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两年多时间,烟台市13个县(市、区)就全部建成县域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开通教育信息网,并有669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41%,建网学校的学生人数占全市学生人数的80%以上,其余学校均以不同方式接入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完成校校通工程建设。对于目前烟台市教育信息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烟台市教育局局长刘连基做了一个这样的总结:“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烟台市始终坚持5个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实用的原则;先培训,后建网,软、硬件建设并重的原则;统一布局,“三网”并用的原则;开放性与安全性结合的原则。目前烟台在“校校通”基础上已经开展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态信息发布、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视频点播、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信息浏览、教学资源共享等。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上述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刘连基介绍,烟台市教育局在信息化建设尚未正式启动之前,就认识到城域网上统一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的重要性,并选用浙大校校通平台系列产品作为烟台教育城域网的综合平台;同时,努力加强队伍建设,2003年组织了两次全市范围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和网络管理技术培训,培训了800多名骨干教师和450名网管人员,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广大教师的课件制作及计算机管理与操作能力。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烟台市教育部门主要通过采购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建立一个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提出“胖中心、瘦终端”的思路,资源购置主要依靠市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放在市、县两级的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学校主要是根据需要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去优化和使用这些教学资源。放在全市分布式资源管理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既有外购多家公司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有自己制作的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选择是否要在整个资源管理平台上共享学校自己的资源。
对于这个资源管理平台,刘连基认为,它一方面能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给广大一线教师去使用,另一方面培养教师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开发切合本地教学需要的自制课件,然后发布到平台上去,进一步充实整个平台的内容。如此循环,整个资源库就可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其次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把别人好的东西“拿”进来,把我们好的东西“送”出去。目前,烟台正在进行部分学校加入“全国校园网群”的试点工作,尝试与其他地区交换并共享教育资源,并在下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一是队伍建设,重视人员培训;二是网络应用,建网不用不如不建。”刘连基认为,这两个方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重点关注的。刘连基说,如果说前两年是烟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年,那么今年乃至今后3年就是烟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该尽快地转移到应用上。通过发挥教育网络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有眼光的公司也应将产品和市场的开发精力向这方面转移,加入“全国校园网群”及部分地方与大学联合进行教育资源开发应用都是很好的途径。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讲求普及率的问题,教育城域网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上存在的地域差别。因此,配备校校通平台,今后要更加注重考虑到农村、郊区等偏远学校的需要。”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刘连基多次提到,“校校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