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教育投入,资金从哪里来?现有中小学人满为患,学生吃住难题如何化解?保山市隆阳区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今年秋季,一个现象让保山市部分老名牌中学的“当家人”和老师坐不住了:仅仅创办了3年的曙光学校今年高考上线人数126人,其中上重点线46人。这个民办学校自创办以来已连续3年保持高考升学率90%以上的成绩。
同时,由当地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创建的永昌中学以“两个当年”震动保山乃至整个滇西教育界:当年开工兴建、当年建成招生。站在全市硬件设施最好的现代中学面前,隆阳区教育局局长聂承光感叹:这所占地60多亩的学校,建设速度惊人。
曙光学校和永昌中学的成功范例,不过是保山市隆阳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力量办学的一个缩影。
依靠社会力量走出徘徊不前的怪圈
隆阳区于1998年举债超前投入,如期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近年来需要不断加大的教育投入,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但是,隆阳人以“穷区办大教育”的气魄,制定了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快补慢,推进教育发展。接着,“按成本价划拨土地,收费、招生、分配、用人全面自主,适当给予经济扶持、教育部门抓好服务”等一系列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公之于众。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在为教育发展苦苦思索的时候,一批有识之士从另一个角度思索同一个问题。1997年还在保山市一幼用“铁饭碗”按期领饷的青年教师武光丽,便是其中之一。
在全市最好的幼儿园里工作,武光丽本来应该拥有很多优越感。可是所看到的情况让她坐立不安。当时保山城区有7所公办幼儿园,分布不均,新建小区没有幼儿园,社会需求很大。外出学习、旅游,她感到外地民办教育热风扑面,家乡却一片沉寂。
她要做新时期保山市民办教育事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的胆识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土地按成本价划拨;帮助协调解决贷款问题;给予经济上的适当扶持;协助招聘教师;给予她本人保职停薪待遇,解除她的后顾之忧。
1998年9月,新时期保山市第一所民办学校由武光丽投资300多万元创建落成,当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有的送来了小床、玩具,有的送来了桌椅、钢琴……更让投资者和有关部门备感欣慰的是,该园一开园就迎来了180名小朋友。各级各部门发展教育的愿望与热情,社会各界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企盼之高,可见一斑。
目前,该园有幼儿456人,教职工65人,资产达450多万元。
自光丽幼儿园开办以来,股份制幼儿园、曙光学校、永昌艺术幼儿园等一批民办学校相继建成开学,全区至今已经有12所民办学校先后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登记创办。
为了推动曙光学校的健康发展,区教育部门极力做好服务。该校创办之初,区教育局便专门抽调了两名教育教学骨干,协助学校管理,使该校快速进入良性发展。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保山市电力实业总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中小学的事迹。该公司于1999年投资900多万元,在城区创办了永昌小学,一举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该公司在市、区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占地63亩、规模可达24个教学班、可容纳1200名学生的永昌中学。多媒体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语音室、田径场、游泳池、形体房等等,该校一应俱全。保山市委分管领导评价说,永昌中学的落成,标志着保山市社会力量办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隆阳区民办教育从城区到乡镇随处可见,新增学校占地250亩,校舍建设面积5万多平方米,实现总投资4086万元,在校生3000多人,学校达到了全区学校总数的2%。
公办学校后勤社会化积极探索社会办学新路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的推进,隆阳区初中在校生快速增长,普通高中人满为患,有限的教育资源频频告急,关系学生是否留得住、关系他们身体健康的后勤保障捉襟见肘;校领导既要管好教育教学,又要管好学生们的吃喝拉撒,力不从心。而且,最让“父母官”们头疼的是,投资在不断加大,但全区还有20多万平方米危损房等待改造,资金缺口大。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隆阳区长期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在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把突破口确定在推行公办学校后勤社会化上。
目前,全区已有保八中、实验中学、河图中学、保七中、下村中学、保三中等6所中学,通过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校舍建设,新建学生宿舍、食堂等16幢,总建筑面积26780平方米,总投入1694万元,解决了8600多名学生的住宿问题。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公办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已经在保山全市范围内推行。记者在保山一中看到,该校的食堂、自行车保管、小卖部、文印打字、校园绿化管理、门卫、邮政服务等后勤工作,全部推向市场。
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的学校领导表示,走出了鸡毛蒜皮、柴米油盐的羁绊,可以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上,与广大师生一起探索改革之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同时,师生们从中获得了优质的后勤服务。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隆阳区呈现出了“穷区办大教育”的发展态势,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区适龄儿童毛入学率达到106.8%,初中毛入学率达96.8%,高中毛入学率24.9%;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5.6%,青壮年非文盲率98.9%。
“瓶颈”亟待突破教育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隆阳区的探索成果表明,办学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全区教育内部管理的竞争与发展,促使公办教育增强了推进改革进程和强化内部管理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长期以来在招生工作中一贯“守株待兔”的名牌公办学校,现在开始主动走出校门,去搜寻自己的“千里马”。
保山市教育部门负责人坦言,社会力量办的学校数量还很少,办学规模不大,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分别占全市学校总数和在校生人数的0.93%和0.92%;办学形式单一,发展参差不齐;投资办学主要集中在非义务教育,尤其是幼儿园上,全市23所社会力量所办学校中,幼儿园占了20所,基础教育方面的很少,职业教育还是空白;教师流动性大等等。
为了规范社会力量办学,隆阳区严格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云南省社会力量办学审批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实行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点,严格审批,在办学用地、各种费用的减免,以及民办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评先、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国民待遇”;将民办学校纳入全区教育计划,统一管理,学生在升学、转学、考试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
对于基础教育后勤社会化问题,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至今尚未对这个问题明确提出要求,全市从隆阳区开始探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对其定性认识和政策导向方面存在无法界定的问题,物价部门对收费标准不予审批,主要靠学校自主选择、自行运作,管理规范程度差,收费不统一,致使学校和社会投资者顾虑重重,制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