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在全国技术创新工作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
当今世界,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科技进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然而,我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总体水平仍比较低,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比较少,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
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应如何确立自己的位置并有所作为?从发达国家高科技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每个世界著名的高技术新城都依托于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70%诞生于高等学校。我国的情况也类似。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都源于高等学校,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中,高校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高校不仅是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源泉,也是直接孵化产业、企业的强大基地。我国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高校起着奠基和先导作用。实践证明,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一支主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未来发展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将在经济发展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拥有我国较大比例的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础,可以发挥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的智力优势,通过参与改造社会传统企业成为科技型企业或自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加重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有了很大发展。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数均占全国60%左右,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数分别占全国的1/3、1/4左右,为我国经济、科技事业的发展积蓄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了基础。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高等学校也创造了多种有效模式,取得了不少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体制改革解放了高校科技生产力,高校科技队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大显身手。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两个决定精神的贯彻和若干重大举措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大部分科技人员进入了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出现了如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北京大学的方正集团、清华大学的同方集团等典型模式。
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成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依托。建立了侧重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多个,其中有100个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总数2/3。侧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所(室)、中心有1000多个,其中有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成果,在高技术研究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和进展。前者如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克隆出以高频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耳聋基因,后者如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和东南大学等单位承担的863高技术项目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试验工程,先后三次获得了国际学术权威机构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CIMS应用与开发“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为我国制造业变革打下了一定基础。
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高等学校每年都取得一大批技术成果,并不断向企业转移。大量高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为我国开创了新兴产业(如软件业、电子出版、信息网络等),而且还改造了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据统计,1992?1998年间共鉴定成果近6万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万余项,成交金额29.19亿元;出售专利近3千项,成交金额2.82亿元。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高校也有重大突破和进展。如北京大学的电子出版技术不仅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而且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产品,对印刷出版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树立了一个典范。1998年方正集团公司的产值超过70亿元,已跻身我国大型企业行列。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锻炼,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等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手,有的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家。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在构筑国家创新体系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中,高等学校更是责无旁贷。
高校技术创新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
高等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高校科技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旧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突破;与经济、社会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相比较,高等学校技术创新的步伐依然偏慢,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和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状况。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大约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大效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立项时,对市场需求没有做细致的调研,或在研究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化,以致造成研究出来的成果缺乏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2)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3)高科技成果普遍需要“带土移植”,即科研人员应跟随成果进入企业,按照用户需求进一步完善和维护。但高学校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后往往难以继续提供技术服务,而许多企业的技术人员又不能迅速掌握相关技术。这影响了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阻碍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二)由于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导向,高校科技人员重论文、重评奖、不重视市场的现象较普遍。
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职称评聘时,过分强调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篇数,得到什么奖项,而对实际水平、能力和贡献注重不够。这种政策导向导致了高校科研难以形成拳头,作出重大的高水平成果,难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生重大经济效益。
(三)科技评估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高校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目前在对高校的评估中,没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对科技产业、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认识滞后,部分同志甚至存在害怕产业冲击或影响教学、科研活动的顾虑。
(四)高校科技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部分高校科技企业在干部任免、利益分配、发展方向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校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未能按照有限责任建立企业(公司),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在管理方面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这就大大制约了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
今后高校技术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
要改变高校技术创新工作在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的状况,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作为高等学校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人为本,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改革重点,尽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工作体制;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多层次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推进大学科技园之类多种形式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快教育、科技信息化建设等重大举措,为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具体而言,近期要做的几项工作是:
(一)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提高对高校技术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全面实施《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对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认识,提高对高校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服务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使之有利于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思想认识统一后,机制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否顺利推进的决定因素。要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机制,处理好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的高度看,三者之间并不矛盾。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改革旧的高校评估办法,要从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综合评估高校的贡献。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工作中,应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以调动高校科技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性。
(三)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与社会各界全面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要大力推进多种模式的产学研紧密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互相结合、取长补短。产学研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科研项目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另外,还可以采取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奖教金、奖学金,资助办学,而高校则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成果等模式。
高校要坚持与地方政府进行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跨区域合作也要鼓励和支持。最近有近10所高校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云南省高校力量较弱,但有资源优势,引进省外智力资源后,将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项创举。实践证明,高校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国家、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教育部将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当前,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得高科技产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的研究、中试之后再面向市场进行产品化的产品开发模式,在软件和信息应用系统等产业方面已被打破。新的产品开发模式是,研究人员的研究过程往往就是产品开发的过程。因为产品如果不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向市场,则往往会由于转化周期过长而被淘汰。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的创意而存在与发展的产业。因此,从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与难度,以及从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两方面来看,高校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能在高新技术领域创办出一些大集团来的。各高等学校要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和管理公司的同时,进一步大胆开放资源,包括实验设备资源、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和人才资源;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允许、支持教师停薪留职或兼职创办公司进行创业活动;也要允许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保留学籍或兼职创办公司进行创业活动;还要加强和地方政府、金融界、企业界等社会力量合作,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力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
(五)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科技成果孵化。
发展大学科技园,应坚持“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扩大开放”的方针,力争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信息集散的中心。但是,建设大学科技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求大、不求全,而应求实效,求占领市场、取得利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面向全国以至国外。
(六)继续办好留学生创业园等多种形式基地,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与服务创造有利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近30万人出国留学,随着“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的确定和贯彻,已有相当数量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中央和各地方正在积极地给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造良好的、宽松的政策环境。
(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科技事业发展和加速信息化进程。
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手段,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在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方面,我们已经大大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必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坚持使用国产软件,但不要搞基地,不要搞“小王国”,要建统一的平台,平台内的软件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