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世纪加快中国教育发展紧迫性的战略选择
我们讨论教育市场问题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要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建设的大背景、从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高度看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紧迫性;将教育市场问题的讨论放在我国整个市场体制建设的高度,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市场机制来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互动,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大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从当前的国际环境看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我国总体的人力资源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新世纪、新形势需要我们奋起直追,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对于实现第三步战略的决定性意义。
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当低,人口大国并不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根据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207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4年,与美国(12.0)、日本(9.5)、英国(9.4)、德国(10.2)、新西兰(11.7)、韩国(10.8)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巨大,也低于同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菲律宾和泰国;我国当前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差距更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瓶颈。1998年,OECD28个国家就业劳动者总量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6%,而我国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5%,其中本科及以上,OECD国家平均为16%,我国2000年仅为2%。
从全球的范围看中国,从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高度看教育,我国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国民素质偏低,教育体系的适应性不强,科技竞争力不高,研发水平、校企合作、专利发明的整体水平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一个国家的大学水平如何,从一个方面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内外关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比较,都将教育列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教育在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所具有的特殊的作用和贡献。
从中央确定的我国"十五"发展的重点和主线-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看,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了获得有说服力的、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的国际比较资料,我们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世界人文发展报告》,对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7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综合经济实力(选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城镇化水平(选用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产业结构水平(选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的比重指标)与教育发展(选用"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了因素相关分析。统计分析表明,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产业结构水平,都与教育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十五"期间,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西部开发的战略任务,从战略高度规划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国际比较所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赋予了教育新的发展使命。将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化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各个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极大地增强了教育和社会的广泛联系;中国加入WTO,既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加快实现我国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人力资源开发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性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五十年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将新世纪的教育发展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之中,作为完成国家在21世纪中叶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整体发展战略要求的一项历史使命。
五、积极发挥教育市场在促进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作用
简要的历史回顾说明了我国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以及发展的要求,那么,教育市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呢?其表现形式又有哪些呢?教育市场是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来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呢?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就是回答如何通过教育教育市场的培育来促进并加快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
进入新世纪,中国面对着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挑战,坚持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加快发展是解决所有中国问题的关键。正确认识教育市场,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在推进我国教育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迫切需要我们认识、培育和发展我国的教育市场。
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地将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则明确指出,"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如果我们不能从我国整个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教育问题,我们"就会丧失时机,贻误大事,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充分发挥教育市场机制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思想,"在思考和制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各项政策时,必须以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为政策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和检验工作成败的准绳"。
我们认为,教育市场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即全社会的生源市场,也包括教育中的生产要素市场,如校长市场和教师市场,学校的品牌、管理软件和课程、教材的知识产权市场,还包括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产业市场。教育市场并不是脱离社会经济市场的一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教育独有的才算教育市场,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一项非常特殊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有着其特有的运行规则,比如,教师市场作为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子系统,其"生产"、供求、管理等均相当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研究教育市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构成教育市场各元素的特征与行为方式,从而为充分利用教育市场、发挥教育市场的积极作用创造条件。
首先,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二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筹资功能,尤其是在解决影响当前和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瓶颈"的资源和资金问题上要有新的突破。
过去10年间,中国教育经费数量的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经费结构的重大变化,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非财政性的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90年的15%提高到目前的35%左右,其中来自学杂费收入的比重全国各级教育平均已超过16%,成为仅次于国家财政拨款的第二大来源,这标志了我国已改变了靠国家、靠政府财力单一支撑的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经费市场份额的扩大,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整个教育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将我国的教育发展与国家基本制度的建设联系起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联系起来,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贯政策主张,研究教育市场、发挥教育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点。正是在这一方面,我国不少经济和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在充分关注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研究资本市场和教育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应当学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教育,利用债券、股市等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如发行教育债券、校办企业上市、建立教育产业投资公司和教育发展公司等"。同时,"教育发展必须引入经营的理念,即教育者要学会创造和开发资源,使教育机构具备自我生长、自我积累的能力,允许一些学校进入教育市场"。针对我国改革开放20年高等教育仍然是卖方市场这一现实,有专家提出,在教育需求远远大于教育供给的条件下,高教改革力度还应加大,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来看高等教育市场问题,在承认高等教育市场的前提下,各高等学校就必须作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陈至立同志最近在分析WTO对教育的影响中提出了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我们应面对日益加剧的教育市场竞争,通过扩大教育开放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教育市场不断扩大,作用增大、影响加强的环境下,资源的瓶颈问题能否真正解决,除了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采用适应市场体制的创新筹资模式外,还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筹资功能,要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教育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在当前特别要研究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教育、利用债券、股市等融资渠道进行教育融资,重点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设施投入需求;在推进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吸引全社会的多渠道教育投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府外的第二财力支撑。
随着我国科技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权重的提高,要求加快高中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要求教育部门和全社会投入增长的速度要高于经济部门投入增长的速度,光靠政府一个渠道投入是不够的;从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非义务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培育市场、加大市场化比重的过程,最近几十年来,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在增加政府教育投入的同时,也大力加强教育的市场筹资。即使西方社会民主主义国家,七十年代后也实行了公立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是最成功的,其政策是鼓励公私立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互相竞争;后发型的日本与韩国等国家,教育市场化程度较高,人力资本积聚和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较为成功;部分发达国家还将教育输出、教育服务贸易作为增加教育收入和国家贸易收入的重要手段,这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西方国家要抢占世界教育市场、为什么WTO将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规则能获得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共同支持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充分发挥教育市场机制在联结并密切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加快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新体系的建设,进而促进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在这一进程中,实现教育在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特殊价值。
教育对于整个社会和居民个人来说,客观上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当前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社会性需求已最好地回答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和正确引导高等教育这一巨大的市场,不仅对于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困难和推迟就业有好处,而且也是扩大就业和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所出现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拥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在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市场经济通过与教育相关的人才、知识、科研与开发活动的结合,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大舞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以其人才和知识密集和科研开发力量雄厚的优势,可以大大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肯定,我国的教育正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自身的贡献。
第三,我们要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功能与作用,促进我国教育资源和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加快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按需自主办学体制的建设,为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打造体制基础。
按市场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拓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空间,做大、做强我国的教育事业。
为此,我们应尽快制定有利于实现我国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政策法规,鼓励非政府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海内外企业、经济实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办学;根据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宏观管理和分级分类的指导性政策,正确引导并充分利用市场的驱动力,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封锁与壁垒;支持和鼓励上市公司、企业集团、事业法人、以及有实力的经济组织和个人,进入教育服务产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办学、管理与运行的新体系。
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是解放教育生产力、释放和激活教育市场巨大潜能的关键。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研究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具体途径、范围和方式等问题。我们鼓励多元办学体制,开放教育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提高质量,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对于公立学校占绝对多数的我国来说,这一政策的实施意义更为重大。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责任与动力,对我国有限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利益。
第四,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并发挥引入市场机制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在加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并将这一制度性建设作为应对适应WTO的一项基本建设。
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我们应尽快将发展教育服务产业作为我国进入WTO后应对服务贸易对策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对入世后的经济贸易对策要强于服务贸易的对策,在服务贸易中的电信、信息、旅游等方面的对策要强于教育的对策,特别是教育界对此准备均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政府要把发展教育服务产业作为入世后的服务贸易应对对策之一,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尽快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加强教育服务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的研究和制订,加强进入教育服务产业的机构、个人的资质认定制度的研究和制订。
转变政府职能,从克服市场的功能性缺陷与完善市场功能角度考虑,迫切需要建立并健全与教育市场相关的信息服务制度。鉴于目前教育信息社会化途径非常有限的状况,充分利用政府网和公共信息网以及中介机构和大众媒体等渠道,公布社会所关心的各类教育信息,包括学校办学条件与资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校长、教师水平、学校设施与条件,以及其他学生和家长特别关注的学校办学资金来源、成本与收费信息,这样既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了解学校、参与教育选择的途径,同时也为学校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信息平台。教育信息社会化不仅是规范有序的教育市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护教育消费者利益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性远高于一般的网络课程教育,是基于信息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第五,正确认识教育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市场中的作用,发挥政府计划与市场两种教育机会优化组合的最佳效应。
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深化教育改革,改革一切不利于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办学管理运行制度,加快探讨符合市场体制及其运行规律的新的学校管理运作体系,确立市场体制下的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关系的新制度框架,在真正确立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基础上,当前迫切需要转变学校管理理念,将教育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受教育者变成"受教育者"和"教育消费者"的双重统一体,为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我国教育发展奠定最深厚的制度基础。
政府从直接管学校转变为对全国全部教育事业的监控和全体受教育家庭和公民的代表,充分运用政府特有的政策、法规、信息、财政等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缺陷;同时,在规范教育市场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放松管制,培育有支付能力、有需求的教育市场,在实践中探索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组合,为我国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提供宽松的体制环境。
六、关于教育市场的发展与规范问题
在教育市场的发展与规范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坚持在发展与改革基础上的规范,在发展问题上也要树立适应市场体制的新的理念。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规范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推进改革,绝不能以规范来束缚改革。
认识教育市场,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将是我国进入新世纪教育发展所必须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引导。既要大胆推进改革,又要积极培育并发展教育市场,通过教育市场的特有功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国内外教育市场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育市场与一般经济市场一样,也都在不同时间和程度上出现了市场缺陷和市场功能失效的问题,如与学校选择相联系的乱收费问题;与教育"卖方市场"现象相关的教育领域的政府职能缺失、钱权交易;学校招生工作中的"自发性"冲击现象等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成为我们限制教育市场发展、甚至不能研究教育市场的理由,相反,我们应从体制和政策两个层面加强对教育市场问题的研究,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打好教育市场规范运行的基础:
——规范教育市场,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迫切需要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色定位;
——尽快制订教育市场准入的相关法规、规章与政策,尤其是对社会力量办学尽快实行分类管理办法,规范学校财政与收费行为,既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又要允许非政府的教育投资主体可以取得合理的补偿和回报,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和资源流向教育事业和培训产业,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集聚的步伐,形成国际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规范教育市场,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方面制定有利于教育市场发展与规范的"游戏规则",包括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规则"、确保教育信息提供和披露的客观、真实和及时,从培育、发展与规范教育市场的高度来创造教育领域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条件;
——规范教育市场,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落后地区,纠正市场功能缺陷和市场失效的消极效应,尤其是正确处理教育市场发展中所可能出现的新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应引起政府特别关注,并通过财政手段尽可能予以调节。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这首先要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居民受教育机会的差距,缩小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的差距,但这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要有一个过程,否则只是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在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入学机会增加;在成本分担条件下,教育资源总量增加,政府将有更多的财力资助弱势群体,客观上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
总之,教育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我国进入WTO后必须认真研究并实践的一项新的社会现象。正确利用和运作教育市场,将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放教育的生产力,有利于满足广大居民接受高质量和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