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拓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四步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民办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起点,民办的教育开始发展,以非学历教育的再度萌生为主要表现。第二个阶段,1992年到1996年,主要是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作为起点,民办的学历教育就开始出现,民办的高等非学历教育,包括自学助考以及学历文凭考试都在迅速地增长。第三个阶段,从1997年以后到现在,以国务院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行作为起点,这是第一部国家的行政法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行政法规,以这个作为起点,民办教育进入了相对规范的发展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个格局,也就是少数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和大量的高等教育的文凭试点学校、高校自学助考的学校以及其他的高等教育等培训机构的并存格局的形成。从2003年9月开始,我们国家民办教育的发展将进入第四个阶段,即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开始进入依法发展的时期。此次高峰会是迎接我们国家民办教育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来的很有意义的会议。
民办高校教师开始年轻化
民办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数量是衡量一所民办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志。有数字显示:2001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数,比1996年增加了12.7倍,可见专任教师数在迅速增加。经过比较,陶西平认为高校教职工的年龄结构出现了一个动向:从最初的民办学校教师年纪偏大,发展到两极分化,即60岁以上的比较多,30岁以下的比较多,中年的比较少,两极化趋势比较严重。近几年,年轻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了,因为两极化本身就意味着从老龄化到两极化是一个年轻化的趋势。诚然,从目前教师的结构上看,中年教师数量比较少,仍然是目前民办高校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30岁以下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因此这部分老师在民办教育口坚持下去的话,就会成为民办教育界的中年骨干。
北京民办高校数量多学历教育少
北京市民办学历高等教育在全市的高等教育当中的比重大致是这样的,学校数占全市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的3%,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大概都占2%左右。到2003年6月,北京市的学历普通民办学校7所,本科1所,民办学历高校在全市普通高校当中的份额大概在4%左右,相当于公办市属高校的10%。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急需民办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实现,必须有民办教育的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公办教育可以包下来,那民办教育也就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研究表明,在未来的8年当中,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要由2000年的2800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4000万人。
也就是说到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受教育的学生要净增1200万。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规模要由现在的大概1500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2500万,也就是要净增1000万,这还不包括非正规的高等教育。所以,高中阶段教育再加上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们就要净增2200万学生。我国现在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还不高,高等教育真正进入普及化的地区还极少。现在很难预期北京市是否能第一个达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张家港、南通地区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经接近20%。北京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很低,但是政府支出的经费已经占了40%。
民办教育环境在改善
民办教育促进法就要颁行,该法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作用、扶植和奖励的措施,这样就给改善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法制环境,为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一方面是政策环境正在改善。目前的政策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各项改革正在不断推行,总体上来看政策的调整和改革的进行是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例如,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把它作为启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些地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已经不放在教科文卫事业里了,而是放在启动经济内需的内容里。有些地区已经把教育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各个地区教育园区的建设和科技园区一样发展得非常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体现。前不久延庆高等教育园区刚刚奠基,就有包括公办和民办的5个大学要进驻。
另一方面用人制度也在改革。目前社会上的用人制度对于学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都空前提高,有些单位甚至出现了人才高消费。但是总体来看,重视学历和专业技能,为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个机遇。
公立学校的体制改革,包括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机遇。最近北京大学公布了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就是要改革公立高校用人制度的铁饭碗,不能够只能上不能下办高校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看政策。法律的保障和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还需要有一个过程。9月份民办教育促进法就要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全部的起草过程经过了众多的争议,落实的工作将比起草更艰苦。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条例正在制定,其他的地方法规也在制定的过程当中。各地区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有的地区有着很高的认识,特别是沿海地区,像浙江一些地区的认识是很高的,把民办教育的发展作为整个教育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有的地区认识不够。
民办学校权益的有效保障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民办学校自身管理的法制化,特别是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以及对民办学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也就是民办学校依法管理,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这两条目前都还有相当的距离。另外,一些民办高校也在不断扩大,加剧了民办高校相互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生源的竞争上,表面上的生源竞争其实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民办高校的定位和综合实力的竞争。
三看学校内部。民办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北京87所民办高校,在校生2000人以下的占多数,万人以上的只有3所,总体上看民办学校的规模不大,学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是部分学校的定位不够恰当,把握不住教育市场的脉搏,学校的定位、培养的目标、专业的设置、学生的出路都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缺乏生存能力。第二,部分学校的综合实力偏弱,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还处于初创阶段,前期的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造成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不强,发展后劲小。有的学校前期发展很快,但缺乏发展后劲,综合实力偏弱。第三,部分学校的社会信誉低,学校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不高,教育特色不明显,有些学校对家长和学生的承诺不能够兑现,产生信誉问题。
第三,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对于我国民办教育今后的走向,陶西平预测有四个发展趋势:
一、办学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会逐步提高。今年9月1日以后民办学校自身的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政府对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也要加强。
二、形成以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多样化格局的趋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可能逐渐发展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主体,同时其他类型的教育也会发展,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培训将有所发展。当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包含民办高等学历教育和民办高等职业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学历教育并举,可能会我国没有一个培养陵园设计、公墓管理的专业,因此它开设了第一家这样的专业,这个专业前年的招生数是1000人,服务的对象就是公墓和陵园,所有的教材都是学校自己编的,而且有两个专业,一个是殡葬管理专业,一个是殡葬礼仪专业。现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就聘用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全国各地都在抢它的毕业生,这就是创新。有人会问谁去考这个专业,农村地区的学生都愿意考这个专业,工作稳定,一般都在城里。
民办教育要适度扩大规模
扩大规模的途径有很多种,一种是现有的民办学校要通过联合、合并、收购或者其他形式进行重组,组建成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学校,可能是强强联合,也可能是以强并弱,这个趋势不可避免,而且民办高校在考虑自己发展前途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合并、联合的途径。同时,应该通过拓宽投融资渠道,包括引进企业和金融业的参与来加大民办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最近有一些学校取得三A级的贷款信度,它融资的能力就大大增强。此外,要加强跟国外和境外的合作,不失时机地通过合作来发展自己。当然,依靠自身的实力注重积累、滚动发展、逐步扩大也是一种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了少数专业特长十分鲜明的精品学校以外,绝大多数高校的规模直接影响着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办好民办院校要有品牌意识
教育市场上的竞争,也和其他市场一样已经进入品牌的竞争,而不是一时一事的竞争。不是简单的今年我这个学校学生的出路好一点,明年我的招生立刻就好一点。如果品牌形成了,今年学生的出路稍微差一点,明年的招生也会好。品牌的竞争,就是学校形象的竞争,所以塑造学校的形象,应该是民办高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高度重视自己学校的专业品牌,有的学校就是一个专业打出品牌,有的学校就只有三维动画一个专业,要学三维动画就上这儿,它的一个品牌就打出来了。当然,还有质量的品牌、信誉的品牌。北京城市学院,它有一些专业的质量很高,它的毕业生可以和公立高校毕业生在同一个企业竞聘,并且表现出来的水平超过了别人,因此城市学院就在这方面取得了社会信誉。学校对于社会、家长、学生的承诺能不能够履行是这个学校的社会品牌,还有学校文化的建设也是品牌。总之,品牌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办教育要敢于创新
民办教育家现在已经不是创业者了,有一些民办学校开始出现“守城”的现象。民办学校如果不创新,克隆是非常快的。只要有一种办学形式有效,马上就有学校克隆过去,只要有一个学校的专业招生好,马上就克隆专业。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现在是民办教育发展难得的机遇期,关键是看我们民办教育者是不是善于抓住各级各类教育的多种需求,能否发现教育中新的生产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