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模式”几乎成了中国远程教育业内的专业名词,特指一种相对成熟而有效的网院运作模式。这足以说明人大网院的历史功绩。当然,在一个无限期待创新的年代,最有价值的经验蕴藏在未来中。郝成义运作人大网院的朴素主义原则,能否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做出非学历教育项目的拳头产品,仍然有待时间的考验。
图/阿健
1997年,郝成义是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计算机教研室的主任,与在校的其它老师一样,他不用天天坐班,想得最多的事儿就是
读书、发表文章、做研究,即使到新疆给学生授课,一学期也仅仅集中在一周的时间,“那时的日子非常轻松”。直到有一天院领导找到郝成义,从此他的轻松日子就画上了句号。
当得知学院要做网络教育,郝成义掩饰不住地兴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讯这四大技术与教育结合一定是有前景的。这些技术将很快对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是提供一种手段,在理念上、文化上都将产生影响”。郝成义对网络教育的第一个感觉一直影响到今天。他相信,即使教育部不给做学历教育的政策,互联网在教育上的应用仍然会是大趋势,这将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199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网络教育学院,学院运作的第一步是从体制入手,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周双主要负责联系合作、企业构架、投资结构等工作,郝成义主要负责资源建设等教学项目。
谈起学院企业化的运作方式,郝成义强调,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得快,主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规则在起作用,而这些规则对学校来讲同样适用。“有的人一想到产业化、市场化,就是利欲熏心,就是无序。其实真正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主要是规则在起作用。一种是道德规范的规则,另一种是制度规范、法律条文规则。完善的市场经济中这两种规则都是很健全的,人的诚信度很高,从这点看,教育更加规则化没什么不好。”从第一天到网院上班起,郝成义就感受到了这种规则对自己的影响。“以前对企业的感觉是概念化的东西,是理论上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企业化的氛围、人对人的影响,团队的合作精神,是在学校中不曾体会到的”。
“学生来了有的学”
尽管满腔热情,做起事来还是感到很艰难。从1998年到1999年5月1日这段时间,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很长,公司经费一直未到位,郝成义等一些创业者没拿过一分钱的报酬,但“大家都认准了这件事,并且有信心把它做好”。
其实当时最困难的并非来自经济方面,“关键是脑子里没东西”。尽管经过了近一年的调研,曾考察过部分首批试点院校,也参观过一些先行的网校,但参观、调研的结果令郝成义很失望。
“网上教学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种交互性很强的网上环境,而且多媒体等基本没有,基本上都是文本,如能链接声音已经是很高级的了。这些东西用于教学行吗?”参观的结果给郝成义很大的触动,他利用一周时间,不分白天黑夜,一个人闷在房间里,对网络课程应是什么样的冥思苦想。包括老师应如何写文字,每个知识点的代码是什么,用哪些表现形式,不同课程讲解可以有哪些栏目,每种栏目该如何体现,同时把这些问题具体化、表格化,形成网络课程的制作标准。直到今天这一标准仍在沿用——这是郝成义比较自豪的地方。
只因郝成义的“学生来了后有的学”的朴素想法,学院从最开始就把资源建设工作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到2001年3月人大网院第一批学生入学时,资源建设工作已做了两三年。
“学校的理解、股东的支持无疑给这种朴素想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1999年9月,100多人的队伍中,95人共分成49个岗位专门从事课程建设工作。到2001年第一批学员入学时,学院已开发出30多门课程,有些课程学生还没来得及用时就已经升级。人大网院成为国内第一家实行基于“选课制”和“弹性学习期限制”的完全“学分制”的院校,选课一年两次,学院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选课余地。可选学分与应选学分的比例达到3: 1以上,比如学生需要修80个学分,学院则至少有240学分的课程可供选择,“这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很多压力,要做出更多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资源建设上,人大网院目前已出版了62本专门针对网络教育学生的教材,为全国首家出版系列网络教育专用教材的学院,因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对纸质教材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在网络课程建设上,人大网院目前已开发网络课程200门,共有25所院校引入这些课程,共输出250门次。郝成义介绍,人大网院目前已进入资源建设的第三个阶段,即学科学习环境的建设阶段,从前年开始筹备学科频道,去年3月法学频道开通,现在已有五个学科频道全部开通,“尽管版本初级,但是有影响,代表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另外,还免费开通了数字图书馆,网上人大讲坛等。郝成义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学生不只是学几门课。学生一是来学课程,二是学术素养培养,三是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三者无法割裂”。
他说,“理应这样培养学生”。
不能步别人的后尘
当初郝成义提出的课程建设十大原则,诸如可交互、多媒体、分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远程教育界耳熟能详的原则。但在当时能提出来并按要求做是很难的,比如“以学生为中心,说说很容易,但怎样以学生为中心,很难做到,多数人想的是如何管学生”。
有过十多年成人教育经验的郝成义,在设计十大原则时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他发现成人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难以保证面授时间,工学矛盾无法解决,成人教育发展因此步履艰难。“网络教育为何还要步其后尘呢”?因此人大网院从最初就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分散式学习方式的理念,尽管也曾引起质疑,但他们从未动摇过。郝成义谈到了一件对他当时设计理念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几年前,郝作为人大成教院的一名教师,被派到乌鲁木齐进行面授辅导。他是集中面授的一个月中的最后一个讲课老师,当他讲最后一节课时,一个女学生推门而入,所有学员都哄堂大笑。原来这个学生头发上、脸上及身上都是泥浆,女学生羞涩又委屈地坐到了位置上,而这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此后郝成义才知道,女孩子接到上课通知书后,从南疆往乌鲁木齐赶,但因途中突遇暴风雪,交通中断,她只能一步步走,结果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走到学校。“辛辛苦苦赶来了,却什么也没听着”,学生对郝成义说:“我们很想学,但确实有困难。”几年之后的今天,提起这事,郝成义依然显得有些激动。“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方便学生?”这些问题他一直在考虑,“分散也好、集中也罢,关键是真正方便学生、保证质量。”
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朴素之爱,给郝成义的网络教育实践提供了动力。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人大网院创建的面向成人在职人员、利用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和网络学习资源、支持分布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已被行业内逐渐认可,被称为“人大模式”。其实“人大模式”不仅仅指企业与学院合作的体制模式,还包括:教学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技术模式、研究模式、校园文化模式、宣传推广模式等,目前已有30多家网院,部分或全部借鉴了这种模式。
有一支好队伍
当被问及几年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郝成义很诚恳地说:“人大网院能发展到今天,最宝贵的是我们有一支好的队伍,而不是做了多少课程。”目前人大网院152名员工,具有人大身份的只有3个人,其余都为外聘人员。在他们身上郝成义觉得学到了许多。
1999年最苦的那段日子,通宵加班是经常的事儿,但员工没有一丝怨言。郝成义还记得,7月份时,为了把初校的稿子送到在北戴河度假的人大老师手里,几个员工加班加点,连夜送稿子,第二天再连夜返回。
在知春大厦时,在临时租的一层楼里录制课程,因条件很简陋,为了创造一个隔音的、不透风的环境,三十多度的大热天不能开空调,老师讲一堂课下来常常已是大汗淋漓。
一次周末加班,一位员工当得知相依为命的姥姥去世了,很难过,但一直坚持着,直到中午一切工作完毕,女孩才悄悄离开。还有一员工在得知父亲去世后仍然在加班,直到把工作做完。“员工们令我感动的事儿太多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现代社会能有几个人做到这点,我们能有这样的员工,值得骄傲”。
据员工讲,每次他们加班,都一定会有郝成义在,“我希望与员工在一起,让他们感到有人在关注他们。”在人大网院,他是一个朴素的管理者,希望自己和员工在一起,抱成团。
郝成义常常向员工强调要不停地学习。网院还特为员工开办了北师大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班,并采取学院出一部分钱,个人出一部分钱的方式鼓励大家去学。“个人花一部分钱是为了让他们有压力。有压力,动力才更强”。把北师大老师请过来,会议室就是学生教室,非常方便,员工学习热情很高。而此事的另一个收获是人大网院与北师大教育技术行业的老师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一些北师大的研究生都成了人大网院的员工,为引进优秀人才做了很好的铺垫。
除此之外,人力资源部门经常组织培训,如领导力、技效考核、人力资源、办公软件、礼仪化妆等。每次开会郝成义都强调,“学院为员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有多大潜力,就发挥出来,不仅对单位做出贡献,对自身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团队中也有一些员工已离开,郝成义觉得人员的流动很正常,“即使到对手那里去,也没什么不好”。他相信离开的人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人大网院这个环境锻炼了一些人,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如此大度心态的副院长,也有头疼的事,“对我来讲更大的挑战是今后”。他指的挑战主要是今后如何开展非学历教育市场的问题,尽管人大网院与英国开放大学的合作已进入实质阶段,面向在职人员的研究生班也一直在推进。但非学历教育市场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在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中开展无疑是有难度的。利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做出非学历教育项目的拳头产品,办成真正意义的开放大学是人大网院的下一个目标。
从198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郝成义已与培育他的母校结下了深厚感情。当初院领导找他谈话做网络教育时,郝成义的一个想法是人大的成人教育是国内最好的,也要把网络教育做成全国最好的。第二个想法是人大以文科见长,理工技术方面相对较弱。要通过网络教育的方式让大家知道,从社会上引进技术,真正把技术变成生产力,可以弥补人大在理工科上的不足。今天,郝成义对自己想法的实践过程还是满意的。■
采访手记
不知是历史因素还是媒体炒作,河南人的口碑一向不好,尽管有《河南人惹谁了》、《解读中原》等书曾试图给河南人正名,换来的却是更多人对“河南人”的警觉及敬而远之。郝成义对此报以一笑:“希望我可以为河南人树立一个好形象。”在近三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位姓“郝”的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确实给记者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人大网院作为最早进行企业化运作的网院,从最初的遭受质疑,到逐渐被认可与接受,再到“人大模式”被N次成功地复制。7年的时间,从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到网院副院长,带给郝成义的也许不仅仅是角色的改变。“学到了市场经济的规则,而作为教育者的本质没有丢”,郝成义这样评价自己。
人大网院地处北京最繁华地段——西单。在现代化的办公楼里,记者并没感受太多的商业气息。走廊里校长纪宝成的“永远奋斗在时代前列”的题词、郝成义办公室里显眼位置的“人大网院2004毕业暨学位授予典礼合影留念”、黄色的老式办公柜、墙面上的中国地图、北京交通图,朴素中透着亲切。
人大网院最初成立时,非常艰难,所有的人都是在不拿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工作着,也有人想过退缩。“如果只剩下最后一个人,那一定是我郝成义”,原与郝一同创业的同事回忆他当时说过的话。
提起当初创业时两年没日没夜的工作,尽管有点对不住家里,但郝成义觉得值。他特别强调是员工的热情感染了他。团队的力量支撑着郝成义“学生一入学就能有得学”的朴素愿望。
采访中,在讲到残疾人学员的艰难、逝去的白血病学生、暴风雪中满身泥浆跋涉求学的女孩时,他的语气就凝重起来,语速也变得很慢很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