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观讨论
网络教育发展需要更加协调
乔培伟: E-Learning布道者
四年攻关推出创新成果
远程教育的影响潜移默化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规律

中国网络教育新闻

 

 

 

 


网络教育发展需要更加协调
2006年12月18日
 

  徐乃庄教授身为全国网络教育统考办公室副主任、上海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协作组组长,又承担了多项教育部的课题和项目工作,其中尤以远程教育评估体系之责为重,记者特约其作一访谈。徐乃庄先生主要谈到了资源共享、信息化监管体系建设、网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未来走向等问题,他认为网络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加协调。

 

  资源共享的现实困境

  记者: 很多人都在说,网络教育相对传统教育,是低成本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在强调个性化教学;而实际情况是,要在网络教育中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成本其实挺高。这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徐乃庄: 孔子说过两句话,一句是“有教无类”,另一句是“因材施教”。第一句是讲教育原则,是教育的公平性、广泛性,即让人人都得到教育的机会。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提供了高效利用资源的可能性,是和这个原则相适应的。第二句是说教学原则,它的含义是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教学、管理、知识服务,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下,才有了空前的可能性实现这两句话。它相对于传统教育,确实是在低成本的支持服务下,尽可能地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而在网院目前的实际工作中,想做到个性化教育,成本之所以高,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实行资源共享,每个学院都追求自己的小而全。没有实现共享以及随之带来的实现个性化教学成本高,是网络教育发展遇到的一个瓶颈。

 

  记者: 我也听有的网院领导表示过,真正的共享,至少短期内其实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这是为什么?

  徐乃庄: 我们都觉得资源共享很难,这是现实。为什么没有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原因之一,是体制问题,因为网院之间是一种割裂的体制。这可以通过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化学习港等等措施来逐步打破。

还有一个原因,是观念的问题,除了缺乏开放、共享的主观意识之外,具体表现就是没有真正关注资源的适用性。现在网络教育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课件,与普通高校的课程没多大区别,只是难度低一点儿而已。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始终没能很好地发展,原因与此类似,即社会、企业、岗位、学生真正需要的没有去做。网络教育虽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但是也必须非常关注学习者在职业和岗位上的需要,必须根据这方面的市场调查、需求分析来设计课程结果和教学内容,仅仅降低难度是不够的。

  网络教育应当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点大家都赞同,那么应用型到底体现在哪儿?现在一般做法是加强实践性环节。其实,一个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课程学习本身就应该体现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与实践环节之间不需要明显的界限。依据这样的思想做出的课件,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但是,现在有哪家网院真在这个方向上确实下了大力气?

 

  记者: 是由于主观上没有动力去做,还是实力不够难以开展,还是根本不清楚具体应该怎么做?

  徐乃庄: 一则是资金问题,一部分网院自身还没有完成资金积累,有些甚至比较困难,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第二个原因是理念问题。强调实践环节是对的,但是这本身隐藏着一种割裂的观念,即在观念上将课程学习与实践学习割裂开,认为课程是讲理论,实践是讲应用,这就不对。我们的课程体系本身,必须更加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把理论和实践分开是有问题的。

 

  记者: 这种割裂的观念,与共享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徐乃庄: 如果真正有前期的认真调查研究和精心设计,然后把研究结果与设计真正实现到课程和教学中去,这要下多少功夫?这个要求会非常高,制作难度会非常大,就不再可能每家网院都做自己的小而全,非共享不可。

  而在割裂的观念下,一般课程的课件其实制作起来并不难,无非是讲讲课、做做多媒体而已。如果一门课件,你也能做,我也能做,你有品牌,我也有品牌,况且成本也不高,一般老师来讲讲课录个像,能花多少钱?那么,我何必用你的?你又何必用我的?我们之间何必费事建立什么共享机制?

 

  变革课程体系的建议

  记者: 有人认为,授予学历学位就必须完成一套理论课程体系的学习。您怎么看?

  徐乃庄: 且不说网络教育面向的是在职人员,那些打基础的环节他们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了;即使承认面向在职人员的教育也需要一个理论化的课程体系,贯彻起来也有两条路,一条是针对在职人员的职业与岗位需求,重新设计一个课程体系,另一条就是直接搬用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的那套课程体系。一般都是走容易的那条,即基本照搬,或者只简化一点。

  

  记者: 那么有没有比较现实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

  徐乃庄: 有的网院已经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试验。我对此所提的建议是课程小型化、模块化。小型化即每门课学时、学分少些,内容集中一些,而课程门数增加。大制作的适应性和可变性比较小,而小课程就灵活得多,制作一门课的时候成本可以低一些,而在需要完善或重新设计时,受到成本或其它方面的制约也就小得多,总体把握也更容易。在需要适应不同需求的同时,又不必完全重新量身定制,避免了高昂的成本。

  课程模块化,高等教育界谈这个事情已经好些年了,但是真正做得好的不多。而且,模块化只是个概念,不同的实际情况,做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专业,可以分成很多方向,那么这些方向究竟如何实现?就是通过不同的模块搭配来实现。课程模块化、小型化,需要理念和实践结合。

  记者: 课程小型化与模块化后,如果用理想的方式来搭配,学生与导师之间需要进行点对点的沟通,那个成本仍然会非常高。

  徐乃庄: 现实做法是可以提供更多的“套餐”,即预先设计、搭配好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在理想情况下,咨询师的个人水平就非常关键。这样又多了一个变量。所以,资源共享需要极力推行,否则网络教育也是没有前途的。

  资源共享很重要的一点是,网院之间必须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如果全是个性的东西,就难以在一定成本前提下保证质量;而如果毫无个性,就是没有自己的特点,学生会想: 我为什么要到你这里来学呢?

 

  记者: 现实工作中,要建立更加密切和广泛的共享,只能由上往下推吗?

  徐乃庄: 资源的共享体制,从目前来说,还需要政府部门来推动。资源共享现在是由国家推动的项目,如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都是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在我们国家,借政府的力量,在正确的方向上推行一件正确的事情,总会成功。只是,这么大一件事,当然是要有过程的。局部高校之间的共享合作,有希望推行得更快一些,比如上海地区,我就提出过,能不能先来共同研究制订一些大纲、考纲,建设一部分试题库,从这个角度入手。

   

  设计中的信息化监管体系

  记者: 推崇共享,避免网院的小而全及相互割裂状态,实际是追求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除资源问题外,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您觉得是比较关键的?

  徐乃庄: 规范办学、规范管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2002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规范措施,特别是通过年报和统考两大措施,应该说已经第一次改变了原先网络教育在规范管理上的一些被动局面,网络教育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整个社会环境对我们来说都在好转。

  在这个基础上,要追求更加协调的发展,现在教育部提出建设“网络教育信息化监管体系”的目标,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这个信息化监管体系包含了原有的年报年检、统考等系统,功能将进一步完善;还包含了网络教育教学评估系统,推行对试点高校、校外学习中心、公共服务体系的评估;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的标准、资源的展示、资源的评价、资源的共享等;也包括整个网络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这一系列工作,我们统称信息化监管体系。

 

  记者: 这种信息化的监管方式,与传统的监管方式相比,有何进步?

  徐乃庄: 比如说,原来有年报,但还不是基础数据库的概念,只能是每年数据的一个集中。以后就能在信息化系统中,对那些能够反映整个网络教育状态和发展趋势的数据,进行一些常态的、动态的统计、分析和管理。这就是网络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它跟前面年报有关联,但又是一个发展。同时,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起到一个监管的作用。在范围和内容上是扩充的,此外,在内涵上也改变了。

  前面提到的几个系统或模块,在信息化管理和数据方面应该是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互联互通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过去一个学生的信息,因为电子注册的需要,要报给教育部高教司,招生备案要报给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年报的时候也要报,统考时也要报。以后,作为一个体系中的不同的子系统,这些数据、标准、要求,相互之间都会共享。具体到网院来说,那个学生的信息只需报一次就行了。

 

  记者: 很多人对评估工作都非常关心,那么信息化监管体系的建设,在评估工作中会产生什么影响?

  徐乃庄: 在这个系统中,将实行信息化的评估。相对于传统评估,它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评估考察的过程和手段有区别。

  传统的评估有什么问题呢?它是在某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依靠专家到现场进行专门考察。这样,被评的单位就可能在这个短的时间段里做很多准备工作,而且是根据你评估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作准备,反映出来的不一定是它的常态。这一段时间里,被评单位可能表现得特别好。一些需要提供而本来没有的资料、数据,可以临时补。即使听课、举行座谈会,到场的也只是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学校是可以提前做一些工作的。同时,专家组到现场,无论工作接待还是生活接待,应该说都是蛮复杂的,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评估结果的公正公平,也是有害无益——受到热情招待总不好意思当场拉下脸来嘛。

  说这些的意思是,传统的教学评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方法和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那么推动信息化评估,可以在原来基础上,较容易地实现这些改进,逐步实现其科学、高效、常态和动态的效果。

  具体的做法是,以网上远程考察为主,在此基础上,进校现场考察,时间不超过两天。

  先说网上的远程考察,首先,被评网络教育单位理应有一个教学网站,要提供其教学资源,在网上实现管理和支持服务,这是基本的。远程评估阶段专家将按照一定的规程和要求以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不同身份登录网站,进行全面考察,获得直接感受。这个考察时间至少是一个月。即使作假,你能维持一个月,那么也就认为你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了,这就是你的常态。同时,你的一些变化、发展,过程性的东西,也都可以从网上看到,这就是动态。此外,这个评估系统还可以连接你的年报、年检系统,可以看到你的整个历史: 你过去的数据和历史评价是怎样的,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可以进行比较,看你的发展是否符合逻辑,前后的数据是否有矛盾,这些工作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另外,可以在网上进行远程调查,通过我们都知道的各种手段,根据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随机或有目的地打电话、发E-mail等,分别向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调查。在评估系统中还可以开设论坛,学生有什么反馈、意见、投诉,哪怕骂娘的,都可以汇总、分析。在远程调查的基础上,在现场调查前,专家组还会有一个研讨,得出专家组共同的一个初步的看法,也带着一些问题,然后再进驻现场。

  最后是进校调查,不超过两天,主要是验证、核实、感受。到现场看一看设施、设备,抽阅原始文档,面对面谈一谈,交流一下情况和意见,到现场感受一下。这一切完成,就可以形成一个评估的考察报告。

  总体上,这种评估方式,是应用了一些信息化的手段,但又没有脱离原来评估的基本目的、方向和理念。而且,无论对被评的机构还是对于专家,实际负担都会轻一些。就此,我们征求了不同方面的意见,包括评估专家、电大和网院的专家,大家大体上还是接受的,他们觉得可以试一试。

 

  记者: 那么,在监管信息化之后,会不会在体制上体现出一些变化?

  徐乃庄: 这个我们暂时还不敢想,但是有一条是肯定的,就是监管信息化并没有削弱高校本身的办学自主权。信息化的监管体系,在原先规定的基础上,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制约,同时又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管理。至少,一些表面文章是比较难做了,大家都会把自己的力量投放在过程的管理、质量的保证上。这样对提高网络教育的声誉会有好处。当声誉提高、整个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之后,我相信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应该是会增加的,这样会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发展。   

  总结起来,监管信息化,包括信息化评估,对于整个网络教育的发展,好处有二。一,对办学机构日常工作的干扰会降到最低,也没有什么新的制约,反而带来很多便利;第二,在规范的前提下,更有可能推进网络教育乃至整个继续教育的整体改革,有利于扩大其办学自主权。这也是一种更加协调的监管,得出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合乎逻辑的。

 

  主动寻求办学思路的变化

  记者: 网络教育不是自我封闭的一件事物,它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这些年,有何改变?对它未来的走向有何影响?

  徐乃庄: 社会认可度高了,是一个改变。同时网络教育面临着下一个转变。

  根据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上海地区近几年来,初中、三校和普高的生源数都是逐年下降,从20032005年,初中生源下降了近2万,三校和普通高中总计下降了近3万,下降幅度超过20%。此外,从2000年到2005年,成人中等教育的招生数由20.53万下降到3700人。因为网络教育的学历教育实际只到本科,故而这些人就是几年后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生源所在。学历生源数量的下降,必然导致网络学历教育生源的下降。学龄人口的萎缩,生源的萎缩,上海可能是先出现,以后全国也会一波一波地出现,学龄人口数量下降的现实是无法回避的。也就是说,学历教育的需求将来必然会下降。

  那么,这个现实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我们仍然要维持网络学历教育的现状,几年后就会落入与民办大学、普通高校争抢生源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种非正常的局面,甚至可能出现一种恶性的态势,比如会打价格战。这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对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所以总的来说,对学历教育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规范管理、保证质量上,不能设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扩充。

  网络教育还要继续发展,向什么方向转呢?

  1,国家的导向是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其中包括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

  2,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都需要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岗位能力,所以对非学历培训的需求是会增长的,而且这种增长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我认为,网络教育的下一个转变,就是要抓住整个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契机,把发展的方向从学历教育转变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上来。甚至可能逐步转移到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为辅上来——现在清华大学不已经是这样了吗?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并重。这也就是主动寻求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协调,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不能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了。

 

  记者: 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可能在全国目前还不是很均衡。

  徐乃庄: 都有个逐步开发的过程,即便是学历教育,前几年在西部还基本招不到学生,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非学历教育的需求可能也是东部先兴起,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地方,目前的需求已经是热火朝天,是其他地区的一个范例,各地迟早也会走到这一步。应当用适当的步伐推进,要超前也很困难,比如说在西部马上大面积推行非学历教育,恐怕还没到时候,但是可以从现在开始关注。另一方面,很多网院觉得学历教育进入上海有一定门槛,那么如果你做非学历教育,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起码这个门槛低得多。

 

  记者: 顺应这个转变,对师资有什么要求?现在的高校对这样的要求是否不太适应?

  徐乃庄: 现在强调的是,网络学历教育运用所在高校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这个还是要坚持的。但这只是师资的一个方面,将来必须从社会引进,因为课程的应用性越强,就越要想办法从企业、研究机构、第一线的管理者群体中引进师资。国际潮流也是如此。

  我不是说我们的网络教育就做职业教育,但它是应用型的,必然会与企业界相关,需要从企业引进师资有什么奇怪的呢?有可能这些师资的学科背景不是院士、博导,这没关系,因为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功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该强调他的实践背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学科背景达到相应标准就可以——不是说越高越好。

 

  记者: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问题如何解决?

  徐乃庄: 我觉得,能不能设想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实践基地,不单为网络教育,也为整个继续教育的提升。

  此外,这个实践基地甚至不必只为继续教育专门设立,更可以把一些企业、一些机构纳入其中,或与它们联合办学。同时,如果学生本身就来自第一线,能不能在我们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后,让他们在自己的一线岗位上解决这个实践问题?都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些具体的方式、形式,可以在推进过程中具体地构想、逐步实现。

  徐乃庄

  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担任教育部网络教育年报年检专家组成员、网络教育教学评估课题组副组长、网络教育统考办公室副主任、网络教育信息监管系统专家组成员、上海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协作组组长等工作。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主持或参与现代远程教育有关标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

  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十五”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1项,参与完成教育部重大/重点科技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等8项课题,获得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相关评论
以下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目前没有评论。欢迎发表个人观点!
帖  第 / 页  
 
 发表评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作 者:
 
邮 箱: (不公开显示)
 
内 容:(内容要少于500个字符) 目前字符: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团队风采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