挥作用的方式J.中国培训,2002,
(1)
[15]建设部城乡规划司.1998年全国设市城市及其人口统计资料
[S].19993
[16]何志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
教育研究,2001,(9)
[17]赵秋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J].管理世
界,2000,(1)
[19]托尼·贝茨.技术、远程教育和国家发展. 黄清云. 国外远程教
育的发展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3.
[20]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J].教育与职业
2002,(3)
[21]马尔可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等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0.
[2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1:358-359,357.
[23]格伦威尔·鲁姆勃尔.远程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革命性力量[J].
中国远程教育,1999,(9),(10)
[24]钟志贤.远距离教育研究的起点(续)[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7(3)
[25]袁昱明.远程教育研究的学科评价与构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