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应当有一种打破传统课程模式,不断拓展学校课程资源的勇气和实践行为,这既是获得发展机遇的条件,也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从学生的个体特性和潜能优势出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形成课程资源的三个“一体化”,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了切实的保证。
课内课外一体化 实现课内课外课程资源的一体化,首先要具有大课程观,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设立文化墙、科技长廊、名人塑像、励志格言、双语灯箱、排行榜等,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课内课外一体化还体现在不仅仅教材是课内课程资源,师生的人际关系、沟通方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类型、合作学习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在课内课外一体化中教师是“总导演”,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你是自己进行学习的管理者,是有尊严的个体,在实现学习目的的过程中要充满活力。课内课外一体化可以从六个关系寻找切入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教材与教材。教师与教师是集体研究、集体备课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沟通、互动的关系;学生与学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教师与教材是创新与实践的关系;学生与教材是建构与重组的关系;教材与教材是融合与独立的关系。
过程目标一体化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的着眼点,也是学生学的出发点。目标需要过程的支持,也就是说课程目标的推进需要时间、空间、人力、教学行为方式的共同作用。确定课程的目标,首先要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的结合,我校推行的课程资源整合与拓展,是将目标与过程融为一体进行的。小学、初中、高中各有一个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教改的要求对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并走学科专业化管理的道路,建立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艺体、计算机等学科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设学科校长一名,真正走专家治校的路子,确保课程资源整合与拓展中的目标与过程的一体化。对教师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课程体系的编排,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建立,都在目标与过程一体化的框架下落实。各学科相继在班级成立以5到7人异质分组的基础教学与学科竞赛俱乐部,每天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时间到图书馆、网络中心查阅资料进行学科竞赛,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解决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矛盾和空间拓展问题,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
全体个体一体化 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面向全体是前提,面向个体是基础,二者缺一不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学生人人有特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有培养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的教育机制,保证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的相对均等。有效地将各科教学与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进行重组,按照俱乐部建制进行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人人有参与的“俱乐部”,如学科俱乐部、艺术体育类俱乐部、活动类俱乐部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报名参加。每天下午给予各类俱乐部活动一小时时间,学生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可以到信息中心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游泳、体操、足球、篮球、网球、沙滩排球、攀岩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可以到实验室完成科学小实验;可以进行辩论、演讲、英语剧表演,可以走进画室、模拟法庭、陶艺室开展各类活动;可以进行声乐、器乐、舞蹈的专业培训。有了时间和师资的保障,各类课程资源的整合和拓展就有了实施的前提条件,最终实现全体个体一体化教育。
“今天,你在哪里上课?”已成为学生的一句问候语,也成为我们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和拓展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