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百姓有强烈的教育需求
我们目前教育领域面临的基本矛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对教育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强烈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现在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强烈需求。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率大概只有33%左右,仅及三分之一;而我们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只有5%。我们每年有2200万18岁青年,能够进入高等学校的只有108万,就是占5%。如果加上电大招一批小年龄学生,一起是140万左右。也就是7%;再加上成人教育,估计共170万左右。我这是按标准的入学年龄8岁来算的。所以说高等教育还是满足不了需要。
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需求非常强烈。过去是讲养儿防老:养了几个子女,几个子女合起来赡养父母是可以的,而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将来要赡养双方4位老人,经济压力是巨大的。过去几个子女,只要有一个上了大学,他就能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对父母来讲,老了就得到保障,所以不一定要送所有的孩子上大学、接受好的教育;现在一个孩子,如果他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将来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比较高,就是百分之一百的保障,上不了,就没有好的前途,就是零。一次我在超市买东西,听到一个售货员和一个顾客对话,一个说,你的孩子今年高中毕业了吗?回答说,今年毕业,要考大学。前一个又说,那么最近你宁可多请假,也要保证他复习好,一定要请家教,考不上本科考个专科也好,考上和考不上是一个天一个地。这是很通俗的说法,但反映了现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不仅是高等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也存在优质教育、特色教育的供不应求。
二、教育应允许市场进入
优质教育和高层次教育的供不应求,是我们当前教育领域的突出矛盾。从校长到教师都希望教育能够发展、教育质量得以提高。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投入,但政府能够提供的经费和高质量的师资又严重不足,说到底,就是教育有非常旺盛的社会需求,政府能够支撑的供给是不足的。经济学家就说了,你们教育是有最强烈的社会需求,其它行业都是买方市场,只有教育是卖方市场,没有哪个行业,没有哪个部门,是只有强烈的社会需求而找不到资金、找不到人来投资或消费的。你们教育有强烈的需求,这是多么好的发展机遇,为什么你们老是感到没办法呢?看来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领地,教育仅仅被看成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没有被看成广义的产业。这次《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我看了后很受鼓舞,特别是办学体制改革,专门讲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要共同发展,而且鼓励民办教育滚动发展。民办教育正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为此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准备好迎接许多挑战。
要办的事太多,财政收入比例在下降,因此,这个投入应该由全社会来承担。政府不能负担的这部分,应该放给非政府机构来搞,由社会力量来办学。
我们的教育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行为,一部分是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教育应该半计划半市场化。我也不赞成教育市场化,但我认为教育有市场,教育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政府财力包不了的那一部分,应该允许市场准入。我们过去金融业是不许国外来的,现在外国银行每年批几个;保险业过去也是不准进的,现在也进了。现在电信还是垄断,将来中国可能加入世界贸组织,国外的通信业也要来了。很多领域过去国家垄断的,现在都在逐步放开。
现在从国家计委到教育部各方面,都在酝酿讨论教育的市场准入问题。我认为教育市场要进一步开放,教育的市场准入要扩大。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更多的资金。教育也是一个产业。马克思讲的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即劳动者。那么生产最重要生产要素的行业(即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因此要优先保证投入。公路、交通、通信等等现在都多元化了,我们教育也应该多元化,吸引各种资金来建设。除了外国的宗教等有政治目的的资金不准入以外,要想办法吸引一切愿意投入到教育上来的资金,这样教育就能够更快发展。
教育可以为GDP增长做贡献。美国教育占CDP的7%,培训占5%,整个教育加培训一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所以教育它可以增加GDP、可以推动就业,更不要说它培养出的人可以创造出比用于培养的费用更高的价值来。因此说,教育的产品是可以增值的。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出的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只有1%左右,明显偏低。我认为我们现在当然不可能有美国这么高,但起码要增加一倍;对于教育所作的贡献,我们很多都没有统计,比如工资以外的奖金、教育创造的就业机会,包括现在家教、其他的各种业余办学,这些都没有统计进去,民办教育也没有统计进去。
一个产业要发展,必然要原始积累,这个原始积累必须是合理合法的。但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教育是公益事业,是政府行为,而教育又恰恰是政府包不了的。现在教育仅靠政府供给满足不了全部需求,像九年义务教育现在提高到80%以上,今年可以提高到85%,但到2000年可能会跌掉2%,因为人口基数上来了。这两年每年要增加300万的学龄人口,入学处于高峰期,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会有所下降。这就得靠非政府办学进行补充。
人民教育人民办,这个口号还是对的。当然不能说全部由人民办,但是人民教育一部分应该要靠人民办。在有些城市,为了解决初中的普及,规定拿国家工资的人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要扣2%的工资,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作为义务教育基金。实际上也是大家来为教育作贡献。就事情来说,这是不规范的,但对国家、对民族、对老百姓是有利的。我们不要管资本主义国家怎么做,而应用切合本国实际的办法来加快民办教育的改革。国家包不了,要老百姓分担一部分,我们的教育必然要走这条路。否则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超常规发展。
东亚在70年代、80年代发展得非常好。70年代是日本,80年代是四小龙,其中日本、韩国和我们国家的台湾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超常规地发展私立教育和政府办教育并举的办法发展起来的。日本的高中将近一半是私立高中,日本的高等教育73%是私立的,韩国7 5%的大学是私立大学,日本在70年代实现了高中的普及,8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50%的普及率;韩国在80年代后半期实现了高中的普及率;在90年代初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率超过50%。由此才有他们国家经济的繁荣:韩国70年代只有200美元的人均GDP,到95年增长到10000美元,增长了50倍,靠的什么?靠的是人力资源开发。台湾也是如此,台湾现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了50%。台湾高中一半是私立的,大专90%是私立的,本科40%是私立的。
以上例子说明发展私立教育绝对是有利于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不宽裕、没有足够教育经费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的义务教育基本是政府行为,但是我以为特殊的义务教育、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还是可以部分进入市场。
三、推进素质教育要从整个教育结构加以解决
岚清同志最近讲了一句话:“素质教育不能只在基础教育范围内解决,要从中国整个教育结构来解决。”这话有很深刻的含义。这“整个中国教育结构”包括我们办学的结构、整个教育结构的比例,包括我们教育深层次的发展和改革,光从基础教育阶段来解决素质教育是不行的。我们教科院有位同志这两年专门研究和宣传素质教育,而且参加起草素质教育宣传提纲。他的孩子要考高中,他每天晚上都在督促孩子,一定要把功课做好,不准看电视,孩子功课要做到11、12点钟,星期六、星期天他要挤时间陪孩子上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原因有二个:
一个是利益机制使然。当前我国低层次劳动力严重过剩,而高层次人才短缺,这不适应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迅速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国家现在本科以上的劳动者800万人左右,在岗的劳动力是7亿,本科以上的在劳动者占劳动力总体比例的1.2%还不到,专科人才大概是1400万人,占2%,专科加本科共占3.2%。研究生大概只占劳动力总量的千份之一。因为高层次人才短缺,高层次人才就涨价,因此在上海就会炒到紧缺专业的本科生要价3000元一个月,计算机、金融、通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硕士生是6000—9000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希望就自己的子女多读书,将来能得到更好的待遇,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家长要选择校长和教师比较好的学校,因为他们相信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将来是会有投资回报的。
第二个原因,国家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计划控制得太紧,民办教育没有能够放开发展。增加一个高中生,国家要多支付3000元左右(沿海地区);增加一个大学生,要多支付1000 0元左右。而国家又没有这么多的钱,正是这样一个基本矛盾,呼唤着我们民办教育的发展。所以讲,社会力量办学是客观的社会需求,其发展是必然的。对私立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我在美国同一个私立高等教育协会的会长交谈过,他说美国对私立高等学校的定义是非政府出资的公共教育机构。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本质上都是为美国培养人才,为社会作贡献,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资金来源渠道不一样,一个是政府出资,一个是非政府机构出资。美国私立学校发展得比较早,其私立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不比公立大学少,甚至多一点。哈佛、斯坦福大学是私立的,伯克利、密西根大学是公立的,所以很难说公立大学好还是私立大学好,大家都是名牌大学。
我觉得在中国,理论上民办教育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很多办学者都是共产党员。在前一个时期,有人认为民办学校是高收费、高待遇,是赚了钱跑,出了问题要政府托盘的学校。实际上这说明在观念上社会对民办学校的性质及其在教育发展上的作用还没统一。这次教育大会在这个问题上最后能够从党中央、国务院对民办教育实行进一步的鼓励政策,确定它的法律地位,最后在民办教育立法中解决,我们就有了更扎实的努力基础。
四、收费上学是扩大了公平
现在还有些人对收费上学有顾虑,其实,收费上学实际上是扩大了公平,不收费反而不公平。如果说本来只有10%的人能上大学,国家每生一年贴补1万元。若现在通过收费,家庭、个人承担一半的办学成本,国家只要对这10%的人贴补50%,剩下的50%可以用于多招一倍的人,这就扩大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扩大了内需,本来享受不到国家补贴的人,现在就可能享受到了。
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回报率是最高的,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高校收费低。我们现在投资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大概是一年18%—20%,而钱存银行的利率只有6%,所以大家拼命要读大学,以致于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只有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收费,才能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如果不扩大和提高收费,过独木桥现象会更历害。所以,高等教育扩大收费看来是势在必行。
五、发展民办学校要使其产权明晰
发展民办教育要用金融手段,光靠收赞助费、建校费或者学费来发展高水平的民办教育是比较困难的。现在企业自主资金不多,但是银行有大量的资金贷不出去,投资的空间比较小。而我们的学校如果有了一定的资产,再用它抵押,去贷款,去发展的话,我觉得是比较好的超速发展的一种方式,当然如果有企业集团帮你们贷款抵押更好。在这个问题上,对民办教育的产权鉴定是一个十分需要研究的问题。民办教育要发展,应该对他的产权作出鉴定;民办教育法对这个问题要作出明确的规定。我个人认为,民办教育的产权问题比较复杂,个人投资的那部分,产权应该属于个人,但不等与说民办学校发展起来以后的资产全部属于投资者。因为他提供的是启动资金,比如说是2000万,但之后家长出了赞助费、学费大于他的运用成本,增值了8000万,经过几年奋斗变成了1个亿,不能说这1亿都是投资者的,实际上家长也是投资者,是股民。但是这属于股民的部分是不收回的,属于社会的。原始投资这一部分产权,应该是谁投资就属于谁,他本来可以去买国库卷,可以投资银行,因此可以让他收回相当于国库卷的利息,这是有法可依的。但是教育本身又是公益事业,因此也不好分红。作为董事长,拿一份工资、拿一份津贴是可以的。如果这被明确成为规范以后,人家就不会说我们是为了赚钱而办学了。而你如果其他方面有困难,投资的别的企业亏损了,你要把钱转过去,我觉得只要有人来接你、有人来购买你的产权,这部分资金可以转出去。如果没有人来接盘,这部分资金是不允许转的。你经营得好,人家觉得产权增值了,会愿意来接你的盘,甚至比你原来的还高。而如果这个学校没有学生了,那么其他的学校来兼并你,愿意托盘,或者政府愿意收购你,我觉得也可以。如果不明确产权,投资者是不愿意把这个民办学校做大的,吃光用光,何必去发展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收费当中要包括折旧、包括一部分发展基金,应该进入成本,而不仅仅是当年的运行成本,这样学校就可以滚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