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刊登了潘懋元在河北师范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文章认为:从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一概说全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了是不准确的。
一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增量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均教育资源占有率下降,尤其是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负担过
重,加上管理力量分散,因此,这些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肯定要有所下降。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加大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引进海外和社会优秀人才。其次,政府要切实履行财政性经费增长的承诺。再有,应开放海外招商引资、放宽民办高校的审批、要使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独立”的独立学院等,以减少精英教育机构所承担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下降”是虚假现象,原因是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对待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用精英教育的尺度来衡量高职高专的程度、水平;用精英教育质量标准来评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的质量水平。因此,转变教育质量观尤为重要。
从数量先行到质量优先
朱国仁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快速扩张或大众化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暴露出来,涉及质量、结构、体制、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办学条件、贫困大学生等各个方面。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将由数量先行进入到以质量为重心的发展阶段。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经历必要的转型,即比较全面的调整。这就是:要稳步发展,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完善条件,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国际高教质量保证的发展
毕家驹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年第4期中撰文勾勒了近几十年内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发展的蓝图:第一,以三级学位为主线的学术资格框架———各国将会普遍采用以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为主线,以其他各级学历证书为辅,遍及终身教育的学术资格框架,显示学制的易读性。第二,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主要内容的学位标准———各国将会公布各级学位和学历的教育标准。该标准主要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准,显示学位的透明性。第三,可以定量转换的学分制———各国将参考国际惯例采用有明确计算办法的学分制,使学生在转校时学分的转换获得方便,或者是双方学分为等量,或者是双方学分可以相互定量转换,显示学生学习“量”的可比性。第四,普遍建立原则相似的校内外质量保证体系——各国、各校将会建立原则上彼此相似的校内外质量保证体系,使得各国的教育质量在国际上可以获得相互信赖,以显示学生学习“质”的相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