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因特网在全球和在中国的普及历程,可以发现它从很早开始就与教育紧密相联。网络的信息共享特征和操作技能要求等,都与教学、科研领域有着良好的契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动态演进过程中,信息化逐步上升为新世纪各国教育变革的新标志。
孙中山说,“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有落伍者。面对变革的压力,要么迎头赶上,要么被时代遗弃。中国
要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紧紧扣合信息时代的脉搏,而不能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落伍。
教育信息化为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1.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校园
机遇不是经常有的,而教育信息化确确实实向我们展示了利用先进科技实现教育跃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可能性。为形成后发优势,我们应努力建好信息化校园、构筑学习型社会、加快国际化步伐。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十几年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态势。到今天,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校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是信息化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网的构建,可以将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校园各部分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服务。校园网有选择地与因特网互联,又可使校内外的教学科研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与整合。整个校园变成一个高度自助的校园,所有需要信息的人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所需的信息,充分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
从整体上看,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建设还很薄弱。美国从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来,到2000年已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到2001年,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连上了互联网,平均每5个学生就有一台计算机。相比之下,我们还需要若干年的努力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追赶到这个水平。
2.教育信息化与终身化学习
信息时代要求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在过去,知识的更新周期比较长。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通过一次性学校教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便可以供几十年工作使用。所以一旦从学校毕业,就意味着此生的教育告一段落。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使用知识爆炸一词来形容其更新之快。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工作者一生中都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追赶时代的步伐。而且,由于生产和社会变革,一个人不大可能一生都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职业的变更和人员的流动也迫使每一个人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正如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信息化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契机。数字化和网络化打破时间和空间阻隔,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应该顺应这一形势,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为社会提供各种可能的终身学习条件。
培养学习型人才是信息化条件下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大学的校内教育也要随之改革,要从掌握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向掌握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教育转变。在信息时代,记忆信息已不像过去那样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所以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建立起一套新的教育体系,在延续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等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具有创新精神,恰是教育所要培养的新时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育终身化,再加上教育以培养学习型人才为目的,我们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在未来社会里,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为了未来的生存,“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大学要介入终身教育工作,而且社会和企业也将更多地介入到高等教育中来,其中有些将与大学合办教育、培养人才。因此,在网络时代,我们的大学将更多地对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包括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学校也将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并建立起一种学校与社会之间双向参与、相互促进的机制与体制,加快大学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科研成果发表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3.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大学
经济在全球的发展带动了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合作,也使得各国面临教育资源向全世界开放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同时带来人才需求、人才标准的全球化。有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约三分之二的贸易是在跨国公司内部或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并选派到世界各地。因此,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
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意味着向国际标准靠拢。要研究国际标准,明确目标差距,改革教育模式,尽快提高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大潮大大促进了教育国际交流,许多学校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信息化网络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跨国界的联系与沟通,而且可以共享优质信息资源,甚至可以在网上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方式直接选修MIT的课程并取得学分就是其中一例。可以相信,教育信息化必将有力地促进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
教育信息化为清华一流大学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清华大学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建成了高速校园网,主干网由4台万兆交换式路由器和近50台大容量千兆位交换机构成,可独享信息点达5万余个,光纤已通达全部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入网计算机达32000多台。部分地区实现了无线上网。
在网络应用方面,我们开发了高水平、高效益、实用化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综合教务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科研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系统等。建成了可以容纳600台计算机同时上网的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清华网络学堂”和“清华教育在线”是两大教学平台,它们支持校内网上教学和校外远程教育,并以支持师生网上交互及多媒体光盘课件点播为特色,从开通的那天起就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上一学期,仅“清华网络学堂”就开出网络课程751门,学生登录访问达138万余次。网上教学已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SARS期间,为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教学进度作出了突出贡献。而“清华教育在线”系列教学软件以其功能强、适用面广的优点在全国五十多所兄弟院校得到应用,为他们提供了先进实用的交互式网络教育支撑环境。
信息网络的应用也已深入到科研领域。1998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全国36所重点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国高校科技协作网”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高校科技协作网积极采集、发布、推广以大学为主要来源的科技成果,先后发布来自200多所大学的科技项目2万多项,一批高新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在此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已建有6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他们通过建立学科相关数据库、学科和相关产业领域信息平台,并利用网络条件进行项目联合申报和合作研究。部分中心还建有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的试验协同工作系统或远程实时检测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网格计算实现全球协作,使网上协作科研又上了新台阶。我校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与英国开展e-Science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该领域研究工作流程与网格计算结合,将过去需2个多月的计算缩减到仅5-10天即可完成。
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我们研发了120多门精品网络课件和上千个由任课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而且电子化图书馆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图书馆电子型资源的数据总量已超过1000GB,其中电子型外文全文期刊达5800多种,电子型中文全文期刊达3500多种。对SCI、EI数据库电子资源访问量已达到国外一流大学水平,与美国哈佛、MIT等著名大学相当。以建筑学等学科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清华大学是教育部最早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之一,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了100余个校外远程教育站,基本形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字网、有线电视网、电信网等多网互补、覆盖全国、符合我国国情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和教学体系。目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在册学生人数达2万余人,去年还培养出我国首批远程硕士。最近,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我们实施了教育扶贫远程教育计划:以西部贫困地区为主,3年内选择1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无偿帮助他们建立远程教育站,5年内通过卫星无偿输送各种教育资源。现在有16个贫困县已经开通了教学。
可以说清华大学已基本建成了以高速校园网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社区服务和办公管理为基本功能,并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上科技协作为向外延伸的数字校园。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服务“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到教学、科研、实验、管理、后勤的各个环节,辐射到全国各地乃至地球的许多角落。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是建设的过程,而且是深化改革的过程。要适应全球教育变革和信息化趋势,就要更新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
近年来,清华大学一直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先进、便捷的信息网络环境,促使以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向学生主动学习、师生更多交互的教学方式转变;倡导探索式、研究式教学模式,建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加速向社会传播,促使传统教育模式向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更高的社会开放度和国际开放度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转变。教育信息化是这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转变的原动力和催化剂,而这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变,又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不仅带来教育的创新,而且由于它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其深入发展时也必然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提出新的挑战。重叠的机构、繁复的手续、部门的推诿、低下的效益,完全有可能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中得到改善。清华大学在改革校内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由于全面推行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精简调整了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效益,转变了职能,努力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研究如何协调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关系,信息化管理部门内部的建设管理和内容管理的关系,寻找一种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教育信息化也一定会孕育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清华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十分明显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了作用,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局面。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必须坚持教育信息化自身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就是要不断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
我们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高校信息化的理念和模式,先后提出了“数字校园”、“大学资源计划(URP?熏UniversityResourcePlanning)”等概念,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层次化和整体化的观点来规划、实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学校信息化提出一个清晰的目标与途径。
在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实现方面,我们也尝试了多方面的创新: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实现应用集成,解决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系统的互通共存及其发展问题;推出基于用户的网络管理方案,解决了校园网用户使用网络的方便性与管理规范化之间的矛盾;根据国情采用“三网结合”模式的远程教育传输系统,解决了在全国各地网络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统一实施远程教学的问题。
在应用方面,我们较早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采取各种措施,合理统筹,不断创新,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推进了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了效率与水平。例如,1996年开始网上选课,促进了学分制培养模式的确立;1997年实现办公自动化,为行政人员人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实现学生网上社区服务,推动了后勤改革。所有这些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对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展望未来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我认为需要重视三个问题,处理好四个关系。
1.重视三个问题
管理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初始阶段,建设是主要的。先要修路(基础设施),然后要有车(应用平台),还要有货(数字资源)。当建设到一定阶段,管理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也就是要制定交通规则。设施的管理,应用系统的管理,资源的管理,网上内容的管理,都会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成败。因此,要积极制定管理办法,推动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对网络内容的积极引导问题。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一方面可以促进思想和学术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可能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产生精神迷航。校园网的繁荣,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的现象。因此,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包括物质建设和管理,也应该包括精神建设和管理。两年前,清华大学在原有的计算机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委员会基础上,又成立了信息网络管理委员会,就是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技术问题。教学方式与手段任何时候都没有象现在这样更依赖于技术,技术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已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现在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IT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二是大学的发展反过来对信息化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两方面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充分重视教育信息化中的技术先进性问题,确保教育信息化能够支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经费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中,许多实用技术已相当成熟,只要经费充足,信息化水平不难提高,在一定条件下,经费是首要问题。同时,教育信息化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持继不断地投入。由于教育信息化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其产出的是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办事效率的提高,因此,重视经费问题,并且做好持续投入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2.处理好四个关系
建设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不能光建不管,但管是为了更好的建设与发展。前面已有论及,不再赘述。
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关系。没有基础设施,应用无从谈起。但应用是目的,应用是重点。有设备而用不好,无异于一堆废物。
长远考虑与立足当前的关系。信息化建设应是长远之计,不能只顾眼前,但是又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较好的做法是长期规划,分步实施。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教育信息化必须体现技术的先进性,但是又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必须首先解决多数人上网的问题,解决系统稳定可靠问题。先雪中送炭,再锦上添花。
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观念更新是关键,技术先进是基础,管理创新是保障,经费到位是前提,优质服务是动力。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做到观念到位、技术到位、管理到位、经费到位、服务到位,使教育信息化水平更上一层楼。
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车轮正滚滚驶来,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加速建设现代化大学,已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清华大学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雄伟征程中,将满怀自信和热情,争取主动,顺应潮流,开创教育信息化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