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姓名:韦钰
单位:中国科协
职位:中国科协副主席
Email:
发表论文
高等学校是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上)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下)
在2000年教育部科技委全委会上的讲话
出国留学工作二十年
   

 

 

 专家专栏 名家评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上)

    同志们:

  为振兴我国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原则通过,由国务院正式批转并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今后3~5年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主要内容,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宏大施工蓝图。

  在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召开这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是非常及时的。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交流与研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思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全面需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今天,我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部分国家的领袖、学者和企业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又一次重大的变革。二百多年前发生的那场工业革命,使一些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入了现代社会;而另一部分国家和民族则被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后又相继争取到独立,寻求发展,逐步走上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道路。现在人类社会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正在到来,尽管我们对它已出现和未来将出现的特点尚未充分认识,尽管不知怎么确切的描述它,是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让我们先称其为“信息时代”,因为驱动人类社会发生这次变革的核心技术或称之为标志技术是信息技术。据乐观估计,在2002年会有6亿以上的人使用互联网,到2007年工业化国家的80%居民将进入互联网。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中的发达部分将会建筑于互联网——这个信息高速传输的,世界范围内广泛联接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平台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机遇和挑战。你要么就跳上这条船(平台),要么被波浪冲走,别无选择。

  在这个称之为知识经济或信息的时代中,没有争议的结论是人的智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信息化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通过学习使人获得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给人予学习的机会是温饱以后最应保证的人的基本权利。

  当人类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根本变革之时,教育也必然会发生一场根本的变革。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驱动这场变革的先驱是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至少应该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地域辽阔发展十分不平衡的国家。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截止1998年中国在占全国人口总数73%的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占人口的比例少于6%。预计到2000年可以在占人口总数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降至5%以下。

  中国目前在适龄人口之中能够进入各类大专院校(含成人教育学院)的比例是9.1%。到2000年预计可以达到11%。在中国大部分青年人还无法受到高等教育,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50%~70%。不能接收第三阶段(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很难进入信息时代的平台的。

  我国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不平衡,这些无法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区县,如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大学特别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比较强的大学,大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各类学校师资水平上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教育的数量还是教育的质量,中西部地区均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地区又是经济欠发达、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在经济、科研、教育这三个因素形成的循环中,能够把负反馈循环链转成正反馈循环链的只能是教育。

  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受教育人数,为了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群众早日脱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加速教育的发展速度,是一种现实的有希望的选择。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未来的三年中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这种开放式教育网的建立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必将为社会每一个成员进行学习提供机会和可能。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只有通过贯穿一生的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不断适应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同时,随着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必须要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以满足社会成员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需求。

  (二)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它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这个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而教育的信息化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些都迫切要求必须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建立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新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几方面内容。而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是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

  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然引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种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正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本身变化的现实的原因,从而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三)培养信息化人才,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化的发展,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求一大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这是信息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必须适应国家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的需求,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为推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培养大批适应不同层次、各种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善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国民经济信息化包括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它是提高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要求。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国防、教育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信息化的问题。如果不能实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就难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难以提高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水平,也就难以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级各类教育肩负着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有利的人才成长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信息化人才培养。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制订相应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尤其是在信息化人才,特别是软件开发方面人才竞争显得十分突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都在通过自己培养或引进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开发的人才队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现代化第三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就必须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为保护我国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服务。同时,保护国家科技和经济安全,特别是信息安全,也为培养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因特网的发展,更需要我们为信息安全技术多作贡献,我们已经通过科技攻关和开发,在网络安全产品和安全管理软件等方面做出成绩,但是面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敌对势力对我们的封锁干扰,我们必须加速培养信息和信息安全人才。

  (四)发展信息产业,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重要力量。为此,《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通过发展科技园区,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和开发基地,培养高技术产业集团等形式,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占居重要地位。因此,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等学校有着充分的条件和发展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出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同时,又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群体;其二是高校有充分的开展国内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条件和基础,始终站在世界高科技前沿;其三是高校有着与产业合作的直接联系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其四是高校学科交叉,能够成为人才库,思想库,正是由于高等学校在信息、人才和资源方面的雄厚优势和显著特点,从而为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高校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已为实践所证实。

  从面向21世纪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看,软件产业是核心。目前国内软件市场60%以上被外商占领,而我国软件产业所占份额还比较小。我们知道,印度的软件产业起步时间与技术水平与我们差不多,但现在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超过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软件出口大国。如果我们不尽快赶上去,就谈不上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谈不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教育战线广大科技人员有责任,有能力,也应该为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竭尽全力。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扩大了教育规模,改善了教育手段,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电化教育得到发展。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信息化人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根据邓小平同志“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早在“八五”期间,原国家教委专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初具规模。到1996年底,全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中小学已达7万所,规模已由单个学校向社区大面积普及发展,装备各类计算机近80万台,装机质量已由单机向网络化、多媒体发展,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学实现了计算机联网,个别城市中主要的中小学已和CERNET联网。据统计,基本上能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中小学生已过千万。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多次参加国际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并且获得优异成绩。同时,为推动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展了多形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电化教学。

  (二)卫星电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是我国重要的教育资源。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此后,我国广播电视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9年,建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目前,除西藏正在筹建广播电视大学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有广播电视大学。其中,省级电大44所、地市级电大(分校)831所、县级电大(工作站)1600多所。1986年,开通卫星电视教育频道并建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目前已有三个C频段卫星频道,全国拥有省、地市级教育电视台104个,上万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六万多个放像点,70%以上的有线电视台转播卫星电视教育节目。已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世界上最大的,以卫星电视传播为主要媒体的远程教育体系。

  随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原有的卫星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将充分利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改造过去只能单向播出模拟电视的系统,为师范、职教、高校、各种继续教育提供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广播通道;并与CERNET网和地面通信网结合,提供实时、非实时交互方式教学的环境,为众多教学单位和部门及个人快速获取教育资源提供便捷的途径。加快贫困边远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得到加强。

  为适应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成立了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约99%以上师范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约76%左右的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了计算机系或专业,主要为中小学输送了大量计算机师资,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信息技术人才;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环境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使用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四)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目前,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中有419所具有培养研究生能力,设有网络、通讯、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无线电电子学、微电子和元器件等专业博士点140多个,硕士点470多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200余名,硕士学位2500余名,学士学位4万余名。同时,在高校通过国家和部门、地方的投入,先后建设的1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0多个部门开放实验室中,有近30个属于信息领域。所有这些研究基地的建设,都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适应不同层次需要,适应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

  高等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发展迅速。为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建立了比较先进的校园网并与CERNET连接,从而大大加强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科学技术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同时,高等学校利用网络积极进行网络应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对推动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网络的应用,跟踪世界高技术前沿发挥了重要作用(五)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并将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为了赶上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应运而生。

  CERNET是1994年当时一批大学认识到信息化对国家的重要性,对教育的重要性。由6所高等院校自愿组合提出倡议,向计委申请立项,我记得当时计委有一个老领导对我讲,你在一届领导位置上能把网络建成,你就够了。但是没想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专家让这个网络发展的这么快,中央也这么支持。

  1994年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立项,国家教委主持,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担的“CERNET示范工程”,经过200多名科技人员拼搏努力,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于1995年底通过国家验收。CERNET建设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统一规划,明确目标,自主设计,分步实施。调动了全国高校最强的力量,启用了一批年轻优秀人才。创造性地建成了第一个覆盖全国八大地区的、采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建成了全国主干网,包括国家级网络中心(1个),地区网络中心(8个),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同时,作为国家计委“211工程”项目,省(市)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7个省网节点正在抓紧建设。目前,CERNET居第二位,在主干网络规模,用户数仅次于中国电信。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内四大互联网之一。

  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入网单位已达500个,入网主机达30万台,用户达到70万户。CERNET建设,不仅展示了我国高校科技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也为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同时,网络依托高校的科技人员,积极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攻克了一大批网络关键技术难关,技术水平处国内领先。一些网络安全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经过再次开发有望形成商品化高科技产业。

  (六)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省市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看成振兴教育事业的有效手段。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政府先后出资组织建设本省(市)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天津、山东等省市也纷纷规划建设本省市的教育信息网络。

  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在“完善主干网,发展二级网,主攻信号源,管理加服务”的建网思想指导下,本市所有39所普通高校、20个区县教育局已入网,并初步形成了“高基成职幼”一网五环管理结构体系,广东省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以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广州、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大中城市为先导,逐步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分层次推进,主要目标是:到2000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力争2800所中小学能够开展信息化教育活动,并建成100所省级教育信息化工程实验学校。到2003年,全省发达和次发达地区基本普及初中阶段计算机教育,争取有5000所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育活动。

  (七)高校科技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一支重要方面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积极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科技项目,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1998年统计,全国高校科技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8.3亿元,利税总额18.25亿元,上交税金8.44亿元。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转让高技术成果,抓住一些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进行产业化,其中90%是信息领域类的项目,开始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一支劲旅。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科技产业,培育出了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清华紫光、西安交大开元、天大天财等备受社会关注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大部分是信息领域的,特别是高校上市公司股市前景看好,发展势头强劲,这反映了高校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雄厚实力和发展潜力。同时,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一大批以高校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将绽露头角,已经并正在成为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软件产业,已开始形成特色。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