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姓名:毛向辉
单位:维众创业投资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职位:维众创业投资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Email:
发表论文
教育是一个需要战略经营的领域
学习的建构法则
教学设计 E-Learning成功保证
学习物件 互联教育体系的智能积木
开放吧,教育内容
从凤凰城大学看远程教育产业发展
全球E-Learning: 波澜不惊
开展教学设计创建完整学习
远程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要传承,还要创新——变革时代的“大教育观”
平等 互信 共享 开放
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
学习的互联法则
学习的混沌法则
   

 

 

 专家专栏 名家评论


 
平等 互信 共享 开放
——互联教育体系的非技术探讨

    平等、自信、共享、开放是互联教育体系的核心,与当今的技术创新方向一致,还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教育对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各类学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但更多人还是把思维局限在老师、教室、校园、固定的学科和课程表中。我们承认,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们迅速转变的观念,但我们是否能够找到适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多样性、复杂性的新型教育模式?答案是还没有。我们需要更高的教育远景,需要了解教育体系本身如何变革,也就是我们如何将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以及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的学习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结合,创造性地行动起来。

  因此,当我们面对繁杂的教育需求、形形色色的问题,却只得到零零散散的局部成果,确实有必要系统地思考一下如何建立一个国家的全局性教育远景了。

  大教育观激发全新教育远景

  通过“大教育观”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彻底地提升我们的教育体系,还需要对它进行全面的创新设计。我们必须像对待俄罗斯玩偶(俄罗斯民间木偶,中空,可打开,内有一更小木偶,层层嵌套,最内为一实心木偶)那样,一边欣赏,一边分层探寻到大教育观的核心。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诸多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会浮现出一个崭新的教育远景。

  21世纪,知识经济推动终身学习,同时也引发了对“学习者”的重新定义: “人人都是学习者”,就是说任何年龄的人在社会中都具有学习的基本特征。新教育学理论也进一步支持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无论多大的年龄)可以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成为学习的自我引导者,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人人都是教育者”,“任何机构都是学习型组织”。

  但是,传统的教育体系并不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在以“学校”为唯一教育机构的教育体系中,学习者、教育者泾渭分明。在这种体系中,教育被分割为几个独立的阶段,囿于资源,机会只能分配给部分人。获得这些机会的学生必须面对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相背离的处境,任何创新与独特的思考方式都会被制止乃至扼杀。虽然这种教育设定了很多看似高水平的目标(例如背诵能力、重复能力、计算能力等),却不能让走出校园的学生在社会上得以生存,这些目标对学生日后的终生目标也往往相去甚远,甚至毫无助益。

  目前,国外教育界正在讨论如何将高科技产业中的“破坏性的创新”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其思想类似于“不破不立”。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实际方式就是结合社会大趋势构想全新的教育体系,让学习真正成为个人或社会终身的活动,让各种教育形式能够真正形成连续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习者从咿呀学语开始,沿着持续的学习目标有序发展,并能够以整个社会为最大的学习机构而不断地建构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关键的是,能够让学习者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符合真实世界的需求。

  我们从图1中看到,传统教育体系的割裂导致了各种学习阶段的内部目标发生一定程度的“病变”,出现了许多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些现象与真正的社会理想相违背,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恶性循环。而新教育体系的终身连贯性,与大教育观的四个维度空间发展规律相一致,从而促成教育理想与社会的接轨。

  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全新的教育远景,即“互联教育体系”,这是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高度发达状态。从宏观角度出发,远不止让学习过程连续化;就微观而言,“互联教育体系”需要转变每个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思维观念;要让任何组织都要形成互联的学习思维,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机会;教育管理机构则应当转变职能方式,适应互联教育体系的新型管理需求。只有几个层面的学习远景充分协调,才能够从微观及宏观,这是一个递归的体系。

  塑造真正的终身学习者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者非常被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在不自觉中把学习者看作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众所周知,任何学习者都有主动学习的本能,认知的过程并不是学习者接受灌输的过程,而应当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做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应从小就能在一种“浸润式”的环境中发展,建立适当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不断采取探索、研究的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不过要成为真正合格的终身学习者,仅仅有学习的精神(让学习成为主动和内化的活动)还不够。既然在社会中生存,学习者必须有协作的精神,也就是必须能从学习型组织所创造的学习“场”中学会如何与其他学习者共同生存,以协作的方法取长补短,并共同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除此,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是要有共享精神,能够主动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知识分享会变成两份,而不是每人一半”。但在很多致力打造学习型组织(例如,实施E-Learning、知识管理)的企业中,往往发现个体之间共享知识是最大的障碍。

  台湾半导体的“制造之父”张忠谋先生提出,现代终身学习应当有目标、有纪律、有计划地学习。其中包含与客观需要相符合的周期性学习目标,也强调了学习的自我约束和恒心。笔者认为,除张先生的三要素外,还应增加"沟通共享"要素,它是学习外化和群体化的重要环节,符合互联的精神。这就是终身学习者的互联思维,其本质主要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任和理解。

  塑造终身学习者并不容易,但是作为学习化社会的根本元素,我们必须使它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

  学习型组织学习化社会的细胞

  如果学习型组织的范围包括了传统教育中的学校、商业组织,乃至政府,无疑会创造出天然的连贯学习氛围。对任何组织而言,鼓励和辅助其成员成为终身学习者,不但对学习型组织本身的形成和发展有利,更会为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创造人力资本基础。这种战略目标对学校来说,就是让每个学习者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标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教育应当更多地与真实世界相联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对企业来说应充分积聚人力资本,形成创新文化和新的竞争优势,为更好地保护和积累自己的资本而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政府也应当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成员,鼓励其成员从失败中学习并逐步完善自身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社会发展树立振奋人心的目标。

  正如终身学习者本身不应当独善其身一样,要想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还必须具备一种开放、共享的精神。从商业组织的角度来讲,内部分享知识的难度在于个人的共享精神是否提升到一定程度;如果组织之间分享知识,共同推动创造和进步,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下,人们还没有充分享受创造的回报,更难以接受“开放共享”的新主张。当前的软件行业,开放共享、共同创新的民主意识已经逐步形成,甚至微软也不得不参与到这股潮流中。如何解决开放共享又同时合法保护原创性,正在成为不同国家法律界精心研究的课题。最近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版权法律和版权保护方式,其中包括互联网上最新出现的新型内容授权模式——“创新共享”。

  学校自身的宗旨就是共享和传播人类知识,因而应很容易接受“开放、共享”的理念。但事实上,在割裂且封闭的教育体系中,不但因门户之见难以形成良好的共享氛围,反而因外部开放度大于内部开放度,形成了抄袭、剽窃的歪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但这几年很少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措施。如果说早年某些大学的图书馆资源的共享等尚令人鼓舞,那么今天MIT的开放课程计划、DSpace数字档案共享系统,以及在学术界正在兴起的开放访问方式能否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产生冲击?目前,基础教育中强调综合学科和实践内容,一些大学开始学生跨学科、后选专业等尝试,这些都值得鼓励。不过就目前的一些点和线来说,还需要更大尺度系统的整体规划。

  教育管理机构的互联思维

  在大教育观下,教育管理机构应当正视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及早预测未来数年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战略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教育管理机构不但要规划整个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更要学会调动各个层次学习型组织自身的能量,充分利用高水平的管理手段,更好地进行宏观把握和调控。例如,基础教育中的国家学习标准就是一个良好的杠杆,应当充分设计和执行,不可有名无实。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思索中,应当把教育纳入国家信息化的规划中,考虑建立一个互联的教育管理架构。当政府能够快速及时地掌控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信息时,国家的其他战略发展也将会有坚实的基础,更不用说从容应对未来数年的就业问题了。

  这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管理思路,即是否应当有一个专门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和整体思考终身教育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衔接性。这样,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确实以互联教育体系作为国家教育远景,教育产业会自然融入国家的经济战略中,我们也不必面对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问题而头痛不已。

  技术的能动作用

  如果我们具有令人振奋的教育理想,那么技术将会促进这种理想的实现,发挥其能动作用。如果教育本身缺乏准备,即使再先进的技术,都将失去用武之地。创新技术以最合适的方式支持各种教育实践,信息技术首当其冲。如今,互联网已超越了简单信息发布的基本形态,进入了相互集成和互操作的新阶段。在基础技术上,一个更加“聪明”和自组织能力的新型网络已经浮出水面;而在针对未来学习远景的学习技术方面,也已在国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一系列新型技术标准。新技术催生新型教育应用,会推动我们实现学习理想。一旦教育体系自身适应了互联的思维,对如何应用技术,以及如何衡量技术的价值都会有新的理解。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教育信息化、远程教育以及教育资源紧缺等问题,都可能寻找到新的答案。否则,就会出现滥用技术资源的尴尬局面。

  最近,日本政府提出“宽带校园联盟”计划,召集很多大型IT厂商,共同制定E-Policy,也就是关于教育折扣的承诺,这与美国的E-Rate 类似。相比较而言,“校校通”不应只作为一个战略号召,否则当我们看到一些地区争相宣布自己已经完成 “校校通”工程时,学生们却仍然在传统的课堂上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留下的只有对昂贵设备折旧的叹息。

  从做中学习

  “终身学习者——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化社会中不断循环、互动发展的一对基本关系。只要教育政策不断鼓励共生关系,互联的形态就会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今后,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技术)是推动这些形态形成的必要基础。互联教育体系并非用技术包装教育,而是让技术最终参与到一定水平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平等、互信、共享、开放是互联教育体系的核心,与当今的技术创新大方向一致,还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更重要的是,应“从做中学习”,实践会促使我们更加自信地描绘和完善这个美好的远景。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