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在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进行了两年多实践的一门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尤其是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育类公共课程(而不是仅仅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技术类公共课程)。此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自本学年开始,将在电大系统进行试点。阶段性总结报告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新见解和新思路,对于正在进行多媒体、网络化建设的电大系统和各高校正在试点的网络远程教育课程与教学新模式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特选其精华发表,希望引起从事和关心远程教育的各方人士思考。
一、本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背景、目的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许多有远见的战略家都认为,近5至10年内,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将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是:国内外许多名牌大学争先恐后地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往建立在电视传播媒体基础上的开放远程教育也纷纷进行技术改造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力图尽快完成从第二代远程教育向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其背后的物质动因可以从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找到答案。互联网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消费者、在用户,而最广大、也最具潜力的两大领域是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因此,抓住了现代远程教育这个网络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新生长点,不仅能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跳跃式发展,而且会全面推动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网络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这点许多企业家,尤其是有远见、有实力的IT产业都看好这步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开始从一个部门、领域关注的课题,上升为跨领域、跨学科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各国高层领导、决策者所重视和关注的课题。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着重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当前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迫切需要在大学开设一门专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尤其是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育类公共课程(而不是仅仅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技术类公共课程),这不仅是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而且是世界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发展的前沿课题。
二、本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与评价体系真正有创见、有生命力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在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应该有突破与创新,并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本项实验在比较充分的前期基础理论研究中,将教育基本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三者内在结合起来,提出了本项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模式与评价体系:
1、指导思想: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近二十年来取得很多重要成就,但多数尚未引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来,致使目前大学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模式都十分落后,大学生学习效率普遍比较低,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然而,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众多课程中,缺少一门课程,专门教学生关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尤其是学习和提高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高效学习与发展的能力,致使目前大学生中很多人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学习,在自主化较强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显得十分被动。作为一名大学生,仅凭个体狭隘的学习经验是不行的,只有善于了解和捕捉国内外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聪明的、紧跟时代步伐前进的优秀学习者。显然,运用当代信息技术高效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实验目的与教育理念:
本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主题是:《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其目的旨在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一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之学习与创新能力的跨专业教育类公共课:《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1]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网络化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我们试图使这门课程成为让高校师生超前了解、感受和体验正在降临的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这样才能使本门课程真正受到广大师生欢迎,走到高校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前列。我们提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新学习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学习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学习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而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新学习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我们认为,这不仅是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师范院校教育类公共课如何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一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而且是我国高等院校(包括远程开放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
3、如何评价本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成果?
一项科学、规范的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必须在实验方案设计中,提出一套比较完整,可操作、可检测的实验评价体系。我们为本项教改实验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热情和参与程度的评价;(2)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成果、收获与发展的评价,尤其要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3)对一系列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建设发展的评价;(4)对教学经验总结成果的评价;(5)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课程、教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课程目标模式的研究与设计要想将以上理念与构想变成具体课程设计,首先必须科学地研究、选择和确立课程目标模式。为此我们比较深入地研究了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素养提出的挑战和新要求。我们注意到,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对大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
自从信息素养被人们广泛关注以来,其定义就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对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理解。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表述,更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培养信息素养而展开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和课程设计也广泛开展起来,如美国一些学校正在开展的Big6技能训练课程(即图书馆技能与计算机技能训练课程)等,成为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发展中受到普遍关注和欢迎的新趋势。
从上述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2、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但作为一项教育发展目标中的重大战略决策,又必须经过比较充分的研究、论证与实践检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确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能力的人。因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下个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高等院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3、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是为高校本科生开设的跨系选修课,是探索如何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一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教学目标定位:不仅讲授学习论的知识、方法,更主要的是通过半年的学习,使每个同学认识和反思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克服学习的障碍,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使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尤其要使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学习和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学习和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技术观、教育评价观的更新,并努力运用新的学习观念与方法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较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学习的类型与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高效率、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为培养新一代文理兼备、紧跟世界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合格本科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和要求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师讲授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中上,通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讲授内容的大量精简与浓缩,将教师讲授的课时压缩到仅占全部课时总数的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原则上大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基本不讲,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自学与研究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室,并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网络资源库由师生共同在学习过程中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自学、研讨、调查研究与学期论文写作相结合,对范畴体系的总体把握与分专题深入研究结合,培养和考察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如读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选题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造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答辩能力等,尤其要注重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以上能力的方法和经验)。
四、本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和成果
1、实验发展过程概述本项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研究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了三个阶段:
首先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与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始教学改革实验,从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发展为全校教育类公共课程改革实验。
目前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多一半属于理工、技术类课程,少一半属于教育类课程。如何使这两类课程融合为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这始终是本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与难题。探索信息时代新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是解决此关键与难题的一个重要机遇。于是,我们选择《学与教的理论》(这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比较陈旧)作为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着重探究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并逐渐从教育技术专业课扩展为全校教育类公共选修课。自1998年春季以来,我们先后在华南师大电教系三届研究生、三届本科生和全校两届共十个系的三年级本科生中,进行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初步总结出一整套在大学校园网络环境下组织大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新型学习模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管理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中的主要突破和创新(1)教学目标模式的特色与创新: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
目前大学各门学科只有教学目标,缺少学生学习与发展目标,而且教学目标都是由学校或教师制定的,要求整齐化一,这样的目标导向很难适应不同类型大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更难以激发不同个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改变这种目标模式,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具体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间完成的阶段性目标,这样就使学习目标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因为学习目标不仅是学习的导向,更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个性化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每阶段的学习研究计划。以往教学目标都是用文字表述的,学生理解时比较抽象。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运用了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创建多媒体学习主页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前一届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是个人、课题组和年级的学习主页)可以成为向后一届学生讲述教学目标的学习材料,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为“学习目标可视化”,并要求后一届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尽快超越前一届学生所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做不仅使教学目标变得具体、生动、亲切,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地追求和确立更高的、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在学生中倡导和创造出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我们深感到,这是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2)课程与教材模式的特色与创新: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形成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与教材新观念。我们编创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新体系,在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体系上完全不同于目前在高校较小范围内使用的《学习论》教材。目前高校心理系所使用的《学习论》教材主要是详细介绍国外各种学习心理学流派;近年一些高校教育学研究者编写的《学习论》教材主要介绍学习理论与方法,二者都未能涉及当代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大学学习、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和对策,我们的成果和创新正是突出和强调了这一点,为贯彻我们前面所设计的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体系,我们在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选择和设计时,立足于培养大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与创新能力,使教材内容与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在三届研究生和三届本科生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结构进行了不断筛选和调整,从开始的十章调整为后来的六章,就连课程名称也多次变更。目前为全校各系开设的教育类公共课名称与结构如下:《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一章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二章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章学习的基础理论与观念更新第四章学习类型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第五章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指导第六章学习效率及其评价实践证明,作为文、理、工、艺术等不同专业学生共同选修的一门教育类课程,这样的内容与结构选择具有可行性,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以往高校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新教学模式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将教师的教案分发给各专题研究小组,让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实与修改教师的教案,并创建和完善教学资源库,初步形成一整套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大大压缩了教师讲授时间,大部分时间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协同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在这种信息时代新学习模式的探索中,我们感到最关键也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现在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在以老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许多学生不仅不会自主学习,而且懒得自主学习!教师则抱有各种顾虑,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打破这种惯性和惰性?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提出了“放飞学习者!”的口号,想尽一切办法激励乃至迫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自学、自识、自理、自奖等一整套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管理新模式,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我们还努力帮助每个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而且要求他们总结和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验与学习习惯,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习个性,掌握和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各种新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纠正和改变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并自觉将此门课程中所获得的新的学习观念、方法与能力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此作为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综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2]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代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5)教育评价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率先在高校教学中,运用创作个人学习主页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我们在实践中深感到,网络环境下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设计与实验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创造出一整套与新的学习目标、内容、环境相适应的学习评价与管理新模式。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了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要求每个学生将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学习主页中还包括每个学生的学期论文:《学习个性和学习能力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是论文的选题范围,具体题目由学生自己确定),包括个人与小组对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功个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与信息,并综合成每一届学生集体创建的课程资源库。这种全新的学习评价与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展示出每一个学习者的才华与鲜明个性特征。尤其是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本届同学之间直至不同届互不相识的学习者之间跨时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新舞台和新模式!我们还设计并尝试了考察学生在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上的学习与研究能力。我们认为,将逐渐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逐步深化的“信息素养”目标与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创造出一整套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远程化的教育评价与管理新模式,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信息时代教育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3、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凡选修过学习论这门课程的同学,不仅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学习主页,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个性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自我意识,开始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的高效学习方法,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同学都能把在《学习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其它学习活动中,学习能力和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教育技术专业以外的本科生,不同专业的学生收获很不一样。如文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驾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理科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有了很大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学习的认识和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各个专业学生共同的收获,则是对学习理论、方法的了解和兴趣有很大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3)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除了以上收获外,已从过去单项课程的学习模式发展为各门课程整合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模式,每人都学会通过创建个人学习主页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进行创造性、个性化、高效的学习。
从学生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本项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效。当然,通过仅仅半年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成效还是极其有限的。不过,最可贵之处在于:学生通在这种全新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生活,获得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在不同层次上开始了对自己多年学习经验与学习习惯的反思与超越,这不仅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新起点,而且是一笔可供自己终身享用的学习财富!
4、实验主持者的收获与感受从以上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通过本项探索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教改实验研究,我们在研究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与管理观等方面已逐渐形成一系列新思想和新理念。尽管这些思想还不够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提炼,但却完全是我们在探索性、创造性教学实践中,从自己的头脑中涌出来、悟出来的!而不是从国内外教育学的文章与著作中抄来的。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从事这样一种在教育信息化新环境中极富挑战性的教育实践研究,就如同置身于教育思想之江河的源头!每次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都会激发你对学习、对教学、对教育乃至对生活、对人生的灵感与创造!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学教师,我在论著中、在课堂上都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但实际上,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主人的。只有当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运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新型课堂中迎接各种学习挑战,并充分施展每个人的创造性才华时,学习主体的地位自然就确立了;而当他们真正理解了学习之不可替代性,真正懂得了应该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承担全部责任时,他们才会真正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只有进入到这样的学习境界时,学生才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回想起来,自己从事教师职业也快二十年了,教育的书当然也读了不少,但我却从来没有如此深入地询问和探究过“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最复杂、也最重要的教育理论难题!能写出以上这些内心的感受,还得感谢近三年投身《学习论》教学的艰辛实践,更要感谢在这门新课程的创造性学习中,使我真正理解了学习之真谛的每一位学生和教师。
《中国远程教育》20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