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科学与技术司信息化处采访时,记者看到了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绿皮书》。这本书呈现和描绘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蓝图,显示了“国家重视,政府推动”的显著特征。
现在,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更是直接关系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界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请他们针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
展趋势、策略及其困境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已有70%左右的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加快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处长杨东占认为: “教育信息化不只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对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战略性认识,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这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步骤。”
政策保证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制订相关的政策予以保证。其政策主要包括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信息化中高级人才培养政策,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教育服务业的有关政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政策,通过完善政策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杨东占说: “在政策制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和实际需求,以及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会全体上马、齐头并进,但是政府会集中建设一些教育信息化的示范性项目。教育部和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会利用手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抓一些带有全局性、综合性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条件硬件设施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杨东占说: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中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师资力量、学生信息素养联系起来,避免盲目浪费。”
关键环节
教师信息化知识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杨东占说: “教师信息化知识教育已成为未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在‘十五’期间争取使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有显著改善,能够基本上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相对于目前网络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素材库、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课件,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杨东占说: “教育部要继续加大对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数字化的深度和广度。要密切关注目前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盲目攀比现象,以避免落后地区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而浪费有限的资金。”
教育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网络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根本环节。杨东占说: “要加快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制步伐,尽快建立标准测试中心,加强与网络教育软件厂商和公司开展合作,积极推广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在软件产品中的应用,大力扶植民族产业,提升网络教育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使用质量。”
创造教育信息化的新革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全球瞩目的教育信息化的浩大系统工程,在中国发展之快、影响面之大,令人目不暇接。中国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技术含量高、投入大的校园网等信息设施建设和多媒体电脑教学普及现状仍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处于信息技术发达、经济发展态势较好的地区和经济条件、思维意识和网络技术落后的偏远地区的教育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副处长娄晶说: “中国教育信息化要总结归纳前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和经验,以便使下一步的发展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统筹规划中国教育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优化配置。”
一个观念的深刻革命和变化
娄晶说: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道路。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看成一个平台,不能仅仅看成一个软件,它是一个观念,是一个观念的深刻革命和变化。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级各类政府的投入不会太大,所以才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厂商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之中。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和技术服务中可向社会开放,逐步建立成本分担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
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技术素质,是关系到中国未来教育的重大问题,绝不可延误时机。要在教育内容、培训过程中把信息化的理念深入下去。娄晶说: “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因为其他项目均有多年的人才积累,只有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人才的匮乏。在农村等边远地区则更是面临着教育信息化人才的极度短缺。”
走科学、系统、规范道路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充分利用已有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移植和转化。在资源建设中,引入招标竞争机制,讲求谁开发、谁受益,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国有很多的教育软件产业都做得很困难,因为没进入到教育行业当中去和整个素质教育基本脱节,所以不可能受到学校的关注。娄晶说: “目前,国内的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厂商由于本位主义和利益驱动而导致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中的资源与技术的建设标准不一。因此,要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保证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使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轨道。”
此外,娄晶认为: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协调发展,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和学生信息素养等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同时,也要充分注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逐步缩小东西部的数字化鸿沟。”
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真正融合
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和系统的互操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意义,有鉴于此国际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和组织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的重要。中国于2001年开始启动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研究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互联网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ITEC)主任杨宗凯教授说: “我领导的研究中心从事网络教育工作已有三年,重点针对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瓶颈和标准化问题展开跟踪研究和开发;既从事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也从事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系统开发;既从事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也从事企业横向合作的产品化开发,同时积极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年多来,ITEC已经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杨宗凯说: “在研究、制定网络教育相关技术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直接投身于实践应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了解标准本身。”目前,ITEC研发团队已经完成学习对象元数据编辑工具、基于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教育资源搜索引擎、教育资源相关标准的转换、基于内容包装标准的网络课程制作工具(已经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版权’)、基于Web的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组谱规范应用系统等众多标准应用系统,覆盖了整个CELTS标准体系中的教育资源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准、数据元数据标准三大部分。
杨宗凯说: “我们承担的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资源的信息注册、发布和检索系统’是专门为解决教育资源缺乏规范化,难以共享重用的问题而开发的。”该系统已于2003年4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项目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该系统具有创新的框架结构,支持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具有较好的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
此外,杨宗凯认为: “目前,中国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状况差强人意,教育部机关办公信息网基本建成;部分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办公业务网络和网站已经建立和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和应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点工作。尽管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来看,目前的建设现状与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还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标准不统一,应用系统短缺,应用水平不高,尚未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灾害备份系统,缺乏有效的信息安全体系,保密制度亟待完善等问题。”
当前,信息化建设已经引起中国教育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针对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虽已起步,但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加大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测试,促进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杨宗凯说: “我们相信,教育领域在信息化应用推广上的努力将会引领教育信息化一步步走向成熟,教育信息化也将会在逐步成长中获得质的飞跃,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真正融合。”
教育无处不在、内容时刻更新
教育信息化究竟有多大的可操作性?信息化将会给传统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与影响?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远程教育发展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申瑞民说:“传统教育毕业的学生和网络教育毕业的学生,是在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一个是研究型的,一个是应用型的,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作用也不一样。”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利用合适的数字模型预测学生学习行为和目的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一些高校在利用数字模型技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上海远程教育发展中心就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和发现规则;利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刻画,预测其学习目的和行为,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网络教育要处理的对象肯定是成千上万的,也就是说E—learning的技术出发点应该是处理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线学习。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线学习必然层次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层次差距非常大。
申瑞民说: “我们希望差生可以延长学期,但是我们总希望所有学生毕业的时候层次差不多。当在线学习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学生所有的在线信息采集下来,把老师的授课信息采集下来,然后我们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些定量分析、数据化处理,让学生能够感觉到他的学习成绩。”申瑞民说: “我们基于现有的E-Learning开放平台构建了数据分析中心,制定了统一数据规范来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上海远程教育发展中心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实际学生的课程浏览和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弱点和学习习惯。同时,构建了智能个性化学习辅助系统,对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通过对学习能力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学生能力评估及学习内容推荐服务。
当代学生在成长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网络教育中,其实很多学生学的时候能够记住,学完以后就忘了,反过来他再想复习的时候,就需要一个支持手段。内容检索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请求,找到相应的5-10分钟的视频片断。这主要涉及两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 一是对流媒体的学习资源进行摘要。申瑞民说: “比如说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忘了要看一下概率,当他把所有的数据压缩完了以后,在整个多媒体数据库里头,一查找‘概率’,就会有很多想看到内容的相关片断。针对目前教师讲稿多以PPT为主这一特点,我们利用Intel提供的MPL开发包开发了一个面向流媒体教育资源的分割和标注工具,使得整个过程更加自动化。”二是对用户概念模式的分析,以期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为其搜索到最合适的资源。
申瑞民说: “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几千年了,都是课堂培养出来的,不可能因为E-learning彻底改变传统。未来,对E-learning的理念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做到教育无处不在、内容时刻更新。”
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经济信息管理系主任、经济科学实验室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TC8)中国代表、博士生导师陈禹教授说: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应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作为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有机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在人材培养、社会转变方面,为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就教育自身而言,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其内容、方法、体制以及观念也已经开始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革。”
一直以来,中国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几乎全部内容,以及高等教育的大多数内容,可以说是基本上反映了从工业革命开始的三四百年来人类文化的积累。目前在中国采用的一系列教育体制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已经实行了大约一百年。传统的教育只是学校的任务。然而“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公民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教育部提出了要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信息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建立国家公共网络教育平台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陈禹教授说: “需要指出的是,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新的学科综合的趋势日益加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和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集中地、有计划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目前在中国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与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相比,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的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于1994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人大经济科学实验室。这既是人大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的发扬和继承,又是吸取国外有益经验的产物,更是顺应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几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实验室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随着“211”工程资金的到位,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并陆续推出了一批研究论文、专著、教学软件和其他成果。同时,著名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经济科学实验室等都已经和人大信息学院建立了经常性的密切的联系。
陈禹说: “教育已经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而成为企业以至政府的重要职能。社会学家认为未来政府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组织全民学习’。同样,学习也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而是所有人伴随终身、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总之,信息化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是一场长期的、深刻的、全面的变革,它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信息时代全新的教育体系。
逼进“学习无限”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通过信息化手段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而为教育提供信息化工具、服务,就是“教育信息化产业”。清华大学教授、现任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陆致成说: “从事信息化事业的企业必须清楚地知道,如果我们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不是紧紧围绕着提高教育水平、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方向来制定的,那么我们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住这个产业的最重要的商机。”
作为国内主要的IT技术与产品供应商,源于教育的清华同方瞄准了教育信息化行业,并认为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项企业的业务,更是作为高校背景的上市企业的一种责任。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贡献。2003年7月,清华同方面临着二次创业推出“学习无限”战略品牌的机遇与挑战。按照今年的计划,教育对于清华同方利润的贡献率应该超过30%,优势最强。所以陆致成决定亲自挂帅,拿针对教育信息化产业的“E-education”战略试刀,寻找出合适的发展模式。陆致成认为与其它公司相比在教育方面同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清华同方的品牌在教育行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其次是清华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第三是多年服务教育信息化的积累。”
同方的“学习无限教育信息化产业”的理念,是根据教育部针对全国教育信息化所制定的建设规划建立的,也是同方对于教育现代化、服务教育行业的实践的最新理解。同方“学习无限”理念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学习型社会必然经历的阶段,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逼进“学习无限”的过程。
高等学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的动力和辐射源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要想扩大发展就必须有规模,同方未来的发展规模就在于产品化的方案,以及面向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运营支持。
在陆致成提出的“教育信息化产业”概念中,把“以应用为本,以信息化技术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的理念,当作IT企业必须与社会、学校、教师一起承当的责任。陆致成说: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必须要竞争才能有发展,而且这个产业这么大,依靠同方一家企业的力量也不够,需要更多人一起努力;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越多人参与,这个目标越早实现,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越有利。当然,我也有个目标,是希望同方能真正地占有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30%的市场份额。”
教育信息化带动“4C”产业价值链
中国的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到底应该进行怎样的信息化革命和怎样的教育创新呢?历史在发出严重警告: 教育革命、学习革命迫在眉睫并刻不容缓。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行短期国家支持、长期自力运行的发展策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常委、秘书长、远程教育部主任王义山说: “教育信息化已经被落实到远程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多媒体教学等实际工作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时代特点,才能在教学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信息化威力。”
那么,怎样的民办教育产业价值链才是更科学和高效的呢?“以IT促教育,以教育促服务,以服务促产业,以产业促IT”——“4C战略”提出了教育创新的快循环、正反馈产业价值链。王义山说: “只有加速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力培养信息化复合型服务人才,才能拉动民办教育产业大发展。只有加速扩展教育这个无限广阔的大市场,才能更有效地扩大内需和加速网络建设与应用,并加速提升家庭和社会全员的学习能力。”这样,通过中国所有家庭都十分认可和迫切需求的教育投资,既可缓解国家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投资的严重不足,又能全面提升社会全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自然推动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王义山说: “只有当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广大民众对教育经济的需求和积极性,才能将教育纳入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服务业以及人力资源建设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系统,一方面实现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一方面实现无限增值大循环。”实施“4C战略”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能为力的。毫无疑问,“4C战略”不仅适用于民办教育,而且适用于全部教育行业、企业培训。以此战略为国家和学校服务,将使教育纳入正循环价值链,并实现教育、产业互动促进的快速增值。
王义山说: “网络远程教育应该是民办高校的最大优势(避开校舍、师资不足),教育信息化是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捷径。”王义山说: “缺少信息资源分析应用能力和智能型人才资源,再好的教育资源和技术优势也很难创造出社会效益。而网络教育则是教育信息化(硬、软、服)的高度集成和辉煌成果。欠发达地区,如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智能型人才培养为主攻方向,率先进入网络教育,则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及高可持续发展(高素质人才丰富)——即以教育信息化人才和中国市场战略优势对抗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并进而实现超越。”
推动远教有序竞争
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需要进一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工作。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秘书长史元春说: “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利用IT技术开展教学的远程教育服务和提高教务、教育管理水平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因此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也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目前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从学习资源、学习者、学习环境等角度给予规范;另一个是教育管理标准,即教育管理信息化数据标准及在此基础上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
中国的CELTS标准体系目前包括29个项目,根据各项子标准的作用面又分为通用规范与专用规范两大类,对于一部分今后必需但目前还不够成熟的项目暂时作为跟踪研究项目。通用规范具有广泛的适用面,给标准用户留有较多的发展余地,允许他们在遵从统一的基本框架下选择及改制一些数据项目。专用规范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史元春说: “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主要遵循互交换性、保留可扩展性的原则。”
对于以前开发的、没有遵循标准的资源如何处理是当前许多学校和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首先,这部分资源如果遵循标准重新开发,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现在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相对的滞后于网络教育产品开发的现象,一些系统的开发期待标准化的指导,以避免再次出现产品开发完毕后又要重新遵循标准的现象。史元春说: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跟踪国际相关标准的发展,以保证标准的国际兼容性,一方面又必须考虑中国国情,做好标准的本土化工作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
引发IT商业革命
“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带来全新的市场增长,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中国教育界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创造着最大的价值。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网络设备商,教育信息化都是IT市场竞争最大的变数。2003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各大IT厂商从不同角度切入市场,而国际IT巨头也纷纷看好中国市场,追加在中国的投资。”清华大学移动互联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副主任、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总裁助理金勤献博士说。
重构互联网商业生态系统
目前,几乎所有的软件、硬件还是网络设备商,无不宣布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性考虑。为什么中国教育信息化被如此关注?根源在于它背后的经济利益,在于它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或者一个产业群。金勤献说: “从商业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真正实现了IT领域各个部分技术的完美整合,是对IT产业的一种革命性促进,因此必将引起IT商业革命的突破性变化,很大程度塑造了未来一段时间的IT商业模型,它也重构了基于互联网的IT商业生态系统,其经济和社会意义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对中国来说,发展教育信息化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所谓机遇就是教育信息化市场的趋势非常明显,但中国在资金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的。”
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空间是巨大的。但金勤献说,对于IT技术的应用,大家习惯于重视IT技术本身,其实这种简单的技术崇拜并不可取,因为在理想的技术模式和真正的应用、真实的市场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鸿沟。金勤献认为: “很多技术标准是非常好的,但能不能成为应用?能不能真正成为IT厂商价值和收益的来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价值链。我们今天要关注整个教育信息化产业的价值链如何提升。”如何打开适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和需求的市场?金勤献认为: “目前迫切需要由政府牵头,各大IT厂商联合起来,订立行业标准,以保障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府机构应继续支持
对于商业网站来讲,办远程教育远没有国家教育部门来得方便,因为后者手里掌握着太多的资源、占据着十分有利的地位。在解决教育信息化实施难的问题上,政府教育机构应该在创造适合教育信息化实施土壤的过程中,促进学校与企业、投资机构等进行密切合作,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营,国家教育部应该继续在立项中给予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金勤献说: “教育信息化标准怎样吸引IT厂商,同时让IT厂商自觉采用,教育信息化产业价值链跟传统IT市场的价值链有很大的区别。这里面一定要重视政府财政投入,因为政府财政投入在将来国家信息化,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市场里面将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是教育界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丰富资源库的内容至关重要。金勤献说: “教育信息化虽然是IT领域内一大新兴市场,但是在应用方面的发展速度一直很慢,期间一波三折,牵涉到技术标准的确定和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等诸多敏感问题。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的结合不仅需要进行服务模式的研究,更要走合作之路,注意引进国外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经验。”
中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要求
到2003年年初,全国中小学约有367万台计算机,比1999年底增加约202万台,从1999年底的平均123人一台,提高到平均51人一台;全国建立校园网和局域网约10687个,比1999年底增加了7687个。
发达国家的指标如美国是每5名学生一台,所有中学全部连接互联网。
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依然明显
中国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有53万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88%,在校生1.62亿,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据2001年底统计,北京14.8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海16.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贵州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甘肃9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一台计算机。
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信息孤岛”
目前,中国许多教育机构的信息化系统仅停留在低水平的网页浏览上,系统应用水平很低。部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教育机构,也仅限于实现了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但各系统标准不一,相互之间的数据和服务都难以共享交流,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教育信息化中的数字落差
1、中国人才只占人力资源的5.7%,而能适应WTO选择的国际人才仅占总量的5.5%。这就是说,中国只有0.3%的人才能与国际大市场接轨。
2、现在,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1.4%,而美国1990年就已达到6.9%。欧共体1989年达到4.4%。
3、中国有13亿人口,每年只有2-3百万大学毕业生。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
4、中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仅为7.42年,平均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相仿。
5、中国现有民办教育机构只有6万所。
6、中国中原地区每县每年均有几万名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
7、中国居民储蓄2002年底已达10万亿人民币,首选用于子女教育的占19.85%,教育市场极为广大。
8、世界500强中95%企业的90%业务是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的,实现企业管理零库存及为用户服务的零距离。在信息化程度上,中国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