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下)
十年: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上)
郗慧林:才女的商业奇迹
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发展策略
网络VS卫星 远程培训的“双子星”
把握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的方向

 

 

 

 

 

 

新 闻 >>
  行业动态 行业观察 会议信息 海外传真


高教信息化产业: 谁能吃到奶酪?
2003年11月7日
[摘要] 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各类资本投入教育信息化产业,一块巨大而诱人的奶酪正在形成
 

    奶酪问题

  有数据表明,我国2002年平均每所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500多万元。而200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投资将以11%的速度增长,达230亿元人民币。

  尽管国内高校在校园信息化经费预算方面增长量很大,各类高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这说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开放教育市场势在必行。

  而今,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各类资本 投入教育信息化产业,一块巨大而诱人的奶酪正在形成。

  谁能吃到这块奶酪?谁能最快的吃到这块奶酪?谁能吃到这块奶酪最肥美的部分?谁又能一直吃下去从而成为这块奶酪的拥有者?

  回答这些问题,不仅要看参与者的竞争实力和技巧,还要依赖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产业格局的良性发展,及有序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形成。

  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的“2003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论坛”及“2003中国高等教育软件展”刚刚结束,我们看到的热闹场面,足以说明这个产业孕育的活力和它令人期待的未来。本刊认为,我们有必要对高教信息化产业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从而发现新的机遇以及新的问题。

  互联网产业最知名的布道者钱伯斯的预言,仍然像魔咒一样吸引着淘金者,“网络教育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将像电子商务对商业世界的影响一样巨大。”

  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依照《办法》的规定,今后学校和资质良好的企业可以合作开办远程教育,包括网站和网校,但要事先上报教育部审批,并经工商部门登记。通过审批的学校和企业若建立合资公司,具体持股比例由合资双方商定。

  这等于给试图进入网络教育的外部资本发了正式的“门票”,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大门从此为企业敞开。

  事隔3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99年只有10所高校建立了校园网,而今,据不完全统计建立校园网的高校已经达到了900所。这其中,企业发挥的作用巨大。

  商机惊现——奶酪有多大?

  众所周知,信息化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工程。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来维持其运转。

  由于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十分重视,国家政策在导向性上、组织领导上以及资金上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有明显倾向,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政策上,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校信息化规划目标基本确定到2005年全部的高校均要实现接入CERNET。在组织领导上,2002年3月5日教育部重新组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大多数省(市)也相应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并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到地方教育发展的规划中,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在资金上,中央级财政教育经费中占50%用于高校建设;此外对高校信息化还有专项资金扶持重点建设项目: 211工程二期中央专项资金有60亿,比一期资金扩大一倍多;2001年国家又实施了“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安排了9亿元国债资金。高校信息化投入逐年增长,2002年高校信息化总投入达到72亿元,比2001年增长率为12%。2002年平均每所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500多万元。

  有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将以11%的速度增长,达230亿元人民币。2003年大幅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学校占20.4%,略有增加的占35.9%,保持资金持平的占24.3%。投资规模在101~500万元人民币占43.4%,19.1%的学校投资501~1000万元人民币。”尽管国内高校在校园信息化经费预算方面增长量很大,但这并非意味着国内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经费方面是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各类高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这说明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开放教育市场势在必行。而今,教育行业IT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国内金融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也被引入,各级教育部门的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教育经费的总量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网络教育未来三年内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将像电子商务对商业世界的影响一样巨大。”如今,教育信息化市场发展之快,扩张区域之广,都应验了世界最大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思科的CEO、互联网产业最知名的“布道者”之一钱伯斯两年前所说的一句话。

  “服务外包”——一个基本模式

  开放高等教育信息化市场,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毕竟我们处在一个前无古人的境地。此时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无疑是可取的。

  在国外高等教育领域中,“服务承包”即“外包”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所谓“外包”,即高校通过合同的方式将学校内部的某些功能或服务项目,通过向外部机构支付费用的方式移交给专业服务机构来承担,而不是像传统的那样由学校来建立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外包”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学校自身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低而且成本又高,那么,就不如直接向专门的服务提供商来“购买”这种服务。因为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来说,由于商业利润的驱动,在服务效率和成本方面,公立机构远不如私营公司那样好。据研究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IT承包服务类市场的交易金额已经超过560亿美元。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经有超过20%的美国高校将部分或全部的校园IT服务“承包”给了专业的IT服务公司,其中所涉及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 远程学习系统及其软硬件技术支持和维护、数据中心以及校园网络系统的管理等。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这种方式对于解决国内高校信息化经费不足和减少开支问题,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

  另外,“以网养网,滚动发展”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这种方法是通过教育网络自身的运营,教育课件的有偿使用,使开发者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的高品质课件的开发中来。

  我们知道高校的专长在于教学,产业和服务是他们所不擅长的,所以上述两种方法,不管用哪一种,企业进入高等教育信息化市场都已成定局。

  这个市场中的“前人”与“来者”

  高等教育信息化到底吸引了多少企业,目前还没有详细统计数字,但在纷纷云集的厂商中,不乏熟悉的身影,清华同方、华为不甘落后,更有弘成科技(中华学习网)这样起于一所网院,而后席卷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黑马。高等教育信息化市场可谓前人与来者互相映衬,热闹非凡。

  华为作为数据通信厂商,凭借多年专业网络设备开发和应用经验,关注教育行业发展需求,为高校度身定制网络应用解决方案。连续赢得了“河南教育骨干网二期”、“郑州教育城域网”等一系列项目,同时在国内众多高校也取得了规模应用,如同济大学校园网、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网等成功案例。

  虽然战果累累,华为却不满足于只参与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今年4月,华为推出了“华为网络学院教育计划”,针对当前网络技术教育的时弊,突出强调了“专业务实”和“学以致用”。作为厂商介入教学,华为网络学院能够提供当前市场上的主流设备和技术,而且还能随时更新。华为网络学院采用“理论+案例”的教学方式,强调保证充足的实践机会,不但教会学生网络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华为的实例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环境“没有距离”,通过华为网络学院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的网络技术,而且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去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企业网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战高手”。

  清华同方作为国内主要的IT技术和产品供应商,也瞄准了教育信息化市场,5年前清华同方有5个部门做教育行业: PC事业部、网络教育事业部、光盘公司、教仪事业部和应用信息系统本部。各部门在教育的某一领域内都有一定的积累。今年6月,清华同方开始对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目标是把PC、服务器、网络平台、管理软件、教育终端、卫星通讯、宽带应用、内容资源等业务整合为一条清晰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产业链,成为集硬件设备、教育资源、应用服务、运营服务为一体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高等教育领域,清华同方的合作模式是清华同方、政府部门、提供资源的学校三方投入,共同分成。以和兰州大学的合作为例,今年兰州大学在网上招收了1.5万个学生,清华同方做的工作是,提供各教学站点用的设备建设和网络平台,课程内容、招生、辅导、发文凭等工作由兰州大学负责。目前,清华同方已经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教育机构展开了面向全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合作。

  弘成科技五年前孤军倡导的“网络教育综合服务”,目前已成为一种共识型的名词,当然这种模式在网络教育服务这个全新领域中推行过程中,各方对这种模式的界定及评价不尽相同,不过随着弘成科技基于此综合服务模式的全面合作院校阵容的不段扩大,平均每一年就能与一家网络教育学院达成全面合作的频率,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及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了。从最初的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提供服务发展到今天的同时为六所网络教育学院提供综合服务,用开枝散叶来形容她的发展态势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人大、江大、东财、华东理工、陕西师范、重庆大学六所合作网院,无论从地域还是从学科分布上,隐约可见一个无界限学习平台的雏形。

  一种服务模式的成功,成为了多元业务的拓展基础。弘成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实用性教育产品,而这些产品一经商品化,强大的市场需求便加速了弘成科技多元化业务的步伐。无论从成本的角度还是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如何更有效的创造附加值都成为了弘成科技二次创业的重点课题之一。

  2002年弘成科技开始由单一向多元扩展。将在网络学历教育服务方面的引领地位作为支点,在非学历教育、软件产品、信息化建设等业务领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如今弘成科技的业务已经从单单针对67所网院服务,扩展到了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从网络教育进入校园信息化建设,弘成科技迈向新市场的第一步是在与一所高校的合作中完成的。当时这所高校正在筹建数字化校园,需要做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以便将其属下的四个学院,多个系,统领起来。在这个庞大的策划中,硬件和软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弘成科技认为,配置硬件应考虑软件的应用,在现有的需求和软件的功能上,先进的硬件设备并不能发挥出其先进的优势,而且硬件技术发展非常快,有些功能现在用不到,不久以后就过时了,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最后,弘成科技与该校达成共识,修改了硬件配置方案,最终完全以软件的需要为根据购置了硬件。弘成科技在这个项目中,已经不仅卖了产品,而且试验了一次整体方案的诊断及策划。

  相对而言的单一业务与多元业务,如今在弘成科技呈相互促进、增长的态势。对此,弘成科技副总裁郎燕侠说:“在与高校的全面合作中,我们最早、最真实的得到第一手的经验,产品成熟的过程也是团队成熟的过程。应用在其他业务推广中,就如同用上臂的力量带动拳头发力,所以我们各项业务的推广是绝对有力度的。”另外,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卫星传输系统也是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东方卫星、双威通讯、南方卫星、中国卫通等都与高校合作开展了一些项目,他们的运营模式基本上是: 提供卫星讯道,以计算流量的方式收费。

  国外“IT大亨”未雨绸缪

  高等教育信息化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几乎吸引了所有IT界巨子。目前,英特尔、思科、甲骨文、微软、Sun、IBM、D-Link、3Com等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涉足了这个领域。

  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产品的领先制造商。英特尔很早便与中国的许多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最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包括在中国顶级大学创建软件实验室等。1994年英特尔启动了在中国的大学学术关系计划,多年来,该计划不断扩大,目前涵盖最先进的设备捐赠、奖学金、研究合作和技术交流。在大学中建立了21个实验室供教学和研究。据悉,英特尔向中国的重点大学捐赠的设备和资金总值已达300多万美元。

  思科是全球最大的网络产品的生产厂商,它十分重视中国网络人才的培养,从1998年9月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中国首家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起,思科便开始在中国大力推广一项非盈利的网络教育计划——思科网络学院。先后与国内160多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截止到今年6月,思科在中国建立的网络技术学院超过190所,培养出毕业学生15000多人。

  IBM在中国教育领域里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深入可谓“全面撒网,广种博收”。自1995年3月30日IBM宣布了与中国高校合作项目计划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来,六年来IBM在设备与技术捐赠、专业技术认证、联合研究开发、技术讲座及研讨会、教材编写及出版等各个项目中全面进攻,遍地开花。2000年7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与IBM成立了联合创新研究院,在科学研究领域展开全面广泛的合作。近年来IBM与多所大学合作建立了电子商务学院。如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高校与IBM合作开展的共享大学研究计划(SUR)项目已达到17个。

  提供先进、主流同时便捷、价廉的网络方案,是数据网络公司3Com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基本策略。3Com积极参与各类校园网络的建设,已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院校实施了校园网建设。另外,3Com与教育行业其它主流信息技术供应商开展合作,开发推广拥有课件制作、远程在线教学、课件资源交流及共享三大特色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平台。

  “淘金之路”坎坷不平

  西方有一个谚语,“机遇是一个裸跑者,他会在某天清晨从你门前跑过,你必须运用你脑海中的所有解剖学知识,牢牢地抓住他。”现在,每个进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企业都看到了机遇,能不能抓得住机遇,将变机遇为收益,显然没有相当的实力和竞争优势是不行的。进入高等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国外企业大多数是跨国公司,他们的实力和财力是国内企业无法企及的,但是教育毕竟与其它领域不同,它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国内企业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据业内人士认为,清华同方的优势有二: 第一,公司脱胎于教育,与教育有着很深厚的渊源。为此,同方很清楚教育市场的需求,知道学习者需要什么。而同时清华同方又很清楚“货源”,知道哪里可以提供市场所需要的资源。熟悉两方面的情况为清华同方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第二,清华同方整体的产业实力很强,目前固定资产60亿元,估计今年的利润将在60~70亿之间。而教育信息化是清华同方的主导产业,目前在主战平台、硬件终端、传输平台方面3年来共投入4.5亿。

  华为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校之所以选择和华为合作开设网络学院,第一是看重华为在业界领先的通信设备及强大的研发实力,能确保持续提供最前沿的网络技术;第二是确实感到华为网络学院的培训课程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不但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弘成科技副总裁郎燕侠则认为,“没有人会把弘成科技说成是一家软件公司,虽然我们的教育产品得到非常多人的认同。这是因为我们的最大价值是在网络教育综合服务方面。我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竭尽所长帮高校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而不仅是软件产品提供商。”正因为这样,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弘成科技至今还没有碰到与其业务模式完全一样的竞争对手。

  前进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是成功的关键,否则你就将成为发展道路上的先驱,而非先进了。

  据记者观察,目前高教信息化产业体系,仍然还处于一种竞争的初期阶段,各类教育服务提供商还在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如何与教育资源有效结合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最佳的模式还在酝酿中,而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

  第一,对教育不了解。针对高校市场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用性却不强,这是高校最不满意的地方。这种解决方案多是企业基于硬件设备的解决方案,只是设备集成,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高校今后的应用问题。发生这种情况不是因为企业不想做好方案,而是应用软件开发商缺少对教育应用的认识,对学校的管理、教学的运行方式不了解,所以开发出的产品不实用。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强化前期咨询投入。在项目启动之初的前期咨询中,深入了解高校的各部分需求,将前期咨询有效的开展,以解决后期实用性差以及针对性差的问题。

  第二,设备先进不如实用。很多企业在为高校规划和选择设备时,考虑设备先进性较多,而考虑对其应用率和应用方案适用性关注较少,造成花了不少钱,对学校却实用性不大的后果。但是实用不等于低价竞争,教育资金相对紧张,品质和技术是高校选择产品的首要因素,采用低价格会破坏行业整体利润率。

  第三,高校信息化没有成形的标准。它已经成为一个瓶颈,造成优质资源无法共享、低级的重复建设、各信息系统间兼容性差等问题。因此推动教育行业解决方案和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制定十分迫切。

  第四,高校重硬轻软。很多学校可以投几千万买硬件,却不愿意投几十万来买软件,实际上软件的开发成本和人力成本非常大,重硬轻软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前进的困难和障碍。

  第五,收费不易太高。提升服务能力,制定标准服务体系收费标准。在教育行业的解决方案中,高校除了要日常维护服务外,更需要加强建成后的升级、完善工作。高校的应用需求在不断的提高和变化,信息系统需要随时根据需求变化而升级,而在后期服务过程中,企业还要处理好后续服务的收费问题,通常教育用户对服务收费比较敏感,应该注意收费的方式的选择。

  专题摄影/阿健 高天

中国“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史

  所谓“高等教育信息化”,即以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数字化校园为技术构建基础,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进而促进高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的水平和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系统建设工程。

  具体来说,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该包括两个层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校园的组织管理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的基础,它包括单独校园网络的建设(局域网)和地区、国家网络(广域网)的建设。前者主要指各高校校园网络的基础建设,后者则主要指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的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组织管理建设则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其中,教学信息化是中心,它将为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交流提供更加多样化和快捷的组织方式;图书资源信息化是关键,它将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信息和资源的支持;管理信息化则是基础,它将为其它三个方面的信息化提供组织、管理上的支持和服务。

  以上两个层次、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框架,使得高校能够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之上,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科研数据和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跨时空交流和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机构运行的效率。

  在上个世纪末,国家教育部就制订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国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并开始“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设工作。其后又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开展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进行远程教育方面的试点工作。此外,教育部批准的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也相继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现已招收学生160多万人。

  在大学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大学建成了校园网并通过CERNET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大学总数不过10所左右,计算机网络用户仅数万名。但是到了90年代末期,CERNET已经建成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级层次结构的网络。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各大学的校园网建设也在迅速发展,到1999年已经有500余所大学建设了结构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通过CERNET接入国际互联网。2002年,国内1071所各类型全日制高校中,已有900所左右成为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用户。

国外高教信息化发展与模式

  从国际上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来看,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普遍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1、教育行业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

  2、教育应用系统的扩展及教育内容(如课件等)的交流与共享。

  3、上网技能的普及、知识内容素材的引入、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化教育成果的交流,以至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平面的教育产业。

  据悉,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大都建有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现有应用系统一般有办公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用户计费系统及图书馆网络应用系统等,而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对多种应用系统的改造、丰富、统一和扩充。建成后的数字校园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提供按需服务,强调服务效率和个性化;具有统一的平台将多样的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率;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适应多样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应用;通讯、协同工作手段灵活,呈现多样化;教育环境的外延无限扩大,上万、几十万的学生和教师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美国: 据统计,美国的3000余所公立、私立的大学和学院中,都已经建立了正式网站。美国的《大学校园计算机应用现状调查》,从1990年开始至2002年已持续跟进了十二年。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 从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上看,1990年美国约49%的学校是一次性投资购买计算机,没有考虑计算机设备更新的问题。到2001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了15%。比较而言,制订信息技术财务计划的学校从1990年的约15%增长为2001年的约54%。这说明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计算机设备更新非常快,已经制订了相应的财务计划,按照设备的生命周期及时更换新的设备。

  从1994年到200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教学中使用“电子邮件”的学校比例从大约8%上升到了64%,其中公立大学从10%上升到72%,私立大学从16%上升到76%。对于各个层次的大学,这个比例都呈上升趋势。在教学中使用“网上资源”的比例从11%上升到了48%。具有独立主页的课程比例从5.5%上升到了36.5%。在课程中使用“演示文稿”的比例从15%上升到了44%。这些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用在不断增强,作用也在不断增加。

  从1999年到200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学校在逐渐增加。目前在网上为学生提供的其它服务有网上课程、在线课程注册、网上杂志和参考资料、网上申请财务资助等。

  近几年,无线网络已成为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热点。在公立和私立的4年制大学中,有近95%的学校建立了无线网络。

  日本: 2000年时,日本的大学校园网便全部接入了国际互联网。大约64%的学校为全体教职员提供了网络账号,66%的学校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网络账号,61%的学校为本科生提供了网络账号,48%的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网络账号。加上按照用户要求建立网络账号的比例,总的来说有90%的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网络账号。在日本,有74%的学校为教师提供了个人电脑,其中为学生提供电脑的比例本科生为6.4%,研究生为15.2%。日本很多学生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在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的目的居于前三位的: 一是提高教学效果。与此类似的选择还有“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采用最新技术教学”。很多人认为,采用最新技术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宣传作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三是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相关评论
以下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目前没有评论。欢迎发表个人观点!
帖  第 / 页  
 
 发表评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作 者:
 
邮 箱: (不公开显示)
 
内 容:(内容要少于500个字符) 目前字符: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国路88号现代城A座2604 邮编:100022 
电话:010-85806056\85804383 传真:010-8580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