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开放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开放教育是教育全过程的开放,它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唯一选择。“学习化社会”,对教育社会化及开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办学必须同时在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与国际之间三个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开放,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开放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平台。
【关键词】 开放教育;交流与合作;优化集成;信息技术
世界正
在迅速地迈向新经济和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万国互网、辩证综合、跨域一体、百科整合的时代,是一个大社会、大科学、大经济、大教育、高技术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教育的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教育高度渗透、高度融合、高度开放,要求和促使学校的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全球的战略眼光,具有开放和适应的功能。一方面,教育的内容、教育的产品要向世界开放;另一方面,要适应世界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只有适应教育的这种开放性、国际化的趋势,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多样性的学习要求,才能培养出具有更开放的意识和具有国际竞争力、高水平、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开放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
开放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教育家Paul Lengrand所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开放教育是一个范围广泛的哲学概念,是人类追求教育完美的一种理想。开放教育通常是指教育全过程的开放,如教育政策的开放,教育教学观念的开放,教学时间、地点和进度的开放,教学方法、手段的开放,课程结构的开放,教学内容和测评方法的开放,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开放,以及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开放等。开放可以给教育扩展无限的空间,可以利用、集成无限的资源,可以提供无限的发展机遇。实践证明:“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不仅使在文革中遭受重创的高等教育迅速摆脱了困境,而且使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在面对转型所带来的种种考验面前,已初步建构起从容应对时代巨变的良性机制,并不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大学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大学教育在日益大规模介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迅速地融入国际教育格局。这一切都在启示我们,“开放”应当成为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
如果说,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开放”的话,那么,今天的现实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高等教育要想获得巩固与发展就必须更加开放。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面临着以往未曾遭遇到的多重压力和多种因素合力形成的复杂局面。高等教育已经或正在失去像过去那样的体制保护,日益被推入自我选择当中。“优胜劣汰”局面的出现,已经使我们再也无法仅仅以守摊子的方式面对自身。在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备前提。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新世纪里,不仅要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常规层面全面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开放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大胆、更富新意的拓展。新形势与新局面,要求大学的功能、作用及自身的发展方式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角色无疑正在淡化,而它所具有的引领经济、整合文化、创造思想等复合功能,正在日益得到强化。在此情形下,任何一种只是想在封闭状态中从事大学管理的想法,都只能是一厢情愿。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与未来必然是同区域的大学竞争、同类的大学竞争。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更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激烈竞争的局面,实际上已经把未来的高等教育置于同一个发展平台上。“开放”,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唯一的选择。
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
知识是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知识的公共性也促使教育的发展必然向实现社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目标迈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种形势:一是突破,二是融合。突破是新一代的成果代替前一代的成果;融合是组合已有的成果,综合发展成新技术。只有开放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突破融合的创新,才能使新知识新技术为全人类所共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将起到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要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传递、转移的良好环境和机制,要源于社会、高于社会、指导社会。知识并不完全单纯是科学技术,当然,科学技术是其主要部分。此外,知识还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管理科学知识,二是人文科学知识。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经济必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都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这就必然促进教育的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决定了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的发展必然向实现社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目标迈进。21世纪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这不仅意味着经济要素配置的全球化,而且还意味着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才流动及其配置的全球化,也就是说,人才流动及其配置的全球化与经济要素配置的全球化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必然要受到经济全球化规律的影响,必然要在国际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各国才能在全球化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上获得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教育的全球化。
为了跟上教育全球化的步伐,我国的教育的确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以便与技术、知识、信息和网络革命相适应;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一场思想革命,以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潮流相适应。我国的教育必须通过观念、体制、构架、机制、模式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才能迎接新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从标准化、按计划培养的教育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制度向开放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转变。
开放办学能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现在是,而且将来也越来越是每个人的需要,那么我们不仅必须发展,增加中小学和大学,而且我们还必须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尽可能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大大延伸,要求“全面改革教育系统,使之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把各种教育层次和形式都结合和连接起来。”可以说,人类已进入“学习化社会”,这就对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放,不只意味着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主体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当开放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并且成为所有教育主体的信念时,才能变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开放,只有不断地持续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已有的教育资源和尽快地更新、扩大教育资源,才能构建起从容应对各种变化的弹性教育机制,立于不败之地。一所高校再大,其内部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与外界的合作,则可开发调动起无限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开放办学必须同时在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以及学校与国际之间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开放:一是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二是学校要积极直接参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包括与企业、政府和其它高校的联系等,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全面向社会辐射,同时寻求和力争各方的支持与帮助;三是走出国门,引进和输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在开放的三个层面的比较与参照中,正确估价学校自身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状况与再生可能,确切把握学校改革的着力点与力度,准确定位学校现在的实力位置与未来的学术增长点,精确制定学校的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实施战略与策略,确实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的持续稳步的提升,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与文化氛围。
由此可见,开放,作为现在和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在于:只有开放式办学,才能使新设置的院系、专业、课程、教材等,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的综合性程度不断得以提高;只有开放式办学,主动参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只有开放式办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才能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我们应当以“开放”的理念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开放式交流,意味着对一般意义上交往格局的突破,意味着对所有教育客体的认真的考察与研究,意味着对自己与他者不同优势与差异的把握与了解。我们认为,在我们自觉地把别人作为借鉴对象的时候,应该包括经验与教训两个方面的内容。交流应当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行为交流——即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行为碰撞与精神交融,还包括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等。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面向世界,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获得勃勃生机。高等教育向世界开放,将促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最新动态,时时明确我们自身的差距,有助于我们对自身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策略的有效调整。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将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与短视浮躁,以最优化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追赶与超越。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彼此之间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的相互往来形成常规并加以制度化,而且更应该乐于接受新的理念、新的知识与方法,勇于拿来,为我所用。高等教育对世界的全面开放,也必将有利于对高等教育整体形象的塑造。在全面的国际交往格局中,高等教育必将担负起向外传播民族文明、向内完善时代文化建构的重大历史使命。频繁的交往与深入的开放,高等教育知识传播的桥梁作用势必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引领时代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将得到更多的体现。历史经验、现实需求与未来趋势,既是我们理解大学教育“为什么要开放”的基本原因,也是我们进一步探寻大学教育“如何开放”的总体视野。从现阶段世界大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与存在状况的比较来看,大学教育在追求特色性、创新性和卓越性方面,在世界各国都是一致的。对于置身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文化因素共生并存语境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在追赶世界先进的后发状态中,不仅显示着“开放”的必须性,也蕴含着开放途径、方式、层次与时间秩序的“中国特色”。
现代信息技术为构建社会化的开放教育体系提供了无限的平台
美国思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和教育使地球村的公民在开放的经济与社会、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开放的教育与学习中互动。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起来的开放教育体系,以其跨地域、跨时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随时学习知识的要求,并以其信息的丰富性、趣味性与快捷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求学者,同时以其自身巨大的潜力丰富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时代特征,把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等融于一身,使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和多媒体)可以模拟出实际并不存在但又和现实相近的网上校园、网上教室、网上图书馆、网上阅览室、网上实验室、网上实习基地等虚拟现实社会环境。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教学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不仅可以逼真、仿真,还可以超真,将一些现实中没有的或极难仿真的情景模拟再现。这种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及教师组成的人机系统。由于信息是联系主客观的唯一的桥梁,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网上信息环境只在入网计算机中存在,人们看到的建筑物、设备、设施等都只是一种影像,是虚拟的现实,但它又是现实的,因为可以操作,在网上看到的都是现实的。学习者可以借助三维动画等技术在虚拟世界中模拟完成在现实中难以操作或具有危险性的试验,一些抽象思维可以通过网络形象化。如模拟解剖一只青蛙的教学可能比实际解剖更形象、更精确、更经济,而且还保护了生物。虚拟环境具有智能化、多媒体化、快捷化、超链化等特征,能使学习者感同身受客观真实世界无法观察的自然现象与事物变化过程,这是常规的传统教育方法无法实现的。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也是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世纪,信息化和知识构成21世纪的两大特征。因此,21世纪我国教育必须在三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背景下来思考,这就是经济的转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数字鸿沟的填补,其中经济转型是最核心的问题。今天的经济以信息和知识为生产力发展要素,它对劳动力本身的要求变了,这种转型对劳动者来说,更多的是就业结构的转型。所以,教育必须着眼于这种变化,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获得现实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和智力。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从教育的整个体系和结构上着眼,思考教育未来的走向。关于人力资源的背景,这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有13亿人,如果把这13亿人变成人力资源去开发的话,就是一笔财富,如果不开发,那就是包袱,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我国要把人多的包袱变成人力资源,教育多元化、多层次和社会化的任务就要比小国家重得多。第三个背景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实质是信息上的差距和知识上的差距,现代社会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有竞争力,反之亦然,由此造成的社会反差越来越大,并且有边缘化的可能,根本无法参加全球化竞争。要从根本上缩短上述差距,必须依靠教育。只有把教育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和认识,才有可能建立社会化的开放教育体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子系统之中。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进入社会的边缘,继而成为社会的中心。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任何重大变革,教育总是首当其冲。而今,中国的教育,又一次地站在了深层次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上。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政策性开放”之后,终于以坚实的步履,步入了“制度性开放”的良性发展轨道。我国的教育将直面WTO带来的种种严峻挑战,它包括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所作出的承诺和自身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两大层面。
未来如何学习?我们未来学习什么?我们如何获得公正和社会平等?我们如何取得持续成效?这是当前和今后教育应研究与回答的问题。2001年召开的第二十届ICDE世界开放远程教育大会主要就如下六个方面的问题探讨了教育面临的挑战:战略与政策、内容与技巧、方法与技术、支援与服务、管理与逻辑、研究与评估。2002年10月20~22日,ICDE世界开放远程教育校长论坛会在南非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变化中的领导地位:全球开放远程教育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的未来》,与会者对21世纪开放远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了研讨。根据IDC的预测,到2005年E-Learning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80亿美元,由此可见,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令人鼓舞的。英国开放大学原校长丹尼尔爵士提出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有效运用的四条基本原理,即避免偏见、洞察谬论、寻求平衡、独立与互动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已明显地缺乏“相对比较优势”,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劣势。全方位开放的世界,全球化的挑战,日益国际化的教育大市场的剧烈竞争,都迫切地呼唤我们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相对理性的决策与选择。我们坚信,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交互式的开放教育大平台的建立,将为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化和提高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作者简介:游清泉,教授,湖北开放学院院长(43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