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远程教育要过三重门
上海干部在线培训进入主流
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
志愿者培训靠远程教育 语言加经验成优势
彰显专业本色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深化教学服务
学习中心要出两个成果
教育一卡通 开启网络个性学习新体验
成人教育再也不能边缘化
微软:积极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2007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特点
人大网院阿里黄山勤工俭学受赞赏
浊水待清
教学模式改革:让我痛并快乐着
影响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2007教育行业信息化呈高投入低增长态势

 

 

 

 

 

新 闻 >>
  行业动态 行业观察 会议信息 海外传真


见证共享时刻
2004年9月27日
[摘要] 8月,长江三角洲地区网络教育学院共同签署《太湖宣言》引人注目,它宣告一批有识之士决心推动远程教育事业走向共享。本刊记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见证了民间强烈的推进联合共同发展的愿望,更感受到走向共享过程中必然的艰难的利益磋商、思想碰撞和智慧创造
 

  8月,长江三角洲地区网络教育学院共同签署《太湖宣言》引人注目,它宣告一批有识之士决心推动远程教育事业走向共享。本刊记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见证了民间强烈的推进联合共同发展的愿望,更感受到走向共享过程中必然的艰难的利益磋商、思想碰撞和智慧创造。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上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成绩斐然。与此同时,长足发展背后也不乏隐忧。据调查了解,截止2003年底68所网络教育学院所用平台竟达 到98个,网院之间资源很难互通、共享。号称“没有围墙”的网院各自为战,十分封闭;低水平建设,重复投资;资源相似却隔阂重重,老死不相往来。

  传统观念的制约,缺乏共享规则、共享机制,令“共享”一直难以推进,资源共享宛若高高悬起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许多人都等待着一个安全的环境,他们希望所有的绿灯都亮了以后再出门,结果是持这种态度的人也许永远都走不出家门。但在太湖之滨,记者见到的却是一批决心首先吃螃蟹的人,他们期待自己去创造安全环境。

  高校网院共同签署的《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备忘录》(《太湖宣言》)中称:此共享以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地区试点高校的资源共享、政策配套、规则衔接和服务体系共建的新机制,将逐步形成标准统一、特色鲜明、具有强大品牌效应的远教资源共同体,最终实现在远教资源共享下的学分互认为目标。

  “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太湖作证,一诺千金,梦想或许会在践诺中臻于完善。

  前方的路也许布满荆棘,举步维艰。但作为先行者,他们的优势就在于别人还没有意识到危机时,他们已经意识到并采取行动,而当危机真正到来时他们就可以应对自如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经历会给后来人留下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们预见,共享——将是一场精彩的多边搏弈,将是一些有远见的远程教育工作者投入智慧的创造过程,也将成为促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解放思想、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签字一刻

  镜头一:

  地跨江苏、上海、浙江三地的母亲湖——太湖,台风过后,湖面波光粼粼,水波不兴,静静地见证了中国远程教育界第一份区域性“资源共享宣言”的诞生……

  8月13日下午五点整,太湖明珠国际大酒店二层会议室内,长三角地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负责人一字形排开,手牵手向上高举,无声地传递团结就是力量的声音,闪光灯凸显出他们脸上绽开的笑容。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上,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68所网络教育学院开发的教育资源有:电子图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这当中,许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至少是本校网络学院教学的应用。

  与此同时,长足发展背后也不乏隐忧。据调查了解,截止2003年底68所网络教育学院所用平台竟达到98个,网院之间资源很难互通、共享。号称“没有围墙”的网院各自为战,十分封闭;低水平建设,重复投资;资源相似却隔阂重重,老死不相往来。

  传统观念的制约,缺乏共享规则、共享机制,令“共享”一直难以推进,资源共享宛若高高悬起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8月1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群有识之士相聚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立誓挑战梦想。没有想象中的豪言壮语,没有对这份自发行为的浓妆艳抹。那种务实的态度令人感动。

  就在几分钟前,他们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备忘录》(即《太湖宣言》)。这八所网络教育学院分别是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此外其他网络教育学院将随后补签此备忘。

  《太湖宣言》中指出,此共享以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地区试点高校的资源共享、政策配套、规则衔接和服务体系共建的新机制,将逐步形成标准统一、特色鲜明、具有强大品牌效应的远教资源共同体,最终实现在远教资源共享下的学分互认为目标。另外,此共享备忘中提到“绝不具有排他性,没有强制性束缚,不排斥已经存在的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关系”;“确立起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多赢’、‘共赢’思维”;“谋求形成和发展‘共进共荣’的战略协同和联盟”充分体现了开放自主原则、互惠共享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并提出在此基础上建立共享机制、协调机制和互认机制。

  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为使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真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动力强劲的“发动机”,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城市间的资源整合,在一体化的平台上实现共荣。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是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所必须的谋划,更是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党中央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战略决策的实际行动和重要举措。

  而人才开发一体化则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一环。2003年长三角地区19个城市的政府人事部门行政首长共聚上海,签署《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此宣言对于推进长三角地区人才开发的共享,人才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长三角地区人才开发新技术,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远教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依据及强劲的动力。特别是“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制度”的提出,更使远教资源共享成为迫切需要。正如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所言:“没有远教资源的共享,职业资格证书互认很难办到。”长三角地区的网络教育学院都具有一流的办学品牌和声誉,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各具特色。他们的牵手可谓是强强联合,即可避免各高校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创新,发挥各校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可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培养出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紧缺和急需的专业人才,为整个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远程教育界的一批有识之士一年前就开始为共享一事而奔波,“到底要不要共享及如何共享”?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黄正明说,“这样的交流我们仅在南京就开了三次会”,同时两省一市的教育厅(局)领导也多次商讨,力促远教资源早日实现共享,而最近的一次商讨是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及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一个月前于大连达成初步协议,因此才有了开篇中的镜头。

集体意志

  镜头二:

  “登录学院网站,必须输入密码,即便是自己的学生,可能也不能看到其它专业的资源,更不用说其它院校的资源”,严继昌在“区域远教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新模式研讨会”上指出。此时会场一片尴尬一时沉默,大家都深知,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说的是实情,是以开放自居的现代远程教育不应该出现的病症。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 沈永宝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 吴雪娣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王殿祥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发展部主任 闫寒冰

  尽管长三角地区几所网院都可以称为国内的一流大学,但有时在一流大学与一流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无疑,普通高校共享优质资源有利于普遍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而言,共享优质资源更为实现规范办学铺垫了必要的基础。此外,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往往投资较大,如果一所学校独立建设、独家使用,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重复与浪费是不能容忍的。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越来越意识到资源共享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实惠。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特聘教授丁兴富所说:“只要真正共享发生了,提供方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使用方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投入,得到很好的服务,双方都是互利的”。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沈永宝说:“我们网络教育多数还停留在函授升级的状态,如果双向互动这一部分资源不能建立起来,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远程教育。”细究其原因,我们缺少的是优质的课件及与此课件配套的服务,而做到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仅靠一家网院很难做到。他指出资源共享对网络教育的整体发展将会是一巨大推动。

  其实,在讨论《太湖宣言》之前,长三角地区院校在资源共享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尝试。2002年9月起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了三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活动,截止2003年底已推出54门优质课程实现完全共享,有6758名学生选修了这些课程。此外上海八所网院关于课件共建共享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成绩。然而这还仅仅是小范围内的共享,他们期待着更大范围共享的发生。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非物理性的围墙依然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严继昌所说,远程教育不应仅仅是对时间、空间的开放,更重要是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这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包括在这方面已取得些成绩的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吴雪娣都坦言,“大家在共享一事上容易达成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

  首先是关于优质资源的评价。资源共享的特点就是优质资源的配置,目前是每家网院都关起门来各做一套,都认为自己的资源是最好的。如何来评估哪一家的什么资源是优质的,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估机构。

  其次是利益问题。最近上海市委组织部召集上海八所院校,希望他们可以为市委组织部培训工作提供课件支撑服务。实际落实中,各网院发现因组织部培训对象同学院培训对象不同,要对课件重新改编,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各网院在运作中动力不是很强。“关键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市场利益、学校利益、合作利益不解决,共享很难推进”。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谢雨白很坦诚地表示。

  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于2003年教师节前夕正式启动,可称作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典范。作为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一项,此项目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支持与推动之下,以高水平大学,包括专业组织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协作组织。

  然而,在项目落实中仍然困难重重。只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这一项就存在好多问题。首先关于学分互认,各个学院的学分很难统一,有的课程在一些院校认为值4分,而到别的学院可能就只值2分了。同时各学院关于学分的学费标准也很难统一。学分互认需要平台相应改动,落实中发现改动平台甚至比搭建平台还要难。关于考试,有的学生选择了其它学院的课程,但该学院在本地却没有建立考试点。另外每个学院的学习平台都不一致,学生需要不停输入用户名、密码,熟悉不同平台,带来的不便可想而知。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副理事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主要负责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的具体操作方案的设计,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闫寒冰面带苦笑地说:“有时连做梦都在想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太湖论道

  镜头三:

  登船眺望远方,太湖烟波浩荡。青山连着绿水,绿水映着青山。昨日台风乍起,太湖波涛滚滚;今日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涟漪层层。

  会议室内,圆桌四周,各路“高人”为如何实现资源共享论争激烈。时而旁征博引,互不相让;时而相互切磋,各抒高见。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 陈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 谢雨白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 邱佳川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 黄正明

  通过研讨,有关“共享”的哪些概念与共识真正达成并可能得以落实了呢?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共享范畴

  关于共享范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马陆亭指出,我们共享的概念应该更宽泛一些。首先要与本学校内对其它学生的培养共享起来,让其它在校生也很容易利用网络教育学院的资源,第二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一定要为提升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服务。第三要与本地区的发展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振兴服务。第四一定要与终身教育体系相结合。

  共享机制

  (一)建立学术增益机制:组织若干名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确定各学院的专长是什么,弱项是什么,在哪些领域是可以互通的。对于优秀课程的评估,应建立投标或评标制度,确定优质资源具体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由专家认定哪些学校的课程是优质的,符合网络课程设置要求的,拿出来大家共享。

  (二)建立利益互惠机制:对于在资源开发上有投入的学校和教师,知识产权要给予承认,并给予一定经济回报。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把学生的学费分为两部分,对于提供课程资源的那部分费用,应该归提供这个课程的开发的院校分享。而对于服务部分的费用,则应由负责招生及教学全过程和管理考核的学校或个人来分享。

  共享形式

  (一)拿来主义,可以通过使用权买断的方式,从其它院校“拿来”课件或课程,直接构建到本校的平台上,由本学院考核自己学生。

  (二)学分互认,学生可以选用一定比例的其他学校的课程。丁兴富说,“参照日本文部省的规定,互认学分方法是124学分中94学分为本校学分,30学分为外校学分。另一规定可以校内全日制课程占94学分,30学分为远程教育课程。最近日本已把30学分提高到60学分。”丁兴富认为,长三角地区各学校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因此日本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另外,互学互认涉及到平台如何共享?服务如何实现的问题。这些都要进一步讨论。

  (三)共建共享,针对目前各网院没有的专业,但却是社会急需的专业,各网院结合自身优势共同建设一些新的专业学科,或者集中优势对已有学科中尚不满意的学科更新。比如上海当地钢铁企业比较多,但上海12所网院中并没有开设这一专业,一些网院就可以针对这一专业展开合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共建共享需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及通过一定的专家论证程序。

  共建平台

  各位专家及学院负责人多数对建立共享平台一事持拥护态度。“只有这个资源做出来,有偿共享才能实现”,严继昌说。闫寒冰认为通过这一平台最初可以进行信息互通、交换,让每个网院彼此了解以增进合作进程。她还建议可以由各网院轮流进行信息的更新与系统的维护工作。“大家联合起来,遵循共同的标准,成立个教育大超市,让学生需要什么就可以找到什么”,年轻的她在众多老专家及资深从业人面前虽然略显拘谨,但依然掩饰不住要做出一番事儿的热情。

  然而对于要建怎样一个平台?与会者各持已见。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王殿祥认为每个网院都有自身特色,因此学习管理平台共享比较难,“有些学院的平台即使是公认比较好的,放到我们这里也不一定好用,原因是它不懂我们的心”,他很风趣地说到。他认为,应该由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来具体搭建这一平台。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严继昌则认为这个平台应主要作为学习的平台而不应该成为管理的平台,因为各学院管理方式都不大一样,很难统一。要体现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你不能把你的管理模式强加给别人”。

  对于这个问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认为,共享中管理一定要协调,他认为管理系统中一些技术层面、数据层面还是可以想办法协调的。另外,一些参会代表认为用这一平台进行非学历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是一个好的方向,毕竟学历教育历史悠久,每个学院都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系统,并且学历教育需要学分较长,涉及的管理内容更加复杂。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厉以贤强调“网络学院只停留在学历教育这部分恐怕时间不会长,非学历教育要做,而且要做大”。

  与公司合作

  “与公司合作”是多数参会者都提到的话题,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陈洁谈到,结合目前发展状况,可以用经济推动的方法具体落实共享一事,“如果能够依托一个有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有远见的IT的企业推动这件事情可能会是一条捷径”。

  王殿祥及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邱佳川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阐述与公司合作的意义。严继昌也提出,凡是与公司合作比较紧密的,资源建设做的都比较好。他建议可以用招标的方式引入最好的平台。目前从国外的资源共享经验看,国外资源共享项目在技术支持方面,多数依赖技术性公司。由于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机制相对灵活,因此在资源共建共享中,鼓励和吸引公司参与,不仅对于解决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很有帮助,而且可以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寻找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时,应充分考虑公司的背景、技术力量、资金、管理和信誉度等等参数。

  从小处入手

  目前在短期内长三角地区所有网院全面实现共享可能并不现实,大家认为可以采用“短期快速推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如可以以全国统一考试课程入手,也可以从现有资源入手,如买断课件使用权、共享数字图书馆、共建考试题库等。先从两三所院校做起,可以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小试牛刀”后再把范围慢慢扩大,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我们不仅仅是发表个宣言,而是要确实能逐步推进,组织、推动、协调当中的一些问题。花三五年时间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一点成绩来,让网络教育的水平有一个真正的提升”,沈永宝的讲话表达了参会网院的共同想法。

民间力量

  镜头四:

  “在中国好多事情是需要有红章的,我不知你们手里的是红章还是蓝章,即使你有红章,椭圆形的(协会章)也不行,必须是圆形的”。祝智庭带有海派口音的幽默发言,引起与会者会心的笑意,同时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

  祝智庭认为,目前的联合共享还没有行政的力量。现在这个联合是有识之士倡导的,但很有意义。有识之士引导共享开放,从文化方面有很积极的意义。虽然目前做这个事情是学者的事情,最后还是要寻求行政力量的支持,比如说各个部委领导适当的支持,要建立某种工作机构才行。祝智庭强调的是民间力量的文化意义,也就是理念上的倡导意义。

  而厉以贤更相信“由下而上”。他说,现在世界发展有这样的趋势,即许多事情需要政府来推动,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民间的力量、中介机构的力量会越来越壮大,它也要成为一只主力军,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与其说政府领导,还不如我们强调政府支持。也就是说民间机构或者中介机构来推动把事情一步步做起来,做出实际效果了就可以寻求政策的支持。

  有关专家指出,共享机制的建立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力量:政府、学校、专家、协会和企业。政府应承担起政策制定、标准制定、资金支持和宏观指导四方面的工作,并帮助学校协调其他三方的行动;专家组要提供咨询,进行认证和评价;学校是共建共享的主体,应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资源建设和实施共享这些最重要、最具体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协会作为民间机构,可以处在中立的位置上制定规则,制定同行之间的约束条例,监督共享共建过程当中的一些违规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其运作机制也可能为共建共享注入活力。

  一批有识之士相聚太湖,共议远程教育发展,他们都怀着力促远程教育的良性、规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想法走到了一起。他们的远见卓识之处就在于,别人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时候,他们已经采取行动了。“第一个吃螃蟹者是需要勇气的。而吃螃蟹可能要付出一些代价这也是必然”。他们在整个远程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低估的。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尽管这些有识之士众志成城、心怀梦想,并且也做好了要一路披荆斩棘的准备,但毕竟民间的力量还是显得过于单薄,正如参会者多数人呼吁的那样“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仍旧步履维艰”。我们期待着这种自下而上的行为,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鼓励下,能够发挥最大效力。■

以行动超越理念

  在长三角地区网络教育学院共同讨论和签署《太湖宣言》的会议上,有不少见解给人启发,也有一些思考成果值得抒写。现选登其中精华部分。

娄国栋 (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一体化互相推动


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娄国栋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链,全国都在关注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协作方面已经明显地加强了力度。前不久,江苏省教育厅组织江苏省高校的领导考察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建设的情况。有资料显示,人事局已经提出人才交流的方案。教育方面,我们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江苏、浙江、上海高校也已有一个很密切的协作关系。在网络教育这一领域,也可以结合得更加紧密。我们很多著名的院校工作做得很有特色,可以把这些著名学校很好的经验、很好的资源,更好地运用、推广起来,促进我们整个区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我们区域的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可以对全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起到推动和带动作用。■

孙洪涛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长三角地区具备远教资源共享条件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 孙洪涛

  近几年江苏省的现代远程教育有了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现在大约有40余所高校在江苏省办理了学习点,注册人数大概4万余人,参加中央电大项目研讨改革的也有四万多人,共有学生近十万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秋季,江苏省将实现两个过百,即秋季招生以后,我省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100万,拥有111所高校,实现了我们提出的双百战略,全省的毛入学率达到27%,在全国也属于比较靠前的位置。

  长三角地区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提出,对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的试点高校,可以说都有一流的办学品牌和办学声誉,也具备各自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资源,各校开设的专业差不多覆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这给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发挥各校的优势,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实现创新。■

马陆亭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
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概念的理解应更宽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 马陆亭

  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这个概念的理解应更宽泛一点,不仅是已有的网络学院间的资源的共享,而且应与所依托的大学的教育资源共享。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增强网络学院之间及大学对网络教育的依赖性,甚至增加社会对网络教育的依赖性。

  第一,与大学培养人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在校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到本校的网络资源,如果与别的学院的网 络资源有共享,学生就很容易利用所有的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增加了他对你的依赖性,这是与人才培养结合。第二,与大学的发展结合起来。网络资源之间的共享要为提升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服务,如果不注重这一点,将来网络学院的生命力会受到限制。第三,还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主动为地方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要注重拓宽自己的服务面,培育稳定的服务对象。第四,与现在所提倡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现在网院可能主要靠文凭教育,这是网院现在主要的生存能力,但是如果不及早开辟与终身教育体系相结合的非学历培训,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高等教育人口高峰过后,可能会有学校日子不好过。所以一定要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结合。■

严继昌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处长、教授)
真正贯彻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理念


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处长、教授 严继昌

  资源共享不光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也是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开放的理念不仅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发展,也是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的开放。如果长三角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能够真正在教育资源共享当中有所突破,将会有力地推动全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会给全国远程教育同仁很大的鼓舞。

  现代远程教育开放的理念,目前在我们中国现阶段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过去普通高校是有物理围墙的学校,现在网络教育学院虽然已经没有物理围墙存在,但是仍然有“围墙”。比如学院的网站,把自己的资源放上,学生要登录进去需要密码,别的学校还不能登录;即便是自己的学生,说不定也不能去看本校其他专业的资源。如果资源共享不能做到,课程共享就是一句空话了。现在是学习对象的开放没有做到,教育资源更没有开放。

  实际上管理平台要共享是比较困难的,清华有清华的管理模式、北大有北大的管理模式,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但是教学平台,好多方面的功能都是共同的,所以容易共享。我们现在讨论的更偏重于软资源的共享,包括教学平台、网络课程的共享。我认为网络教育的共享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偿共享,比如买断课件。人民大学网络学院做的课件不错,因此到人大网院去买课件的就比较多。或者自己来不及做,但这个课程又要开,就去买。当然买断花的钱比较多一点。第二种是买使用权,办学过程中有急需,但现在自己做不出来,可最终还要自己做,就暂时买使用权,这也是一种有偿共享。

  另一种共享就是开放课程,更值得我们探讨。开放课程没有买卖的问题,不涉及到你的资源被人家买的问题。各个学校能不能形成共识,都拿出一部分比例的课程,或者开放自己的课程,来做课程互学、学分互认。如果各校教育平台不是封闭的,学生要拿哪个网络教育学院的文凭,保证70%的课程是学本校的,30%可以学其他学校更好的课程,学完了以后,参加别人的考试,但我承认你的学分,这叫课程互学,学分互认。这个比例各个学校都可以定,20%也行,10%也行,总而言之有一定比例的课程互学,学了以后要学分互认。

  做这么一件事情,也是遵循市场主导原则,开放原则、互惠互利原则、优势互补原则。你选了我的课程就交钱吧,这门课程的学费就交给其他学校了,但是我承认这个学分。这里面有一个好处就是优势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鼓励大家做优质资源。如果资源不优秀就没人选了。

  我非常赞成在初期的时候,搞一点有限有偿共享,优质资源共享、特色资源共享,甚至是学历教育资源的共享。现在我们绝大部分的网院远程教育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离非学历资源共享还有一段距离。大部分学校里面的资源,还是学历教育为主。从1999年下半年试点到现在已经5年半时间了,毕业生有了一两茬了,教学资源的完整性也有了。

  但大部分网络教育学院的学历教育优质资源占的比例还是不算太大。虽然大部分的试点高校网院,都认为自己的资源做得相当不错,但是我个人认为,真正称得上优质的资源还不算太多。将来大家要把这个资源逐渐优化。而有偿共享肯定要建立在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不优质我不会有偿共享。有特色的资源,肯定是能共享起来的。

  当然要做这件事情是很难的,因为中国一百多年的高等教育,就是一个封闭办学的历史。一个学校和一个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做得非常有限。现代远程教育才做了五年半的时间,但是远程教育更有这个条件支撑资源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应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和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问题迟早会拿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我们国家有一个陋习,每个大学都有围墙,由多少年的传统造成的封闭式的大学。所以大家一说到共享,就感到难做的不得了。但是总要有点突破,哪怕从一点做起来再说,要迈出第一步才有意义。■

祝智庭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导)
行政与经济两个驱动力都需要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导 祝智庭

  今天长三角诸多网络教育学院领导聚会太湖之滨,共商资源共享和合作发展事宜,看来是想谋划一些大事。在我看来,要想成就此类大事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行政的驱动力量,第二个是经济的驱动力量。从兴办网络远程教育来说,经济方面的动机是十分明显的,没有哪个学校愿意赔本。据我所知,各校对办网院都有一定的经济企图,比如期望三年内要有回报,而且大部分都实现了,所以大多数网院目前日子过得不错。但是为什么现在大家想起来搞联合?说穿了还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因为网络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市场竞争,进入微利时代,于是就得靠扩展规模来提升效益。我相信在座的头儿们目前日子过得好好的,但生源竞争会日趋激励,网院就会显现生存危机。当一家网院想扩展规模到全国办学习点的时候,就会发现成本很高,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和联合办学。

  联合是发展之道,我们可以从基础教育资源市场悟出这个道理。前几年国内诞生了许多做教育资源的公司,都号称拥有数十个G的资源,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销售,开头生意不错,比如在珠三角,有的学校买了六七套不同公司的资源库。但各家标准不一,互不相通,教师要查一些资源,每个门都要进去走一遍。当用户发现这样做使用不便和成本很高时,就会对这种批销模式逐渐失去兴趣。公司只得降价销售,还得派人背着资源库到处跑,于是进入微利时代,其中许多甚至难以生存。今后怎么办呢?一种可能的办法是仿照超市模式,联合众多公司在网上展销标准化资源,让用户可以选择资源单元,点击购买。或许目前这样做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比如电子支付手段不配套,此类教育经费无可靠来源等。但我相信这是发展大方向。还有一种更开放的做法是采取加盟制,吸引众多学校及教师个人参加,使他们成为资源消费者又是资源生产者。当然正象在超市时代还有大量精品专卖店一样,还应该有专门特色资源,比如学科专用平台和各种学习工具,可惜国内很少见到。

  要真正做到联合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涉及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问题。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一股舆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是有一位日本的企业管理家说“NO”。他研究过海外华人企业,虽然许多企业开头非常成功,他们的创办者辛辛苦苦积累了财富,创造了很大的产业,到后来几个儿子一分家,企业又从小开始起步,有的甚至破落。而且华人资本家一般不愿意从外面找能人帮他做经营,也不愿意与他人联合经营。我当时听到时,觉得心里一怔,原来这种现象背后有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作怪。所以我说今天有这么多有识之士在这儿酝酿一个联合宣言,哪怕近期无法完全做到,作为一种倡议,建立一个愿景,引导一种开放理念,从思维和文化革新方面来说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我觉得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共享和联合。一种方法是资源交换,比如江南大学原来是轻工业大学,现在大学里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如果觉得哪个学校在人文方面很强,主动提出与其交换一些网络课件。好像比较原始的以物换物交易,这是最简单的做法。第二种是课程开放与学分互认,就是可以跨平台选学课程,学了以后拿了证明互相承认。课程与课件是不同概念,课件属于信息制品,课程包括学习服务过程。第三种方式是专业共建。长三角是国际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必然需要培养很多新的专业人才,因此可以考虑创办一些适需专业,而有些专业需要交叉学科师资,一个学校的力量有限,如果能够联合创办,实现优势互补,你出几门课程,他出几门课程,就可以比较容易做到,当然还得制定一些利益共享原则。

  如果要把联合的事情做大,光凭一些学者议论还不行,最后还是要寻求行政力量的支持比如说各地教委的支持,并且需要建立某种工作机构来操作。总之,我认为此事急也不行,慢也不可,应该从远处思考,但必须从小做起,逐步发展。■

丁兴富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特聘教授)
各自为战违背网络时代的本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特聘教授 丁兴富

  资源共享包括区域性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以及行业性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两类。行业性是指教师教育、农业教育、医学教育、工程教育等。行业性的联合在我国已经有了两个网络联盟,一个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简称教师网联),一个是全国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简称农科教联盟)。区域性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我曾经提出过可以考虑组建中国西部虚拟大学。我们的传统思路老是一对一,即一所东部大学对口支持一所西部大学,其实这个做法违背网络时代的本意。网络的意思就是把教育资源以结网的方式联络起来,网络化才能共享。如果网络里各有各的平台和资源,依然是在经营网络中自我封闭的子网。

  实现资源共享的机制有两条,一条是学术质量和优势增益的机制,一条是市场利益互惠的机制。国外较成功地实行资源共享和合作办学的往往都有这两条机制保障。学术增益机制指组织若干个专家委员会,研究共同开设哪些专业课程设置、各自有哪些特色优势资源可以互通有无、哪些应该共建共享等。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合开设某些专业和课程后,就不需要每所院校各自都去开设,做到了优势互补。比如教育部规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要统一考试的公共课程,是否可以率先走向共同开设。这样做时,要有专家来进行论证,或者设立投标和评标的制度,由专家委员会认定哪一个学校最有优势和最有特色,认定以后大家来共享。

  第二条是利益互惠机制。在资源开发上进行投资的学校和教师个人,有一个知识产权的承认问题,应该得到一定的回报。在国外把远程教育服务分为两个部分:资源提供和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支助服务。按照这两部分把一个学生的学费剖开,属于课程资源的那部分费用归提供这个课程的院校及教师来分享;属于学习支助服务部分的费用,归负责招生及教学全过程、管理考核的学校及相关人员来分享。在成本上要有个核算。如果没有利益互惠机制和成本核算,不去仔细研究实施规则,老停在口号和宣言上,共享不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事情。

  日本在这方面早有行动。在1997年2月,日本大学委员会提出,在大学本科毕业要求的124个总学分中,最多可以接受通过“远程教学”取得的30个学分。对硕士课程,通过远程学习取得的学分数提案没有设置上限。1998年6月,大学委员会发表了一份中期报告“21世纪的大学和未来革新战略——个人特性的竞争”,提出自1998年起,接受远程教育取得的学分上限从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与此同时,日本大学本科生在各大学之间的学分互换上限也从原来的30分增加到60分。这一增加学分认定的政策已经得到日本政府文部省认可。我国可能现在还没达到这个阶段,我们目前学校的办学水平差别太大。但是我们长三角地区12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可能比较接近,容易实现。

  实现共享的资源范围应该宽一点,包括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课程资源软件课件、学习支助服务体系等。今天我们讨论的核心还是教育教学软件、课件、课程这一部分的共享。现有资源的共享可以是两大类,一类是拿来主义(无偿或有偿、也可以互换),就是从另外一个学校拿到这个学校,把他校的课程、课件构建到我校的平台上。第二个就是学分互认,不拿来,但是同意一定比例的学分选用其他学校的课程。这个课程还在你的平台上开设,学习支助服务及考核等也由提供资源的那个学校办。我在全国教育教师网络联盟上提出,如果这个网络联盟名副其实,最起码要确定10%-30%的课程学分可以互选互认,如果1%也没有,那就是形同虚设。互选互认涉及到平台怎么共享,要有一个统一的学习管理的平台。具体操作可以从双边、多边合作开始,不一定非要一开始就全部统一。有相同的专业课程设置,目标较接近的学校可以先做,慢慢再扩大,从双边多边然后再到联盟成员一起介入参与这个共享。

  还有一大类叫做共建共享,前一类是共享已有的资源,这一类是共建共享目前还没有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共同来建设一些新的专业学科或非学历教育项目,或者对于现在已有学科里尚不满意的课程集中优势进行更新。共建共享可能要通过一定的专家论证程序。但是这个共享无论对提供方还是使用方都是非常有利的。从教育学分析,提供方可以把所有的学科优势或者教授的优势或者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把优势越做越强。使用方可以避开自己弱势的东西,不必勉强自己去做没有优势特色的课程资源。从经济学上分析,提供方的投资可以得到更大的回报。使用方也一样,不必自己去搞课程投资和建设,可以借用别人的。最后,总规模上去了,总成本就降下来了。只要真正的共享发生了,对双方是互利互惠的,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在长三角区域做共享,首先要真正找到一些很好的课程资源做共享的切入点。我建议先对长三角地区12所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做调查,对现有的课程设置和现有的课程资源做调查,哪些是优质的,哪些是弱势的,有哪些互利互惠的需求。然后在需求和利益的驱动下,明确各所学校应该开设哪几门,舍掉哪几门;为他校提供哪几门,从他校引进哪几门等,达到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

厉以贤 (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由下而上 赢得支持


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厉以贤

  我认为提出资源整合共享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理念,也代表了我们发展的方向,同时也符合现在这样一个时机的要求。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当然在运作过程中肯定有很大难度。最大的一个难题,或者说最大的习惯势力主要在于:我们想问题总是习惯于从个体本位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每一个网络学院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然后再考虑是不是可以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对集体、对学校来说有什么好处。这种想法也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十六大已经提出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每一个网络学院恐怕也得要从这个视角考虑自己怎么能够可持续发展?怎么能够协调发展?这是把握住方向的问题。也可以说,认识和理念是不是能够跟实际结合起来,决定着你的未来。我们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缺这么一个东西,而缺理念的东西想要跨越式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我们研究理论的非常强烈地感觉到这个问题。比如国家教育部至今还没有一个社会教育司,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部是只侧重学校教育、正规教育的教育部,而并不是全面、全方位教育的教育部。我国正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以迈向学习型社会,所谓终身教育体系应该理解为是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类教育的整合,仅有学校教育系统、正规教育系统是不可能建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还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没有这个理念许多事情是做不上去的,等到觉悟了也可能是几年以后了,那时只能慢慢跟在别人后面走了。

  但是我们不能跟着落后的理念慢慢走。我自己是抱着这么一个宗旨的,叫做“由下而上、赢得支持”,就是采取由下面先做起来这么一种办法,社区教育就是例子。“由上而下”就是需要我们做大量前期的基础工作,当然在下面推动工作,跟教育部从上面推动工作的力度是很不一样的,行政力量的力度比民间的力量要大得多,但是在行政没动之前,推动总比不去推动要好。关键是要能够先行一步,在一定的范围内先行一步。许多事情并不都是先由政府意识到了,比如由教育部认识到了才去做的。所以很需要实现决策民主化,真心实意地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加以改进。现在世界发展有这样的趋势,即许多事情除了政府推动外,在一定的范围内民间的力量、中介机构的力量在越来越壮大,它也将成为一支主力军,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上,与其说希望或去说服政府领导,还不如我们先动起来,请求政府支持。也就是说民间或者中介机构来推动把事情一步步做起来,做出实际效果了就可以寻求政策的支持。

  合作共享肯定涉及到各个学校的切身利益问题,但是我们的视角应放在目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是看到目前的生存还是看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现在的网络学院,我个人认为,已经存在着一定的危机,或者说叫做隐性的危机,这个危机会越来越显露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国家的许多体制是混乱的、很不顺的。网络学院所做的领域、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不是只有网络学院一家在做,还有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院,许多家都在做这个事情。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整合、协作,没有这样一种互动,单靠一家在这个领域去做深、做大,肯定会受到许多制约。关键是需要整合和优势互补。我们的视角不要光看到现在,而要看到在几年以后,也许这些东西就成为一个普遍的、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只不过现在有谁能够开始迈第一步?最先吃螃蟹是要有勇气的,而吃螃蟹也可能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是必然的。

  同时我觉得网络学院光停留在学历这一块恐怕时间不会太长,非学历这一块肯定要做上去,并且还要做大。非学历这块做大也有一个发展趋势,一开始必须跟一些颁发证书的部门整合,没有证书人家不来上。现在已经有许多地方的劳动部门愿意跟教育部门合作,共享利益,双赢。慢慢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许多不发证书的学习,也会是非常吃香的。从我们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会有这方面的广泛的教育需求的。而这种教育需求跟人的兴趣爱好、跟每个人的特点很有关系,他个人的学习和教育需求不见得都是需要拿证书的。这一点从发达国家,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发展来看,许多机构都在从事着这么一类培训事业,而且有许多人愿意去上,并且都是收费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生活提高以后,这种需求必然会增多。将来网络学院恐怕需要来做这类培训,因为网络学院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长三角地区共享行动
——摘自《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备忘 》(《太湖宣言》)

  今天,我们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负责人共聚无锡,举办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新模式研讨会,就长三角地区远教资源共享、学分互认进行深入研讨,基于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共同的目标预期,积极响应《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我们就推进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如下宣言。

  ■目标和原则

  我们经过充分讨论和审慎考虑,确定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的目标,在苏浙沪试点高校已有的远教资源基础上,重点发挥各试点高校的学科优势,开发高质量、多品种的优质专业远教资源,以提高长三角地区试点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1、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试点高校的远教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地区试点高校的资源共享、政策配套、规则衔接和服务体系共建的新机制,逐步形成标准统一、特色鲜明、具有强大品牌效应的远教资源共同体,最终实现在远教资源共享下的学分互认目标。

  2、在推进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的进程中,我们将遵循如下原则:开放自主原则、互惠共享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共享机制、协调机制和互认机制。

  开放自主原则,就是在充分尊重和承认各试点高校教学资源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实行开放性区域主义,面向区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决不具有排他性;发展自由的、开放的、相互依存互补又各自独立的教学资源体系;该体系适应各试点高校的实际状况,没有强制性束缚,不排斥已经存在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

  互惠共享原则,就是破除以各自试点高校为中心的“独赢”思维,确立起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多赢、共赢”思维,实现试点高校远教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原则,就是不否认长三角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间竞争的存在,我们更加谋求形成和发展“共进共荣”的战略协同和联盟,在竞争协同中不断开放融合,促进远教资源成果的扩散和优势互补效应的显现,全面放大优质远教资源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行动

  今后三年,是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的重要阶段。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实行分步推进、动态实施。我们将共同致力于如下工作: 1、成立长三角高校远教资源共享工作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务实精神对议事活动进行制度化安排。正式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实行轮值制度,由协作成员主动承担主持;非正式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由会议发起成员担任主持。主持方负责计划、推动和承办会议并确定议题以及形成行动议程和会议纪要。

  2、启动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的整体规划编制。我们共同认识到加强沟通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性,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编制第一轮三年远教资源共享规划。

  3、拟定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共享的行动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确定合作的各项具体领域和要达成的具体目标、步骤及时间表。

  4、在长三角高校远教资源共享的前期,首先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标准、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们认为,远教资源共享已成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也坦承,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愿意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为促进长三角地区高校远教资源共享,为推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二○○四年八月十三日于无锡

相关评论
以下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目前没有评论。欢迎发表个人观点!
帖  第 / 页  
 
 发表评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作 者:
 
邮 箱: (不公开显示)
 
内 容:(内容要少于500个字符) 目前字符: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团队风采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