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已明确揭示了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随着新世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全面推进,尤其是应对加入WTO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研究教育市场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增强。新世纪,新挑战,新机遇,需要我们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理念的新觉醒。我们深感,对于教育市场的认识以及运用市场机制来加快我国教育的改革,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新世纪真正实现中央既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局。因此,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高度来研究教育市场问题,从推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广泛联系的角度来研究教育市场问题,从加快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与改革的使命感来研究教育市场问题,从而增强教育在提升我国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正是本文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市场:新的觉醒、新的机遇
教育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教育市场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有关教育市场的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面推进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动向。我们可以从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近三年高校扩招以及相应的社会筹资等实践来证明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我们还可通过教育市场及相关举措来总结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我国经济等社会各界在探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越来越多地开始涉足教育和教育市场问题,主要包括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公共选择与筹资多元化、以及学校的经营管理等。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展教育市场、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我国加入WTO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陈至立同志最近公开撰文并深刻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将给我国教育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为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WTO对我们教育挑战的深刻性不仅仅在教育贸易领域,通过WTO,我们要有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有一个"新觉醒",要充分认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更深刻地认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肯定,哪儿不重视教育,那儿的劳动生产力就低下,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地位,并被淘汰出局。
一部中国发展史已深刻告诉我们,经济落后要挨打,教育落后同样要挨打。历史上,我们曾屡屡与一些重大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其结果加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国际视野中,从我国的国情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出发,探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目标的途径和保障条件、包括充分利用教育的市场机制,是我们每一位教育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在十年前就怀着一份朴素的责任感和加快我国教育发展的使命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包括如何确立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的全面挑战、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对实现高校按需发展的重大意义、发展非政府办学与引入竞争机制问题、开放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市场问题、鼓励教育消费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问题、市场体制下教育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我们认为,当前讨论教育市场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讨我国的教育如何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超常规发展教育的路子。
鉴于我们对教育市场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我们认为,应从我国的市场体制建设与教育市场的关系、教育市场机制与教育发展、以及我国体制转轨进程中教育市场问题的特殊性等三个方面来研究教育市场问题,对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觉醒"需要我们基于强烈使命感之上的理性思考。
从我国整个市场体制建设的大环境中来认识教育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放宽视野,关注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联系,把握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影响的内在机理,从而通过加快教育改革来推进教育发展、进而整个市场体制的发展;从教育市场机制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中来研究教育市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教育市场与一般经济市场的关系,同时,要针对教育事业的特殊性,研究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教育,其市场运行的特殊方式、各教育主体及相关要素的市场行为、以及影响教育市场诸要素的行为,探讨规范教育市场的内在机制;从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来研究教育市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我国的国情,并且用开放的国际视野来研究教育市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体制转轨中的教育市场、教育供求关系及教育供求行为的特殊性,正确处理教育市场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等问题。
二、从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看教育市场的形成过程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市场的发育首先是从非正规的教育培训开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均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并由国家举办的学校或专门机构来承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社会对各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与培训相关的教育市场随之开始发育。
——1977年恢复高考后,针对当时应届、历届中学毕业生和回乡知青强劲的高考复习需求,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各类高考辅导班,参与的各类学生数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到数十万。
——七十年代末,国家出国留学政策的开放,也同时带动了各类外语培训助考机构的蓬勃兴起,尤其是TOEFL和GRE等英语考试培训班红红火火二十多年,外语培训市场至今仍相当热门。
——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广大在职青年业余接受高等教育需要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实施,自考辅导成了巨大的学习市场,1986年全国已有256种自考大纲及相应的课程教材,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举办全额收费的自考辅导班,各种考试辅导和自考教材市场日益扩大,规模相当可观。
2、教育市场从非正规培训向正规学校教育挺进,教育市场以其自发的各种方式向传统计划模式挑战。从八十年代起,在普通高校正规学历教育中也开始出现了教育市场的"萌芽"。
——根据政府拨款的公费招生计划难以满足广大青年入学愿望的情况,开始教育部允许普通高校扩大招收部分计划外的自费走读生、委培生,应对急需。以1988年为例,全国普通高校当年招收自费委培生10多万人,占当年招生人数的16%,占全部在校生数的比例达到了11%。开放计划外的自费委培生明显地是一种运用学生个人或用人单位付费的市场机制鼓励学校扩大招生的政策。
——另一方面,以传统中华民族对子女教育的高度期望,逐步形成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辅导市场和以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一技之长为目的的各类专业技能、兴趣特色班和学校(尤其是外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上夜校和周末学校,请家教非常普遍,无论从参与的学生数、还是相应的"学杂费"及相关支出,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与正规教育并行运作的最大的一个教育市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力量办学进军正规学历教育,标志了我国教育市场向教育主流领域的迈进,这一现象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鼓励,为此国务院和教育部专门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支持、鼓励、规范民办教育。至今,全国已有各类社会力量办学机构5万多个,学生数1000余万人。虽然从绝对规模和相对比例来说,社会力量办学在我国还处于较低的发育程度,但因这一部分教育基本上是按社会需求举办,办学经费来源、学校管理与运作方式基本上是按市场机制,而且这类学校相当注重"品牌"和效率,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其中一部分已可与举办多年、长期得到政府重点支持、资助的重点学校相抗衡。关于这一点,国内外不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即非政府办学机构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同时,也给公立学校树立了一个竞争对手,有利于促进公立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同时注重办学效益和效率。
3、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了教育市场向传统的公立教育领域的冲击。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驶入了快车道,尽管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毕竟客观地出现了教育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市场现象。
——在社会劳动力市场和专门人才市场的强烈推动下,学校和教师开始感受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巨大压力,从教师流向非教育系统到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到近年来学校主动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教育中的劳动力市场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开始向个人倾斜,居民家庭收入快速增长和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提升,优质基础教育和高层次教育短缺的矛盾与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之间的碰撞,在中小学阶段出现了以选择学校为特征和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教育市场,这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转制学校和部分大学与企业合作举办、自收自支的"二级学院",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快速发展,最生动地体现了教育市场的强大驱动力。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富有挑战性的机遇,大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校园扩张走出了一条"政府指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投入"的新路子。1998年-2000年两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5000多万平方米,超过了1950-1983年33年的总和,并相当于1990-1998年8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的总和,基建投入的70%以上来自非政府渠道。目前已出现的100多所引人关注的新机制的"国有民办"性质的"二级学院",带动了至少20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高校的新局面。目前全国具有上亿元资产的民办高校已有几十个,既扩大了教育供给,又增加了教育资源,于国于民都有利。教育竞争促进了优质教育的扩大供给;由于引入竞争机制,对名校长和优质教师的竞争加强,对学校管理专家和教师的劳动价值也就有了一个市场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价值;同时,竞争也会促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这样也就同时提高了学校的资质。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海外机构抢滩中国教育市场的新动向,大批以培训为主要任务的公司和成人教育机构在我国限制介入正规学历教育的条件下,抢占培训市场;此外,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合作举办二级学院,通过课程、教材和教师的输出,也已开始进入普通高校和部分中小学;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家和地区每年在中国举办几十个教育展,其目的在于招收有经济能力支持的学生海外留学,抢占教育服务贸易的留学市场。随着我国加入WTO,教育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其影响将远远超出规定的教育服务贸易领域,按服务贸易规则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问题,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世纪性课题。
4、从我国教育市场发展的初步实践来认识教育市场
从我国教育市场发展的初步实践来认识教育市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或观点。
第一,我国的教育市场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个客观的历史现象,它首先在计划和政府覆盖最少的地方涌现,比如非学历教育、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各种培训等,这些教育培训几乎很少、或没有政府专门的教育经费拨款和资助,这里的教育市场发展相对较早,且较为充分。
第二,供求矛盾及其尖锐程度往往成为我国教育市场的一个现实突破口,尤其是在正规教育方面,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有特色的高质量教育机会的严重短缺,通过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生源市场满足择校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与办学体制改革。
第三,要素市场尽管在教育领域才是最近十年的事,但却大大推动了社会力量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本投资办学、社会智力资源的相对丰富(主要是离退休校长、教师和其他有志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各类退休和业余兼职的专业人才)、以及有支付能力的教育有效需求逐步扩大,不仅加快了我国非政府办学的发展,而且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传统的公立学校办学模式,如公立学校举办分校(包括高校的二级学院),实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引入市场经营理念和竞争机制,促进了包括校长、教师、校舍与设施、学校品牌、资金等教育生产要素的流动,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开始显现,促进了全社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教育市场对我国现行教育观念、理论和体制的挑战
无论从国内的实践还是从国际竞争看,教育市场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们还在争论教育有没有市场的时候,国际和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却已经出现了。近年来,许多国家十分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采取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多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大有抢滩中国教育市场之势。而WTO在所规定的教育领域,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意味着国际教育贸易市场的形成。WTO把中国教育推向了全球竞争与发展的轨道,推向了国际大市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来自WTO的挑战。
事实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来,来自教育市场的挑战和市场的自发性的冲击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经验和教训。
从构成教育市场的供求层面看,一方面,日益增长的来自社会和个人对教育、尤其是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的强大需求,刺激了以教育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涵盖大、中、小学各级教育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而来自各类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信号则不断地加剧了教育的供求矛盾。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服务提供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特色的学校,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相对于我国九十年代已逐步形成的一般消费品市场的"买方市场"特征,教育领域的"卖方市场"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教育领域的两大历史性现象。一是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的积极性,突破了传统的政府办学的体制限制;二是现有各级各类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具有某种市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倾向。但不可否认,也同时出现了若干值得引起重视的负面市场效应和行为,如乱收费及其他教育培训服务的不规范行为。对此,不少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有关教育市场行为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对教育政策和决策具有积极的作用,尽管是初步的。
从教育与社会经济广泛联系的角度看,近十年来在教育领域所出现的教师流动问题,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的资金与资本市场问题,学校转制与改制和社会力量办学中所逐步显现的学校产权与品牌问题,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教育中相关市场的出现与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教育中的这些市场归结为社会一般的要素市场,而应当通过这些市场来研究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包括一般性和特殊性,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在整个市场体制建设中教育的再度滞后与被动。比如,关于教师流动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这一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某种分离;社会资金引入教育和教育的资本市场筹资尽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公共品"要素的产业特性,教育利用社会资源与资本市场的问题远未解决。
尽管如此,我们在我国自身的改革实践中已经感受到了教育市场的特殊作用,并开始认识到发展教育市场对于加快我国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和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的初步实践,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加大,市场机制在若干领域已发挥了重大作用。
实践证明,资源短缺并不是限制我国发展速度的最终决定因素,向体制改革要资源,通过体制改革来实现教育资源的集聚是加快我国教育服务产业的一项极为宝贵的经验。
现代公共经济学对教育服务产品的分析,明确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教育,有的具有公共品属性、有的兼具公共品和私人品属性、有的纯属私人品属性的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提供",这就说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市场提供,即非政府办学方式提供。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将具有公共品、或部分公共品属性的教育完全地与计划供给划上了等号,而把市场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教育市场。在现实社会中,生产和提供教育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巨大不平衡的条件下,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客观上满足不了日益增长、不断膨胀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对高质量和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角度分析,教育都是所认同的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各种收益的一种投资,因此,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在政府公共教育体系之外的非政府教育服务市场,以满足本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要求,同时也满足社会居民家庭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认同。
在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WTO的今天,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谈论、并研究教育市场问题,而决不能再重蹈否定教育市场、政府包揽教育的覆辙。我们应当看到,教育市场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设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就象许多市场都有功能性缺陷一样,教育市场也会有相应的缺陷。但我们承认教育市场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政府是教育的首要提供者,也从来没有说不要教育的计划供给,而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教育服务从总体上说,是计划和市场的结合,也可以形象地说是半计划、半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