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谈网络教育实施中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后现代课程观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下)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上)
远程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下)
远程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上)

中国网络教育新闻

 

 

 

 

 

远教研究>>
  综合研究 发展研究 教学研究 海外动态 研究课题 课题动态

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分析(三)
2003年8月21日
 

三、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层(制约层)  

  (一)思想观念

  教育决策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眼光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本身是否重要?它能否给教育带来实质性、建设性的变革?当前教育发展中面临种种问题,教育信息化是否是其中值得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的问题?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这些价值判断无疑会影响教育决策者和工作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态度和动力。另一方面,人们也应 该对教育信息化具备理性的认识和眼光,而不单单具备对信息化的盲目狂热。教育信息化实质上要做什么?其长远目的和深层意义是什么?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和过程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些方法论意义上的认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国家、地区或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方向。当然,人们的观念也会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行而不断更新。

  (二)投资

  投资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另一重要要素。Osin对发展中国家的ICT教育应用做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平均每年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计算机教学投资是84美元。13这个标准并不高,但考虑到中国2亿多中小学生,这将需要巨大的投资。另外,投资不仅仅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所需要的经费,而且包括软件资源建设、教师员工培训、管理运行、维护升级以及为鼓励教育信息化改革所支付的人员奖/酬金等。而且,投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制定长远的预算。但是,各国对教育技术的投资往往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设轻运行轻发展”的偏向。比如,英国教育与传播技术管理局对英国教育技术经费开支的分析表明,硬件基础设施的开支占到了总经费的78%,教育资源、培训和运行三项的开支分别只占7%、13%和2%,这种投资模式不利于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BECTA资料)。我国的教育技术投资也存在类似的倾向。

  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其中有观念、体制的原因,但经费投入的差异是一个主要原因。如何在教育经费很有限的情况下发展教育信息化,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探索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包括采用银行贷款、分期付款、福利彩票等各种经济金融手段;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模式。

  (三)体制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教育体制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国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一套学制结构和教育体系,原有的学制结构和教育体系会对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从教育行政体制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倾向于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在地方分权制的国家,中央政府只是制定全国规划,由地方政府对教育进行立法、管理。这两种行政体制会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发展模式。从经济体制来看,西方国家长期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也更善于运用市场杠杆。比如,英国在实施教师培训时,作为政府部门的教师培训局并没有简单通过行政命令来规定教师到教育学院等机构接受培训,而是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①教师达标标准的制定。②教师需求的确定。③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所有提供ICT培训的机构必须提出申请,然后由教师培训局加以认证。④培训质量的监督考核。英国政府从六合彩基金中拨出2.3亿英镑资助教师ICT培训。政府按教师数将经费拨给各学校,由各学校在通过认证的培训机构中进行自主选择,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充满竞争而又有序的教师培训市场。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加之又有封闭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影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四)文化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概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应该说,前文所述的三个制约因素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这些因素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还会受到更广泛的文化的影响,包括其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等等。教育技术中的文化问题近年来格外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任何一种教育技术产品都体现了它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的特征。另一方面,同一种技术工具在不同文化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应用方式,导致不同的效果。在我国,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其发展早期即出现了习题库式课件的泛滥,网校发展也首先以升学辅导为起点,而当前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这些不能不说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14林晓东提出,当某种与原有教育文化不完全兼容的新教育技术产品进入到教育领域之中时,教师和学生实际上要经历一个“反思性适应(reflective adaptation)”的过程,对自我、技术工具和环境进行重新审视,对新的教学结构作出某种程度的选择性适应。在一项研究中,林晓东分析了当一种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教育软件(Jesper系列)运用到香港的课堂时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揭示了导致这些变化的深层文化根源。15

  另外,目前的ICT及互联网仍以西方发达国家和英语国家为主导,这些产品和信息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这可能会在信息时代强化新的“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从而对年轻人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16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实施环节及其相关制约因素提出了一个系统框架。该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考虑上述环节和问题,系统推进,以避免不必要的曲折。另一方面,该框架也可作为关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参考模型,我们急需围绕上述相关侧面和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深入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

注释:

[i] 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9-260.

[ii] 李艺, 殷雅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 教育研究, 2002(1).

[iii] Zhang, J. (2002 in press). Incorporating ICT into K-12 Schools: China's Perspective in the Global Backgrounds. TechTrends.

[iv] ⑥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E-Learning: 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v]⑧ 12 16 Blurton, C. (1999). New directions of ICT-use in education. In: UNESCO's World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port. UNESCO.

⑦⑩罗陆慧英等. 第二届国际资讯科技教育应用研究(SITES)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报告[Z].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000.

⑨于冬,谢章,解月光,王玉光. 对中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状况与相关要素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0(3).

11陈琦. 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

13 Osin, L. (1998).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y and how?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Series 3(1).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4 张建伟. 当代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基本架构[J]. 教育研究,2002(4).

15 Lin, X. (2001). Reflective adaptation of a technology artifact: A case study of classroom change.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4), 395-440.

相关评论
以下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目前没有评论。欢迎发表个人观点!
帖  第 / 页  
 
 发表评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作 者:
 
邮 箱: (不公开显示)
 
内 容:(内容要少于500个字符) 目前字符: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团队风采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