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设计高楼大厦,政治家设计国家政策,软件工程师设计电脑代码,而我们的教育者应当设计影响未来的课程。——科罗拉多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吉哈德·费谢
近日浏览了国内多家提供远程教育的大学网站,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招生信息非常醒目。往往一进入,立刻就会弹出几个窗口,清楚地标明着学制、费用;加上学校名称的号召力,不禁令人心动。相比较而言,网站的示范教学内容却难以恭维。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应用了流媒体和网络动画的技术,但在教学设计上却缺乏创新,只是将知识简单地数字化。若想体验网站的几个社区功能效果,无奈“铁将军”把门,甚感失望。
我们并非用这样的简单观察就去评判一个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但可以从中发现诸多与教学设计领域相关联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发生于学校中,除非亲身参与,一般人无法透析学校内部的教学过程。远程教育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把传统教育曾经掩盖的问题暴露出来。除了技术上的新鲜度,教学设计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而且应延伸至终身教育的各个领域。近年的教育学发展非常重视教学设计(ISD)。在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中,其实践出发点都从教学设计开始。而那么多如出一辙的教学设计实例,是否已把先进的教育学思想真正地融合到了实践中?
教育面临社会发展的挑战
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范围正在发生着变化。社会发展使教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但教育因传统问题难以突破,这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反映。传统教育一直遵循苏联教育模式——行为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呈现单一形态,所有的人都被当作同质的知识吸收者,坐在同一个课堂里的学习者也都被施加相同的学习过程。因此,一个教学者只要准备一次课程设计(备课),就可以在不变的课程大纲中重复讲授数年,而学习者则被抽象为一块海绵,灌输式教学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这样的教育结果,必然抹煞了学习者的多样性本质,产生一批无法区分的庸才。
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远远超过了自身所承担的容量和能力,尤其自由的经济形态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分工、多元化的智力和综合性技能,全球化后的竞争则要求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面临挑战,人们更习惯于延续传统的方法,认为只要增加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就能够解决压力。也许在短期内可以看到一定的效果。但当这种需求的量化级数提升到10倍、100倍甚至更高,简单地通过增加传统方法的数量或修补改善会显得苍白无力,教育中的问题也会大量出现,甚至迅速演变为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当年马克尼发明电报之后,英国最大的异地传信公司并没有尝试接纳新技术,而是增加更多的优良马匹和送信员。最终这家公司难逃无情的竞争,关门大吉。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类似的处境。尽管教育并不会如同一家企业一样遭到淘汰,但当整个教育体系面临一种范式转变的大趋势时,采取消极抵御的策略无疑会延滞整个社会的发展。
过去数年,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已经在国外的教学中有力地挑战了单一的设计原则,出现了可喜的成果。但国内教育并没有及时吸收这些思想的有效成分,如基础教育至今还无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原因是教学设计与评估——高考相互羁绊,而不是相互促进。在这种条件下,教学的好坏必然与教学者的演讲水平直接相关。是否端直正座、目视前方也成了学习者学习态度的衡量标准。难怪很多人称之为“插秧法”。基础教育领域如此,其它教育领域莫不如是。
近年来,国内的教育界谈到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想时,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的思辨和探索上,并没有在教学中有效地实践,更没有结合新的技术加以巩固和传播。这样,基层教学工作者难以有效地利用先进教育学理论的成果,无法在课堂上脱离传统模式的窠臼,甚至略有创造的教师都会被视为异类。虽然教育界的一些不正风气与教育学理论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与整个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却是紧密相关。如果教育管理体制忽视了先进教育思想的应用,就会引起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学思想
布卢姆的分类学习
过去,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完整的学习”,虽然我们的教育很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培养。早在20世纪5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通过实验分析了大量学习行为,提出了著名的布卢姆分类理论。这个分类进一步的研究把学习分成三个学习域:认知域、情感域和动作域,每个域又根据其简单到复杂的水平而分为多个层次。这种分类方法不但强调在学习中不能只关注一个域,而且说明每个域中都需要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发展,不要把教学或学习活动只停留于低级层面。对照该理论,即可反映出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不考虑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因素;忽视知识重复之上的更高认知能力,例如分析、综合创造或判断评价能力。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布卢姆分类得到了更广泛的采纳。国外很多教育软件或E-Learning工具,把布卢姆分类作为学习内容的一种元数据,可见这种分类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参考意义。相反,国内教学软件或者远程教育课件,只关注如何把知识数字转化为多媒体方式,却忽视了学习者如何建构知识的过程,最终无法脱离认知的低级分类。
豪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
哈佛心理学家豪尔·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于1983年提出“多种智慧”理论,向传统的聪明智慧的定义提出了挑战。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或生产具有某种或多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他认为现代人类的智力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七种智力类型。多元智力理论实际上肯定了人的多样性存在,并且希望在教育中释放个人的兴趣、智力特性和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今后还可能会增加新的智力类型,如加德纳后来总结的生存智力。这种智力理论与布卢姆的分类相互呼应,更支持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育过去一直强调以教为中心,却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近年提倡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了学习者本身从已有知识中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教学者更重视设计整体学习架构、辅助学习过程,甚至参与到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思想下的教学设计考虑了学习者个体交互方式和实践活动。例如,在阶段性评估中,可以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不需要正确的答案,每个学习者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深入思考。这一点对于当今学校的教师来说并不容易实行,尤其他们本身也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思想在商业培训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一个经过良好设计的商业培训课程,会远远超过知识的传递层次,而升级到更高的认知层次。受训者在参与之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与培训讲师进行良好互动。借鉴商业培训的经验,我们已经开始考虑教育形式的连贯性,而不是封闭地考虑“小教育”。如果真正能够按照大教育观的思维去构建一个互联教育体系,就必须要把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过程有效地管理起来,让各个教育阶段都能够受到关联影响。目前国外教育广泛尝试的个人学习档案,可以记录一个人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风格、学习经历、正式/非正式学历、竞争力、学习作品、创新点等等信息。然后在学习者所参与的各种学习环境中传递,与学习环境互动,达成个性化学习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学习档案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至少在企业E-Learning系统中已采纳了这种方式。
以上三种教育学思想相互支持,共同反映了学习化社会中的基本学习特征,对我们的各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值得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加以重视。必须强调的,实践是吸收这些理论的最好方法。采用这些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避免在“高科技”的幌子下把单一的教学模式搬到网络上。
重视教学设计迈向学习化社会
大教育观放宽了我们的教育眼界,整个社会被看作一个教育实体。我们不是在传统的教育领域中检讨先进的教育思想,而是要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从学校延伸到政府、社区、企业等任何发生教学、培训活动的场所。政府部门每年会提供形形色色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如很多城市每年几次的驾驶员教育,目的是为了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但一个枯燥无味的交通法规宣讲会,不但浪费了学习者的时间,更难以达到本来目的,因此学习者积极性不高。这种活动并非没有必要,如果有不断创新的教学设计,比如增加驾驶者本身的参与感,效果一定大大不同。国外的一些成功实例也表明,如果有教学设计专家的介入,驾驶安全教育会变成人们自愿支付费用参加的活动。在企业中,往往在E-Learning导入后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又因为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即使再先进的信息技术,也不能自动提高培训和学习的质量。
只有重视教育学和教学设计,才能够让互联教育体系远景浮出水面,向学习化社会更进一步。
相关链接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他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可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根据学习过程中包含多个内部心理加工环节,推断教学过程应由九个教学事件构成,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知道、诱导学习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加涅特别指出,并非在每一堂课中都要提供全部教学事件。
●瑞奇鲁斯的细化理论与(ET)与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
ET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宏观展开,可用来指导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顺序的安排;CDT则考虑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每个概念或原理具体的教学方法,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李克东、谢幼如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这是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的少数研究成果之一,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
豪尔.加德纳的“多种智慧”理论
葛德纳认为,人的智慧分为七大类。它们分别是:第一种智慧:语文的智慧。这是作家、诗人、相声演员、律师、新闻记者这类人具备的智慧。这样的才华为我们带来的荷马的《奥德赛》、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歌德的《浮士德》、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语言天赋的人,他们虽然不是作家、诗人,有的甚至只受过极少的教育或者根本未受教育,但他们能够极其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维妙维肖地模仿别人的声调。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语言方面的智慧超越常人的发达。
第二种智慧,是数理逻辑智慧。科学家、会计人员和电脑程序设计人员便是具备这一类智慧的人。牛顿发明微积分、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都是靠这一种智慧。生性具有数理逻辑倾向的人擅长推理,思考时注重因果分析,会提出假设,寻求观念上或数字上的模式,而且抱着较理性化的人生观。
第三种智慧,是属于感觉空间的能力。画家、摄影师、机械工程师、建筑师属于这一类型。这类人在思考时,常借助图像,对于视觉空间的感觉性很强,能变换重塑各个层面的空间。空间感觉性强的人通常都能明察秋毫,且能将脑中思索的概念以图像画出,对于三度空间可充分掌握运用,应付裕如。
第四种智慧,是音乐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的人,对节奏、旋律有异常敏锐的感觉力。巴赫、贝多芬、我国民间艺人阿炳都具有这样的智慧。任何人,只要听觉敏锐,唱歌时不荒腔走调,能辨别不同的乐曲,也都具备了这样的智慧。
第五种智慧,是身体动作的智慧。如芭蕾舞演员、走钢丝的魔术师、体操运动员、外科医生等,都是具有这类智慧。
第六种是人际交往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的人能善体人意并与人融洽相处。这类人往往有高超的观察能力,对别人的情绪、脾气、心意和期盼都反应灵敏。这类人适合从事政治领袖、公司的行政主管、心理治疗师等职业,小说家也需要具备很高的人际交往智慧。
第七种智慧是认识自我的智慧。这类人特别善于进入自己的感觉,分析自己各式各样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运用这种自我了解来引导自己的人生更臻胜境。这种类型的人十分内省,喜好沉思默想,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且他们往往非常独立、责任感强,而且自律甚严。他们宁愿独处而不愿与人共事。神职人员往往属于这一类型。喜欢内省的诗人,如瓦雷里,也属于这一类型6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佛洛伊德也属于这一类型。
选自《学习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