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而发展重点应该是后者,必须优先考虑农村边远地区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教育需求。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重中之重”,是谈及“三农”、谈及教育为“三农”服务时经常强调的,而如何使这个“重中之重”落到实处,让教育服务的重心真正下移到农村,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值得观察、探讨。远程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认为是实现教育公平、为处于
知识鸿沟最底层人群提供教育机会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在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具有一些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样,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供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也就成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最要紧的课题之一。
为“三农”服务,在中央电大的战略布局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在由教育部办公厅转发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中央电大明确提出:“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就必须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主动地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江苏电大形成了一些思路,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于2005年5月29日在南京联合主办了第7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以“现代远程教育与中国‘三农’问题——江苏电大实践解读”为主题,结合江苏电大的具体实践,邀请有关专家,围绕远程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了一次学术研讨活动。我们将研讨成果做了整理,希望能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特别要提及的是,这次研讨会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江苏省副省长王湛专程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步楼、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也参加了会议。这从一个具体的侧面反映了农村教育问题正在得到方方面面的充分重视,说明人们对远程教育服务于“三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近百名各省、市、自治区、县(市)电大的校领导列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常征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严冰主持。
上篇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全方位重心下移
切实为“三农”服务,无疑需要清晰的战略定位,对于电大这个相对庞大的办学系统而言,尤其如此。通过对系统功能的全面整合,实现技术、资源和服务等的全方位重心下移,则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的搭建,资源开发模式的探索,以及对乡镇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化,都将影响到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江苏省各级电大面向农村的办学举措,为我们勾勒出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探索轨迹,此外,“本土化”这样一个看似理论味道浓重的概念,其实也在远程教育中找到了植根于乡村实践的鲜活例证。
彭坤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确立战略定位 延伸系统功能 早在1983年,江苏电大就根据江苏省委的决定,开始了伸向农村办学的探索。在学校发展定位上,把面向农村的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的全方位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农”需要的办学机制,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是这些年来江苏电大的努力方向。
为了将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江苏电大赋予省、市、县三级办学体系以新的内涵,在办学(教学)组织系统方面,形成了以县级电大为主体、省级电大为主导、市级电大为支持,县级电大、中专校、燎校并举的系统新功能。目前,江苏县级电大已成为电大教育服务“三农”的主体力量,成为江苏农村培养中、高级人才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基地;江苏电视中专以面向农村为方向,85%的教学班设在县以下,成为电大教育伸向农村,培养农村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则已经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办学网络,深入农村开展开放教育试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教育科技下乡,发送“教育致富信息”,成为电大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力量。战略定位的清晰、系统功能的合理,保证了电大教育进一步向农村延伸,保证了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网络延伸 重心下移 在建设覆盖全省三级电大的ATM宽带地域专网工程中,江苏电大系统重点打造县级电大网络,80%以上的县级电大具备了强大的网上教学功能。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这些县级电大具备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为“三农”服务的县级区域远程学习中心,更在于以县级电大为基点,教学网络进一步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以及它所形成的向乡镇及广大农村的强大辐射功能,使江苏更多的农村乡镇学习者可以共享江苏电大的一站式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支持服务平台、信息互动网络平台。技术支持重心的下移大大扩展了教育培训范围,提升了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教学资源向“三农”扩展 教学资源是服务“三农”的关键因素,江苏电大在实践中着力解决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引进与开发相结合、多种媒体形式互为补充等措施,不断满足服务“三农”的实际需要。
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着重利用网络资源。省校技术中心组织实施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工程,进行“三农”教学资源的需求论证,重点培训和提高县级电大教师、技术人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使他们成为服务“三农”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江苏电大数字图书馆开发了“农业电子资源信息库”,为“三农”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支持乡镇建立农民致富信息服务网站,设立了农民科技网吧,在网上开展远程学历教育,发布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
在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使用音像媒体资源。江苏电大燎原学校为加大服务“三农”的力度,专门建立了一个能够满足各级燎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资料库和加工部。近年来,共复制下发农村实用技术录像带7800多盘,VCD光盘10500张,为全省300多个镇(乡)学习中心开展培训提供服务。
服务功能向“三农”覆盖 为满足江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适应“三农”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江苏电大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结合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积极拓展服务“三农”的教育功能,努力覆盖“三农”的各类需求:大力开展各类大、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农村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专门人才;大力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致富、发展能力;搞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新课程教学能力;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适应农村教育层次多样化需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结合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专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以满足江苏广大农村人口的不同教育需求。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拓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一方面,注重根据江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类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紧密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各市县电大的优势和特点,以即时、实用、有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项目。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项目,极大地拓展了电大为“三农”服务的发展空间,丰富了电大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内涵。
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是我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江苏电大积极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4年来共培训82万人次。培训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因人而异,进行分类培训;因地而异,突出特色培训;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培训人员的适应性,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发展能力,增强他们对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适应能力,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范建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网络和资源建设及技术支持服务的重心下移 远程教育面向“三农”服务,核心任务是依托网络平台,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增加技术支持服务的内涵。远程教育要为“三农”提供有效服务,就必须实现网络和资源建设及技术支持服务向镇(乡)的延伸与辐射,做到网络系统、资源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三个方面的重心下移。
县级电大网络平台是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基础平台。目前,江苏的县级电大网络平台作为远程教育伸向农村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已初显面向“三农”服务的功能。一些起步较早、经济状况良好的镇(乡),作为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已实现网络向镇(乡)的进一步延伸。这种延伸不仅使网络更贴近“三农”,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实现远程教育的本土化,使远程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融合,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有助于形成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推动教学资源开发的重心下移,省校十分重视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几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培训和悉心指导,县级电大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能力已具有较高的水准,形成了较庞大的教师与技术人员配合默契的开发队伍,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教学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为教学资源开发向镇(乡)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正在努力发挥县级电大熟悉当地“三农”特点的优势,逐步增强技术开发服务,实施本土化开发策略,以实现教学资源开发向镇(乡)的延伸。
植根于“三农”前沿的镇(乡)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服务的内涵非常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我们将逐步扩大网络支持服务的内容,使网络支持服务走向农户,进而实现与农民在网上的“零距离”交互。利用系统力量搜集必备资源,送资源上门,利用“大篷车”(可播放音像教学节目)巡回送教上门,已成为教学资源配送的有效方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服务重心下移 制定“江苏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解决方案,对开放教育各种网上教学业务功能进行了无缝集成,精心打造了“教育超市”式的教学平台,即基于专业、面向课程、以学生为本的“一站式”电大在线平台。这一平台非常符合为“三农”服务的理念和学习方式,目前已在53所市、县电大安装运行,为网络服务向众多镇(乡)延伸和辐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计划开辟“三农”远程教育中心网站,将开放教育理念和经验加以移植应用,瞄准“三农”需求,设置相应功能模块,提供“三农”服务平台。鉴于县级电大已具备利用网络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我们将统一为农民学员开设注册帐号,实现教学资源和信息的更大范围共享。
向农民全面开放数字图书馆。2004年我校投资上千万元建设了江苏省首家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数字化图书馆。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可扩充性,我们将根据“三农”的教育需求,扩充数字图书资源。对分散在广阔农村的农民来说,有如此庞大的数字图书资源为其开放,无疑将非常有效、快捷、方便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创立面向“三农”服务的资源开发模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市场运作机制,与镇政府、企业共同策划,走联合、协作开发之路。为了使教学资源直观易懂、方便易用,在媒体选择上,优先开发简单、经济、适用的教学包,除配有精炼的辅导文字资料外,还需包括VCD教学光盘、CAI多媒体课件、资料数据光盘等。对教学包的设计,努力蕴涵创新思路和服务理念,在实用上下功夫。
提高镇(乡)学习中心技术支撑能力。由省电大组织和实施大规模提高型专业技术培训,由市或县级电大进行普及型技术培训,是全面提升镇(乡)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措施。各级电大为镇(乡)学习点提供有力的直接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利用镇(乡)学习点反馈的信息,积极改进和完善基础设施与技术手段。
邹鉴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张家港学院院长):
强化项目开发 拓宽服务领域 张家港市1997年以前就在各乡镇建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校。1997年经市政府批准,我校建立了面向“三农”服务的专门机构“张家港市成人教育中心校”,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和指导全市各乡成教中心校的工作,面向全市各级各类农村干部和农民开展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为了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加快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及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我们根据农村需求,以平均每年开发5个以上项目的速度,有的放矢地开发各类培训,逐步形成了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三农”培训网络机构。
首先,因地制宜,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我们对失地农民、当地企业进行了专门调查和走访,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通过培训,使失地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中的大多数进了相关企业,有的自办了家庭小作坊,有的从事经销营销工作,有的成了种植养殖大户。其次,开展劳务输出培训。一般由乡镇成教中心校承担“一次转移”的培训任务,即由农民工转为相关技术工(如缝纫工、园艺工)的培训;我校则与市国际劳务工程公司联合举办“出国人员培训中心”,对打算赴日本工作的缝纫工人、园艺工人、包装工人等进行“二次转移”强化培训。第三,不断扩展阵地,促进农村社区教育。我们把农村社区看成是“三农”教育的新阵地、新亮点,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成教中心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在培训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把单纯的课堂培训模式,转变为送教到街头、村组;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对社区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诚信教育、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与社区的沟通,使我校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普遍建起了宣传教育、社区求助、文化体育、卫生管理、治安管理等五大中心,一个社会化的大学习、学习化的大社会正在逐步形成。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电大优势,把为“三农”服务的功能有机渗透到社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各类服务,创新机制,搞出特色。第四,利用网络,推进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我校从2002年秋开始陆续开展了大专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试点工程。三年来共招收六批学员1354人,其中乡镇学员762人,占一半以上,为网络教育深入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金荣(江苏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大丰分校副校长):
加强针对性 提高有效性 近年来,我校紧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构建服务平台,为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农业产业集约化服务。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近三年来,共有15560余人参加了我校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培训,获取劳动准入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的占82%,培训转移市外输出农村劳动力7896人。
我市地处苏北沿海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9%,是传统的农业县。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富裕农村,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要做好上述工作,关键是将传统式的农民转变为新型的城市农民,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工人,成为富有地方特色产业群中的员工。为提高服务“三农”的针对性,2003年初,我校抽出专门力量,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确定了本校的教育培训方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能,在本地就业、创业,并进行辐射;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由闲散农村劳动力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为提高服务“三农”的有效性,我校主要采取了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广开服务渠道等措施。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科教兴市、致富百姓的重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我们先后开设了8大类27个专业。种种举措,保证了高效优质的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化了组织培训的网络建设工作。在校外设有18个实习点,与14个镇建立了联合培训点,13个相对固定的就业点。并利用我市教育资源整合机会,成立了以大丰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各乡镇成人中心校为培训点、各村成人服务站为供需联系点的服务网络,通过网络组织培训,保证人员招得进、培训好、送得出。在广开服务渠道方面,我校主要为农民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培训服务:一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抓好现代农民教育。我们以各乡镇成人中心校和各村成人服务站为依托,提高农村在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为农村培养大批实用人才,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精心培植“燎原基地”,并将“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四是培养农民经纪人。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有头脑、会经营的农民经纪人,以调动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解决“燎原基地”产、供、销问题,活跃地方经济。
马良生(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把服务“三农”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 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是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课题。服务“三农”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加以探讨,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服务机制、服务体系、服务层次、服务策略、服务成效这五个方面。我们认为,应当重视真问题的研究、结合本地区实际的研究,通过设立重大课题,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研究水平。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深化;以研究引领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
现阶段需要把握重点,以“三农”问题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认真研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要求;研究电大系统服务“三农”的具体举措,如办学机制、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技术保障、支持服务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化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研究,学校对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结合”、“四坚持”的要求,即: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研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坚持科研来自实践、坚持科研结合实践、坚持科研用于实践、坚持科研超越实践。
采用本土化研究方法 形成开放式研究体系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合理定位,结合省情、县(市)情,进行本土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强调的本土化问题,是由于各地“三农”问题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远程教育的适应性问题研究。电大为“三农”服务只有与各地“农情”相符合,合理定位才能取得成功。
为做好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大课题,还必须重视省、市、县三级电大研究资源的整合,形成开放式的研究体系。组织动用全系统的研究力量,形成团队,做到集体攻关、集体“克难”。省电大科研部门将继续根据全省情况制订研究课题的总体规划,做好课题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和任务分配;市、县(市)电大要认真落实,不仅要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也要根据当地“农情”,积极组织研究力量开展“本地特色”的子课题研究。
为保证服务“三农”研究的正常进行,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是正在努力和不断强化的方面。
下篇 求解崭新课题:实践经验的理论视角
在专家的视野中,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依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的确是现实情况的写照。而作为一个既涉及宏观层面、又事关具体层面的课题,作为一个既是理论范畴、更是实践领域的课题,用破解难题来形容其任重道远,无疑是恰切的。我们注意到,专家学者们普遍强调了远程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作用,指出了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与深化教育改革、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我们也注意到,专家学者们着重探讨了要真正发挥远程教育优势还必须着力强化的方面,这包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整合,包括构建一个服务“三农”的完整、有机的远程教育体系,当然,也包括在每一个具体的方面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包括争取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保障,等等。专家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要重视总结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经验,而这正是我们筹划组织这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活动的初衷。
王一兵(原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高等与远程教育计划专家):
从宏观视角认识电大服务“三农”的定位与战略 当前,我们正在向知识社会过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战略选择。现行教育体系距离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学习型社会要求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必须是开放的,而现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封闭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必须是终身的,而现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为人生的一部分服务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教育体系的各个模块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必须是沟通的、互认的,而现行的教育体系各个部分之间是分离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教育体系必须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的,而现行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要实现现行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过渡,需要远程教育在其中发挥作用。因为远程教育作为现行教育体系中最具潜力、最具活力、最具革命性的一部分,最能适应未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它最具革命性的一部分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改革。比如,现在在国际上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传统大学的双元化、双模化趋向,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制度的僵化,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一悄然发生的革命进程,与其说是因为传统大学想利用远程教育使自己的学习变得灵活和开放,不如说是远程教育对传统大学的一种改造,是远程教育革命性功能的一种体现。
当然,远程教育的这种潜力并不等于现实。作为诞生于旧的教育体制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远程教育也不一定是开放的,需要在传统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逐渐发展。所以,远程教育要起到开放的作用,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坚持革新,敢为天下先。从这个角度来看,江苏电大20多年来坚持面向农村的实践探索确实是难能可贵和卓有成效的,对电大办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在为“三农”服务方面,除了电大系统以外,农业系统、很多成人教育机构也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对电大而言,当前既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对自身的定位问题、发展战略问题进行研究。
电大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强大的传统的社会偏见,在很多人心目中,到电大接受远程教育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当然,如果从传统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受教育者拿了多少学分,得了什么文凭、学历,电大的教学质量可能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如果换一种质量观,将衡量标准确定为看受教育者是否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劳动生产能力、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就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而这恰恰是教育本身所应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培养2000万精英和实现1亿8千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8亿农民的素质,两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更重要?从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而言,如果不是后者更重要的话,两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作为电大而言,其最重要、最根本的社会责任还在于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应建立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远程教育质量观。
近几年,国际上有很多与教育无关的联合国机构在谈到知识经济、数字鸿沟问题时,都会涉及到教育、远程教育,处于最底层的阶层尤其是农民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所谓数字鸿沟就是知识鸿沟,就是教育鸿沟,归根到底还是制度鸿沟。现在国际上提倡的“够得着”的教育,其实就是要为鸿沟最底层的人提供教育机会,这也就是江苏电大说的“送上门的教育”。对于这样一个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江苏电大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有成效的,应当从更广阔的范围来认识其意义。应该将包括江苏电大在内的电大系统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搜集起来,作为案例来宣传。因为据我了解,非洲、亚洲的很多国家、很多机构,还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是像电大这样进行全省范围内的、大面积的探索,并且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和程度的还不是太多。应当将电大在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宣传出去。
王煌(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这一课题,紧扣社会发展的难点、百姓关注的热点、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电大办学的特点,紧紧抓住了“三农”问题、社会公平这一社会发展的关键。
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而社会公平的核心在于教育公平,在于农村、城市的教育公平,在于让贫困地区农民得到公平的教育。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就是要通过增加农民的教育资本、文化资本,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只有先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才能使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人格尊严立起来,农民才能在社会上站起来。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就是要将高等教育重心下移至农民、教育资源普及至农村。电大根据自身教育机会无限、教育受益面广阔、教育效益高、见效快、教育资源共享程度高的特点,确定了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系统功能向“三农”延伸、教学支持重心向“三农”下移、教育资源向“三农”拓展,在为“三农”服务方面体现发展成效,为农村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有效服务。远程教育要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就需要强化规划、强化整合、强化宣传,通过这三个强化来开辟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新领域,突破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新难点,构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新体系,取得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新成效。规划要重在高起点、前瞻性、求创新。要站在国际平台上考虑中国远程教育的亮点,站在全国平台上考虑发挥江苏远程教育的优势,站在江苏平台上考虑发展江苏电大的事业。同时,规划要重在实现政策上、机制上和体制上的创新。整合要重在多元化、求效益。要构建好全省电大服务“三农”的中枢平台,构建好实现电大服务“三农”的区域平台,构建好乡镇电大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高效整合三级平台的师资优势、课程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1+1 > 2”的发展效益。宣传要重在多渠道、宽领域、全口径。要宣传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基础优势,宣传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已做出的突出贡献,宣传远程教育进一步服务“三农”的突出困难,要赢得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全体百姓的充分认同,为远程教育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朱卫国(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远程教育是农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农村教育体系,需要远程教育的参与,或者说,远程教育应当成为农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谈到农村教育时,往往关注的是“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但随着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作用的日益凸显,远程教育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将在服务“三农”中发挥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江苏为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电大系统凭借其灵活性强、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其中承担了很多的工作,许多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任务都是依靠电大系统延伸至农村。可以说,电大在江苏的农村教育中发挥了其他教育形式很难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前,江苏提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由于江苏省的城市化率是42%,有58%的人口是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农民素质的提高,都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要完成的任务,都是这一过程中的难点、关键点。因此,江苏“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需要远程教育为之提供服务。远程教育一定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要在发展方向上,坚持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发展的重点、特点和增长点;要在服务的方向上,坚持把满足农村、农民、农业的需要作为服务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
构建面向“三农”的远程教育体系当前,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电大教育都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还比较分散,各种教育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统筹、整合,一个面向“三农”的远程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大系统自身也还没有覆盖到全部乡镇。而要真正为“三农”服务,是必须进村入户到田头的。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组织体系、技术体系、教学体系。要建立一个以电大系统为主体,联合其他教育资源,能够覆盖到“三农”需要的远程教育体系。当然,完善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一定要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结合起来,与建立社区教育中心结合起来,与正在推进的“农科教”统筹等活动结合起来,而不能另搞一套、另起炉灶。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突出服务重点 提高服务效果 远程教育具有灵活性比较强、覆盖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等等优势,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比如,发挥灵活优势,利用农村已有的教学资源,满足农民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发挥电视、录像、网络等等多手段优势,满足农民直观易懂的学习需求。
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应突出三个服务重点:一是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推广的二传手。为“三农”服务,主要是对已有技术进行推广,帮助农民掌握这些技术,而不是进行新的科研成果的研发;二是突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做好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实现劳动力转移是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状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强调要先对劳动力进行培训然后再转移出去,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应该承担大量的工作;三是突出现代生活教育,做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吹鼓手。远程教育特别是电大系统应该围绕为“三农”服务,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突出非学历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举;远程学习与面授教育并举;教育培训与考核鉴定并举。
谢咏才(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特点 把握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远程教育要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农村教育对象和远程教育特点出发,研究农村、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准确把握这种需求,才可能为农村、农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据调查,不同收入人群对科技需求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社会救济型和极端贫困的农户,每年收入少于800元,他们平时根本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不看电视,对科技基本没有需求;年收入在800元~1000元的低收入农户,科技信息需求不明显,他们对电视节目中的科普类、新技术类节目虽然也看,但看懂的不多,基本上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寻找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中等收入的农户对科技信息的要求比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多,但是对于如何选择有效信息和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的能力还很差,由此导致了他们对信息的犹豫不决和不确定的态度;年收入在3000元~8000元的相对富裕户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意识很强,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强、渠道多,他们一般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或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劳动以后又接受了成人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对于农业政策、市场信息、产品信息特别敏感,能够比较快地利用这些信息产生效益。另外,农民对于不同种类的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需求。据统计,农民最需要的第一类信息是宏观类的信息,包括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第二类是实际操作类的信息,如有关种植和养殖的新技术、新品种的信息;第三类是市场信息,如农产品的价格、销售、供需等信息;第四类是科学知识,就是科学常识和文化教育。无论对于哪一类农民而言,对文化教育信息的需求都是排在后面的。影响农户科技信息需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的文化程度、所处的地理环境、所拥有的通讯设施、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的多少,都会直接影响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调查发现,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但电视上科技信息的播放时间和农民的生活习惯、收视习惯有冲突。除电视外,农民还主要从村里的能人那里获取信息,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是农民最可信的信息获取渠道。其他还有报纸、收音机、宣传册,等等渠道,当然,也有少数人开始使用网络。
开展以面向致富带头人为主的培训,为农民提供双向信息服务我国农民的数量虽然很大,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是有限的。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应该首先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要为农村培养七种人:农村信息人、农村经济人、农村管理人、农村创业人、农村科技推广人、农村公共卫生人、农村生产技术人。这些人往往有比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愿望,有比较高的能力,他们在得到相关信息以后对周围农民往往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要协助他们建立示范基地,通过这种培训或示范基地来带动一方。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双向的信息服务。我们不仅要把外界的信息传给农民,而且还要把农村的信息传向社会、传向世界。农民向外界传送信息的能力不强,如果能够协助他们把自己的资源公布出去,和外界进行沟通,可能很快就能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
龚放(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政府主导 项目推动 远程教育要真正实现面向乡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很大的难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远程教育本身需要很大的投入,在技术实现方面存在障碍;基层网络架构方面存在问题;农民自主性较差,住地分散;在农村很多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去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和养殖生产的很多是老人和妇女,等等。
要解决这一重中之重、难上加难的事情,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整体设计,具体就是政府指导、项目推动,在项目推动初期注入相应资金。农民在没有看到效益的时候,常常是不愿意介入的,而且有些农民还比较保守。因此,对于很多好的项目,在最初推广的时候需要政府的投入,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有效整合电大与普通高校的力量当前,在为“三农”服务的工作中,江苏省电大和60个县级电大的推进力量不可谓不大,但如果能将之与江苏的111所普通高校的力量结合起来,双方协同配合,相关工作的推进速度可能会更快。当然,这需要双方制订一个分步实施的计划,设计一些项目。江苏曾经搞过“百所高校沿江行”、“百名博士沿江行”。如果将高校的师生发动起来,与电大一起,共同投入到服务“三农”的伟大工程中,省政府投入经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科技推进,我想这会十分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于云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创新思维 认真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电大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2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电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1999年,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央电大特别强调要进一步落实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1999年8月,原教育部电教办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为‘三农’服务项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以后,中央电大又在北京召开了两次关于为“三农”服务的研讨会。2004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指导各地方电大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统筹当地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电大的办学优势,积极支持其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农村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几年,全国电大系统在这方面努力探索,特别是去年开始实施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注册的学生已经达到了1万多人。可以说,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四个面向”的办学方针,电大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四个面向”方针的指导下,电大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三农”提供有效服务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探寻如何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适应性、针对性、开放性、灵活性、有效性问题,这是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各种形式的非学历培训,都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比如,如何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开展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和教学内容如何适应农民的需要,为农民的脱贫致富、为农村的科技发展服务;如何适应农村和农民学习的条件和基础,改革教学模式,即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电大的优势,使得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更方便农民的学习;如何提供周到有效的服务,保证教学的效果,等等。
争取政策支持 加强自身建设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面向“三农”开展远程教育,需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如政府的支持、政策的支持。江苏电大在多年面向农村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长期以来始终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在面向农村办学方面,省委省政府在1983年就作出了一个电大向下延伸、面向农村办学的决定,这就使得江苏电大较早开始了面向农村办学的探索。1993年在全省县级电大工作会议上,时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的王湛同志就指出,县级电大建设要坚持面向“县”,充分发挥“电”,正确对待“大”的办学思想。
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但最主要还是要靠电大自己努力。中央电大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去年自筹资金,实施“西部地区百所县级电大援助计划”,投资1000万支持100所西部贫困县电大的建设,此外还有中部地区贫困县电大的建设,计划援助20所,每所10万元,因此共计是1200万元,再加上省级电大又配套投入了1200万元,总共是2400万元。另外,对所有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县级电大,中央电大又给了启动费用,每个教学点2万元,现在已经有100个点。
当然,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和各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优秀教育资源。例如目前正在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及教育部开展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电大实际上都已经参与了。
电大为“三农”服务,任重而道远。要充分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为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全面进步,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严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
深入研究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重要课题 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是当前中国教育迫切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教育的发展,“三农”问题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远程教育在其发展进程当中当然也不可能回避“三农”问题。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我们谈落实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当中,远程教育可能或者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比如在缩短城乡差距等方面,远程教育如何发挥作用;二是广播电视大学在自身发展中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两个层面的问题都和“三农”分不开,都要研究如何为“三农”服务的问题。
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既是一个很宏观、很大的题目,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题目,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对它的研究、探索,最终体现在许多可操作性的措施上。大致而言,这一领域主要有三个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第一,农村和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或者进一步说需要远程教育、需要电大为“三农”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研究农村、研究农民;第二,远程教育如何主动适应这种教育需求,为之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这里面涉及到许多问题的研究,包括认识问题、能力问题等等问题;第三,当前远程教育为“三农”提供有效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破解这些难题。
肩负责任 开阔视野 找准定位 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能会导致中国教育发生全局性的深刻变革。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当前我们所处的这种变革环境有关。应从更深层面来理解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作为一所开放大学,电大的一个特有文化特征就是公平,就是为失去教育机会但有能力接受教育的人提供教育机会,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不能不涉及到农村、涉及到农村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农村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各级电大都应在这场变革当中找准自身的定位,以更全面、更开阔的视野,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为“三农”服务,并将之作为学校本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作为学校追求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合作,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破解难题 持之以恒 中国教育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由此导致了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也将是一个不断暴露问题、不断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江苏电大在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恐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在电大系统开展的试点,其实就是为了破解难题,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体制问题、教学质量问题、培养模式问题、办学条件问题,以及很多专家提到的组织体系问题、投入机制问题,等等问题。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坚信中国社会在发展,中国教育在发展,远程教育和电大的事业在发展,这些困难都会逐步克服、解决。电大必须坚持向下延伸,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绝不能因为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而动摇服务“三农”的决心。(文中发言内容根据研讨会录音资料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