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西部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应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努力走出一条与民族地区自然人文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使教育真正成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植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反映着各民族的特色。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教育就难以收到实效。
目前,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信心不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学生在学校里无法充分学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不能学以致用、学以致富。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农村教育,不仅应重视将现代学校教育引入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来,而且应努力实现现代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使学校教育成为传承人类共同知识和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同的主渠道,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治穷致富的主渠道。
端正教育目的。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也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其实,升学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把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仅仅定位在提高升学率上,不仅与教育的基本功能相背离,而且不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农村学校教育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升学特别是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是有限的。片面强调升学率,往往会导致多数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进而助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应该看到,民族地区的发展急需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应当是使学生“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也就是说,既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继续升学的能力;又要在教学中增加职业技术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其他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拓展教育形式。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教育,在有些地方学校教育甚至成为唯一形式。然而,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学校数量较少,学校教育的受益面受到明显限制。因此,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应当努力拓展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建立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十分重要。随着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以及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等工程的落实,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状况大为改观。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教育形式,使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同时,应通过设立科技文化集市、提倡赶科技文化集等形式,为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开辟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