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能否真正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制高点?其可能性和现实性都是需要进行论证的。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教育技术演进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研究和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目标和使命。作者认为,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的地位正在从以往单纯的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并由此引起课程、教材、教学模式的变化,并将对整个教育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改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想尽快适应这一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同时接受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技术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教学模式双重挑战,并在此二者的结合部上确立自身的目标模式和理论基石。本文认为,从理论上探讨和论证“制高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实践中真正去占领“制高点”。作为占领“制高点”先头部队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文章介绍了作者在对《学与教的理论》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的改革实验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构想。
二十一世纪的朝阳已经跃出地平线。随着纪元史上第三部千年史册帷幕的徐徐展开,人类正在以惊人的加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降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迅速扩展,使高校课程与教学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新机遇。正是这一机遇使传统电教专业插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翅膀,并正在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不仅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更新学习观念与课程、教学模式这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中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尤其要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电教)专业自身课程与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本文就此作些探索。
一、“制高点”的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究竟能否真正成为当前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这制高点?其可能性和现实性都是需要进行论证的。
1、“制高点”是否可能?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手段,而且传统教学手段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演进发展的三个阶段:
“电化教育”这一名称产生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正值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之时。“电化教育”顾名思义,是在教育中运用了以电力为能源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其内容和形式来看,则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了视听技术以及后来的影视技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八十年代之前,我国教育实践中比较广泛运用的教育技术主要还是幻灯投影和扩音器、录音机等比较简单的电教设备,因此对整个教学过程影响并不大;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和影视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电视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并使电教专业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到专业人员知识结构与素质等,都经受了现代影视技术的冲击与洗礼,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专业正面临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为提高本专业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地位提供了可能性。
从实践层面来看,教育技术地位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2)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教育资源,并引起课程与教材模式的变化;此二者的结合,进一步导致了整个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变化
从理论层面来看,《教育技术学》不仅已经从原来附属在《教学论》中的三级学科上升为同《教学论》并列的二级学科,而且必将逐渐对整个教育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改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成“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制高点”这一提法。但这仅仅表明“制高点”具有可能性。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2、“制高点”如何可能?
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并非易事,需要创造和具备一系列条件,尤其需要对教育技术专业本身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现代化、信息化改造。
(1)首先必须认清时代的挑战当前我国教育技术界面临一系列时代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两大挑战:
第一: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挑战;第二:席卷全球的学习革命的挑战;对于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挑战并非坏事,因为危机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2)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研究和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目标和使命如前所述,教育技术的地位正在从以往单纯的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并引起课程、教材、教学模式乃至整个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变化,要想尽快适应这一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同时接受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技术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教学模式挑战,并在这两者的结合部上确立自身的目标模式和理论基石。从技术的发展来看,不仅需要将多媒体、网络等当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尽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而且需要对教育电视等现行教育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代信息技术新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移植过程,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跨学科乃至多学科综合、创造过程。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不仅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活力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自主活动能力的人,显然,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由此推动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观念更新。因此,只有将先进的教育技术与先进的教育理论内在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信息时代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杠杆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中,才有可能孕育出新一代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3)要在高科技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把握世界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同时要尽快在教育领导干部、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宣传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使教育系统具备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健康心态和创造激情,这是实现教育跳跃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心态环境。怎样有效地更新教育观念?对当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观念变革,绝不能仅仅靠讲授的方式空谈理论,必须创造环境让人们去切身体验和感受,尤其要让领导者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并且要做出效益分析,这样才能使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现代化的实际行动。
(4)创建各级教育决策信息管理系统和与此相连的校长办公系统,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收集、筛选、再开发出一批优秀教学软件和学科软件工具平台,要注意搜集和研究国际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探索在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环境下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新模式,还要注重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负面、消积的影响,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要制订和完善教育软件的科学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尽快改变目前我国教育软件开发与软件市场的混乱状态和低水平重复性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之巨大浪费,缩小我国教育软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尽快将教育信息化程度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以及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总之,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地启动教育信息化工程之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制高点”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只有当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时,其“制高点”地位才能真正被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所接受和承认!
3、高处不胜寒!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渐展开,现代教育技术必将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制高点”。然而,这对置身于“制高点”上的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却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因为“高处不胜寒”!
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是从电化教育专业演变而来,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我国电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始终比较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与科研活动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总认为这是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事,电教工作者的任务只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结果使电教工作者降格为学校中的“设备维修工”和“仓库保管员”,甚至在学校编制上都进不了教师系列,只能算作“教辅人员”。产生这种专业悲剧的外在原因,是我国现代技术落后和由此导致的公众与决策者对教育技术价值和地位之忽视乃至漠视,内在原因则在于我国电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落后,尤其是电教工作者始终没能确立自身在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在信息时代降临之际,传统“电教”的内容、形式、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价值都发生着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革。从学科性质来看,现代教育技术绝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而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而且人文背景迅速扩展,这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素质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多数人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因而在人员的选择上只重视技术水平,忽视其人文休养,这种短视的用人观若不尽快纠正,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就不可能成为教育现代化制高点上的突击队!因为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教养,顶多只能成为工匠,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缺乏人文教养的工匠很容易成为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对教育技术认识中存在的一个严重误区正是重技术而轻教育,大有变成一门纯技术学科、一项纯技术工作的危险。走出误区的最有效方法是更新技术观念,因为技术的实质不是物而是人!因此,在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建设中,重视信息时代学习和教育规律的探索,加强教育技术中的人文色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发展中的共同趋势。这也正是我国的教育技术能否真正占领“制高点”,切实承担起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先头部队作用的关键之所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信息化探索
从理论上探讨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实践中真正去占领“制高点”。当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制高点”,但这个“制高点”能否被教育所占领,则完全取决于教育系统的实力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而作为占领“制高点”先头部队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则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形式、到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缺少现代色彩,教育技术专业也不例外。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设的各种教学新环境,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开创了广阔的新天地。为了抓住这一机遇推进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1998年初以来,我们先后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了《学习论》这门新课,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与方法。下面就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以求得同行的批评指教。
1、选择突破口
在目前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多一半属于技术类课程,少一半属于教育类课程。如何使这两类课程融合为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这始终是本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与难题。探索信息时代新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是解决此关键与难题的一个重要机遇。于是,我们选择《学与教的理论》这门课程作为突破口。这是为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教育类课程,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然而,在当代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比技术变革更深刻、更急剧的正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这门课程作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口,着重研究和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学习模式,因此将课程名称确定为信息时代的《学习论》。
2、《学习论》课程的目标定位: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论的知识、方法,更主要的是通过半年的学习,使每个同学运用科学的学习观念为指导,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与个性,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每个同学理解和确立信息时代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作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学习方法上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协作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使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这样的学习能力显然是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3、课程与教材、教法改革:
1)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2)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教学。按照研究专题建立学习小组,创建学习化的团队,扩大学习者的自主性与自由度,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教中学习。把教师的讲稿分发给每个专题组的学生,让学生一方面充实各种新资料、深化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总结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中的新经验和存在的新问题、使理论更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备课,然后由每个课题组的同学创造各种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使学生锻炼和学习在研究中学、在教中学,教师则作进一步的引导和补充,真正建立起一种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共同面对信息时代挑战的新型师生关系。
4、教学要求:
自学、研讨、讲授、调查研究与学年论文写作相结合,对范畴体系的总体把握与分专题深入研究相结合,培养和考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如读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选题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造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答辩能力、组织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等),尤其要注重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以上能力的方法和经验。
5、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1)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
2)撰写学年论文:《学习个性和学习能力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要求作成多媒体报告的形式,并放到个人的网上学习主页中);
3)调查当前师范院校本科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写出研究报告;
4)考察在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上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6、几点体会:
1)必须加快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学习观念,充分运用本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的优势,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学习模式、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模式、校内外交流模式,尽快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熟悉并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新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课程教材数字化、超文本化、数据库化,可视化、智能化,教学形式多媒体化、网络化、自主化、个性化,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个性化高效学习为主。
2)要努力创造条件,使育技术专业《学与教的理论》成为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场,成为探索如何超越印刷时代教育模式之弊端的教育改革新舞台,成为让广大师生超前了解、感受和体验正在降临的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这样才能使本门课程真正受到广大师生欢迎,走到高校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前列。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新学习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学习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学习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而能否尽快培养出能一批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新学习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3)在信息时代新学习模式的探索中,我们感到最关键也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在以老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许多学生不仅不会自主学习,而且懒得自主学习!教师则抱有各种顾虑,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打破这种惯性和惰性?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提出了“放飞学习者!”的口号,想尽一切办法激励乃至迫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学、自识、自控、自检、自奖等一整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其根源往往在于不会做人、不会做事、不会与人协作,显然,信息时代学习的“四大支柱”是不可分割之有机整体,培养如何做人确实比培养如何学习更重要也更困难!
4)我们认为,在对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中,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综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代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教育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比如美国许多网上教学的成功个案,都是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全国各地的师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在《学习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收集了从不同角度研究学习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300多本新书);并组织学生调查当前师范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秀典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写出研究报告,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两方面的学习成果都放到网络上,同在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综合在一起,创建网上资源库以及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这三种学习经验的相互促进与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5)对信息化环境中高校学习新模式的探索,将会有效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普及,不断增加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使教育行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溶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