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号称银行卡、电信卡之外的‘第三大卡’——“校园卡”(即校园一卡通),正被商家奉为一支潜力无限的“绩优股”,经历着新一轮的追捧。CBIR最新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校园卡”发卡量已超过1亿张。而按全国1200所上规模的高校,以每校500万元建设成本来计算,这一市场将具有超过60亿元的商机。
在近两三年的时间里,各商家一直试图饕餮教育市场大餐,“校园卡”这个新式电子钱包一直成为各大投资商关注的热点。教育市场这个高速增长而又远未饱和的行业为何吸引了众多的进入者?“校园卡”缘何风靡各大高校?“校园卡”发烧背后有没有泡沫?都已引起社会的关注。
“校园卡”缘何高烧
宣传、炒作、争夺高校项目投资权……种种迹象显示,在经历了大的前期酝酿和整合之后,中国的“校园卡”市场开始进入群雄争霸时代。
据媒体报道,北京高校校园卡工程进入调试阶段。继部分高校“校园卡”前期试水之后,北京市各高校从下学期开始,大学生们随身携带的各种卡将逐渐消失,凭借一张卡就可完成借书、就餐、出入宿舍、洗澡等活动。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校园卡工程已进入最后的调试阶段,从下学期开始各高校将陆续启用“校园卡”。
“校园卡”风靡,商机无限,高校教育投资又成为新的投资高地。这是一场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暗战。显然,正由于“校园卡”背后隐藏着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及商机背后的高利润,才有可能引来各投资者的高投入。在此种情况下,“校园卡”才有理由成为中国新一轮的投资高地。我们不难看到在“校园卡”绩优股后有两巨头。
技术开发商:紧盯教育蛋糕
有人说,这是压在校园卡身上的一场豪赌。在1990年之前,全国高校几乎没有使用校园卡的。作为先驱,新中新公司创始人宁爱华讲,当他们1990年推出食堂售饭微机管理系统时,就意识到,校园卡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60亿元的市场,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教育市场历来是商用PC争夺的战场,庞大的市场、可观的利润、高成长的空间,怎能不使厂商趋之若鹜?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PC厂家都把教育市场视为一块丰盛的蛋糕。
据CCID的有关调查显示:未来几年,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市场将进一步增长,2004年是一个高峰期。据赛迪顾问预计: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元,2005年将超过400亿元。在这个市场中,联想、方正、浪潮、IBM、Dell、同方、HP等国内外品牌厂商牢牢地占据着商用PC市场的领导地位。
教育行业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市场。很显然,众多厂商是这场豪赌的最大受益者。正是看中了这个机遇,众厂商才纷纷插身其中。
各大银行:争为高校买单
此外,在这场教育豪赌中同样受益的还有各大银行。2000年底,在“校园卡”面前先行跳水的中信银行推出“中信校园卡”率先为高校买单。我们甚至看见中信银行不惜余力地在浙江大学“校园卡”首发式上,搬出金庸老先生为这张能为师生提供理财服务和在各类通惠商户享受优惠打折的银行卡挥毫题词:“储财储才,以备大用”。金大侠俨然成了“中信校园卡”的代言人。而后一年,金庸先生再次来到杭州分行,开立了自己的个人外汇储蓄帐户,对众多学生FANS笑称“中信校园卡”是他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张银行卡。而后,随着“校园卡”日益风靡校园,国内各大银行也纷纷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笔者了解到,新中新集团“校园卡”大项目部总经理付艳林曾对哈尔滨某大学的金融业务做过测算:该校共有15000名学生,仅最简单的存取款业务,每年至少有4万笔大额存款、50万笔小额取款。银行如果用传统方式处理这54万笔存取款业务,经营成本接近100万元;与“校园卡”接入之后,银行的经营成本节约了60%,校园储蓄所的人员也减少了一半。另外,每个学生一年的平均支出费用为6000元,15000名学生一年的银行沉淀资金就有9000万元。经过几年的“校园卡”生活,大学生对发卡银行的认同感会越来越强,这种认同感将伴随他们走向社会,并促使他们继续成为该银行的信用卡使用者。
校园卡的风靡,正是由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校园卡市场的兴起,不能忽视的是来自银行的抢滩。正因为有银行的积极参与,才使这个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当然银行也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否则亏本买卖他们怎么会做?
抛开培育潜在用户这些远久潜力,更多的银行就是看中了现在实实在在的市场。扎根高校,长期套住高校这个不小的市场正是许多银行的真实目的。众所周知,高校是信誉最好的用户之一,而且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科研经费、各种贷款也在不断增加,如果银行拿下高校的“校园卡”项目,就等于拉近了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更有机会获得各种金融服务的机会。也许,这才是最吸引银行的地方。
况且,校园卡不光量大,还基本没有“睡眠卡”。校园卡是不断滚动的,它堆积的财富不可小视。银行当然不会做亏本买卖,大批量地发行校园卡将给银行积淀一笔不小的存款。某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如果某行推出的校园卡发行2万张,平均每张存款100元,那就可以汇集200万的存款。此外,与校方合作,提供代收学费等金融服务,也为银行吸蓄带来了坐享其成的便利。
高烧背后有泡沫
“校园卡”火热炒作背后的另一事实是,“战火”背后隐藏着些许发烧泡沫。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高校都还没有触及这类建设,而在那些早已建立起校园卡网络的高校,实现“校园卡”的网络并没有完全互联互通。“校园卡”工程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依然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目前,一般学校的“校园卡”系统还处于学校一期工程上,持卡使用范围极其有限。“校园卡”网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品拼凑上,系统存在不联通、通讯不实时、不安全等问题。而真正的“校园卡”,便利性应该远超以前的“金龙卡”之类的校园卡。
据华中科技大学2003届毕业生厉文蓓介绍,自其进校就开始使用由学校发放,一天内消费超过10元就得输入个人密码的“金龙卡”。但“金龙卡”的使用仅限于超市购物和食堂就餐等学校后勤管理范围的消费,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项目就不在“一卡”所能通达的范围内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届毕业生周颖则表示,自他1999年踏入校门时,校方就一直在雄心勃勃地搞“校园全网”建设工程,而现在仅有两间宿舍开通了宽带网,且发放到他们手中的“银卡”,也仅能用于食堂吃饭及购买部分小卖部的食品。周颖及其同学手中互不相通的多张卡一直分别使用至毕业。
记者还发现,在校学生近2万人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上图书馆借书依然拿着一本借书证,打水和吃饭依然用的是“水卡”、“饭卡”等不同的一张张卡。“一卡走遍校园”完全名不副实。
“校园卡”悬念
有专家分析指出,真正的“校园卡”推行势在必行,在这场投资暗战中,谁能够率先与高校亲密接触,获得高校的青睐,谁就将在竞争中获得先行一步的优势。
尽管目前“校园卡”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校园卡取代学生证只是时间问题。“无论对实施方还是银行而言,校园卡工程项目是只赚不赔的长线投资,与学校合作的SI、ISV,可以从对系统后期的维护服务以及未来学校的扩展工程中获利;对于银行而言,这些学生踏入社会,多数都将进入收入不低的中等阶级,有着前卫的消费观念和足够的消费能力,将给银行积存大笔稳定的存款。”上海淮上淮科技公司总经理施海仁表示,无论对校方、学生还是系统集成商和银行,校园卡的推行绝对是一件好事。这种观点在专家中也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尽管如此,“校园卡”的发展仍然有悬念。
资金缺乏起飞难
毫无疑问,在众多实力雄厚的商家和银行争相加入校园卡竞争的情况下,如果无人愿意为校园卡这项庞大的建设工程注入资金,校园卡很可能成为一个过早衰败的行业先烈和实验品。
目前的事实是,蛋糕虽大,但“校园卡”在高校的推行和应用目前正处于两难境地——部分高校资金馈乏,校园卡难以推行。
“我们在校生6000人,教职工共1000人,应该算是一个小网络,而建设校园卡项目只能依靠国家拨款。一旦发现项目预算超过300万元,我们就只有放弃实施校园卡系统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网络中心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对由银行出面帮助建设校园卡工程不存希望。“银行肯定会对给学校投资与回报作统计,而就这种统计来看,投资北建工校园卡系统回报率肯定不会高。”的确,尽管国内各大银行为吸纳个人存款,也会对高校进行校园卡网络建设投资,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会受到银行投资的“青睐”。类似北建工这类校内资金储备不足又难于吸引银行投资的学校,在全国1200所高校中所占比率是比较高的。
此外,一些高校即使在推行校园卡后也再次遭遇资金瓶颈。除北建工这类因缺乏资金而未能推行“校园卡”的高校外,导致许多高校拥有校园卡但却不能真正使用的主要症结还是资金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率先实施“校园卡”的高等院校之一,但该校网络中心负责人却表示,除了“金龙卡”,真正的“校园卡”他们还未实现。其他几所国内较为知名的学校同样如此。作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遭遇的最大瓶颈还是资金问题。
在接受采访时,80%的校办领导无奈地表示,因为“校园卡”能很好地管理学生拖欠学费,透明地管理学校部门的各类收费项目等问题;解决诸如学籍注册、门禁考勤、学生选课、公费医疗等管理问题,将为学校减少不少的管理成本。他们本来热衷于推行实施“校园卡”二期工程;但是,由于没有完成这项工程的资金,一直没法正式动工。
显然,没有投资银行的介入,“校园卡”推行显然危机重重。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时下,尽管“校园卡”背后商机无限,但为稳掘第一桶金,国内各大银行更多地把目光投入那些有校办企业、资金相对雄厚的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早在2001年,就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合作建设校园卡工程,浙江大学“校园卡”项目则由中信实业银行投资建设。一些文科类为主的学校则很难受到银行的重视。
一些银行在项目投资上则是小心翼翼。据了解,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长沙市支行最近与湖北农业大学着手进行“校园卡”项目,投入资金预算达5000万元。项目倡导期经历了一年的时间,现在才终于基本落定。参与此项目的长沙支行的网络技术工程师李先生说:“实际完成这个项目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前期主要工作在于对学校的网络实际需求调查和投资回报的分析上。银行必须得考虑是否能有足够大的投资回报率。”目前,无论是由校方自己还是由银行出资建网,‘校园卡’各期工程的推行多数还只囿于投入资金的计算之中。
观念滞后的无奈
校园卡推行受阻的另一重要原因则是人的观念。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给在校管理工作及服务企业不踏实的感觉,校内一些消费场所往往不太信任由校方发放的这种“校园卡”。
在北京理工大学园内开办的一个超市内,笔者发现现金结算员难以接受学生拿着那张少见的“校园卡”来买走自己超市里的任何东西,没有拿到现金令人感觉不踏实,社会还没有完全接受一切消费持卡的理念。持同样心理的自然大有人在,这也是“校园卡”在校园推行不畅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许,对“校园卡”的推行而言,推行的重点不只是行为方式和融资问题,而是心态和意识。对此,一些权威人士在受访时均不同程度地表示了相同的看法:“‘校园卡’的施行只是一个起步,对高校投资热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步。但接下来一个悬而待解的难题是,只有整个社会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平,学校和银行的信息系统及服务管理均到了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畅通无阻’。”如此听来,“校园卡”的推行更像是一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暗战,庞大的市场、可观的利润、高成长的空间,让投资者趋之若鹜并将其视为一块丰盛的蛋糕。但要想在短期内让“校园卡”成为一种新品牌,各银行和厂商都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和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