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婴儿走路不慎摔倒,我们是应该去扶他,还是去踩死他?——一位网络学院院长针对当前社会对网络学院的一些不公正评价和指责,如此质问。
形象危机
2003年3月31日,《广州日报》捅出湖南大学远教集体作弊案,从此,对网络教育的质疑声浪在这一年度早早达到了沸点。以此为标志,整个2003年,中国网络教育的整体形象,都在经历着寒苦难捱的漫漫严冬。《南方周末》载文《网络教育学生的困惑:我们是在上大学吗》,《京华时报》披露8所远程教育中心被停招,《东南快报》、《沈阳晚报》、《厦门日报》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媒体纷纷刊出相关报道。2003年,媒体在大江南北的一篇篇负面报导,使公众眼中网络教育的形象,变得非常模糊。
网络教育诞生之初,舆论曾寄予它极高的期望: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高等教育及远程教育计划专家王一兵曾撰文谈到: “开放式远程教育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飞的不可短缺的一翼,为众多弱势或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众多因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质而被排斥于高等教育大门之外的成人,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弥补终身遗憾。从这一意义上讲,开放式远程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并在某种意义上弥补精英高等教育在这一方面造成的缺失的战略措施。”然而对于实现这一“战略措施”的时间、艰难,满怀一腔热诚的理想者们并未充分估计。近两年间,情况又有所变化。政府和舆论开始倾向于对网络教育的地位予以重新安排。2002年,作为业内人士,弘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丁向东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必须摆正网络教育的定位,网络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区别于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非学历、面向成人的大众化教育,不应该把它办成另一个大学课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也认为,“网络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网络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辅助教学手段。”
到了2003年,一连串被媒体曝光的事件,使得网络教育的公众形象突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滑坡,导致人们心目中的网络教育,变得似乎惨不忍睹。
回首短短时间的一系列变化,人们心中积聚越来越浓的疑雾: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网络教育?它真的能够承载一种教育理想,还是又一个被贪婪的商人们炒作起来的概念?
2004年元月初的北京,温暖得有些不同寻常。中国远程教育界一些专家与业内人士聚集在湖北大厦一间会议室里,召开2004网络教育新春恳谈会,对过去一年乃至更早以来,网络教育所遭受的种种指责、猜疑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讨论。意味深长的是,这场讨论的基调成了对网络教育质量的激辩——人们似乎希望通过这种辩解与诉求,拨开公众心中的疑雾,向经历了肃杀寒冬的网络教育,送上一元复始的祝福。
“傲慢与偏见”
参加恳谈会的有识之士认为,社会的疑惑与白眼背后,总有一个参照系。加诸网络教育身上的一切,一开始就是以人们心目中的传统校园教育为比照的。大量报道对低质量的网络学院进行揭批,内中隐含的判断是,由于整体质量难以保证,网络教育将无力与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作正面较量,而只能成为其有益的补充。
对此,一家网络教育服务公司的CEO曾经说过,其实,“我们比社会更关心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特别是目前大量公司不断介入这一领域的现实,使我们要保持行业里的领先地位,就必须严把质量关。”北大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侯建军在恳谈会上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网络教育的成绩是主要的;公众对网络教育异乎寻常关注,网络教育质量问题仿佛变得异常突出,是公众注意力焦点转移使然。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低,教育资源贫乏而且分布不均匀,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此情况下,能够跨进高校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荣耀,人们无暇更多地顾及教育质量问题。而当开放的网络教育粉墨登场之后,受教机会对于更多人来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教学质量就必然成为关注焦点。
中华学习网副总裁郎燕侠说得更为干脆:其实网络学院整体的教学质量并不比传统高校低,大多数网院的教与学都是严格按照教案进行的,并且对学习的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有完善的监控和反馈手段,力度比传统面授高等教育大得多,只不过有个别网院走入了歧途。如果在公众眼里,传统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成其为问题的话,网络学院实际也一样。
“这是观念与意识的问题。”对外经贸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福德说,“人们更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反而对网络教育这个新生事物作了太多苛求。”
除质量外,网络教育所标榜的互动性也受到了怀疑。对网络教育来说,这两个问题实际是联为一体的。许多人认为,网络学院师生比例太小,不可能实现一对一的交流,面对面更是无从谈起,故而所谓实时互动也不过是一番空谈。郎燕侠在这种观点面前哭笑不得,她指出,在网络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过是众多教学互动方式中的一种,更多功能被做在课件中,只要学生使用课件,这些功能便可实现,完全不受时空限制,并且更加个性化。这一点绝对远远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人们坚持认为只有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才是互动的话,那网络教育这件事就没有做下去的意义了。”郎燕侠不无委屈地说,“其实每一家网院的领导和老师都非常辛苦,授课、答疑、做课件,没有寒暑假。但学生和社会看不见这些。那些自以为是大张旗鼓批判的人,很多并不了解网络教学到底是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做课件,加了多少功能在里边来实现这种互动,更不了解其中的业务流程。”
不过郎燕侠也承认,与传统校园教育相比,缺少校园氛围和老师人格魅力的熏陶,是网络教育的先天缺陷,“但这可以通过定时面授和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来解决。”恳谈会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业内有识之士强烈希望公众改变认识上的“傲慢与偏见”。因为除去少部分确实在市场中混水摸鱼只为赚钱的网校外,社会舆论中所谓“网络教育质量不佳”的问题,实际是在以下因素综合作用下出现的——人们对传统教育质量的不关注和对网络教育质量的过分关注;绝大多数人对网络教育的内涵缺乏了解;人们在观念上更加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
换句话说,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事实上尚未严重到人们印象中的程度,搞鬼的是“傲慢与偏见”,比如对传统面授教育的盲目信赖、对网络教育的无知等等。
“看来普及网络教育本身的知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郎燕侠感叹。
媒体魔镜
传播学研究者早已发现,媒体往往扮演了某种“舆论领袖”的角色——公众所议论的话题中,很多是由媒体所肇始的,而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关注强度的偏差,往往决定了媒体覆盖区域的公众关注度的差异。我们在此把它称为“媒体魔镜”——它有自己的兴趣点,并能将自己的兴趣点向公众放大,最大限度地占据我们的视野。会上,所有的与会者都在强调这面镜子的存在。
例证是本文开始提到的《南方周末》那篇报道。报道在描述了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浙江教学点内,全日制本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之后,引用浙江省教育厅某人士的话说:全日制网络教育学生是本不该出现的群体,是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怪胎;这个群体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政策上对网络教育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利益驱动。这类针对特定现象的负面报道,颇受大众媒体青睐,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媒体影响有如水波,打击一点便会波及其它区域;大量负面报道累积起来,极易掩蔽公众对网络教育整体形象的公正认识。
事实上,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万名学生在接受网络教育,并且已有一批优秀毕业生被用人单位看好。这一事实已经说明了网络教育质量并非有如人们印象中那样低劣。“其实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讲,我们对质量问题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大家都希望将自己的业务做成品牌。但是国内的网络教育毕竟起步不久,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更多的是管理上存在困难,而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我们的压力很大,也都在努力。我们只希望与媒体之间的沟通能够多一些,希望媒体能更全面地理解我们。”世纪盈华副总裁鲁长胜作这番表白,颇有些无奈。
媒体所报道的事实的确存在,大众媒体也有进行社会观察和舆论监督的义务与权利,因此“媒体魔镜”必然会存在。那么在网络教育这块处女地上辛勤探索的人们,他们在这面“神圣的”镜子面前,会心存怎样的祈望?
时代婴儿
对网络教育的议论,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一般情况下,三种态度似乎占了绝大多数:或疑为洪水猛兽,或视作过耳清风,或盲目制造泡沫——它们都是不严肃的。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另一空间,我们也骄傲地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特色就在于前所未有的开放。网络教育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先天地与这个时代血脉相通,并依赖这时代的特色而存在。对于这样一件事物,也应该以宽容与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扶持;疑惧、冷漠和捧杀,都有害其正常发育、健康成长。然而,综观我们所能见到和听到的议论,不难发现,从1998年国家开始批准试点网络学院起,几年间网络教育所面临的,却正是在这三极之间变化无常的舆论环境。
谈起网络教育目前所面临的舆论环境时,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处长助理严俭和用了一个词:炒作。“既然是搞试点,事情就不会按照事先的想象发展,总会出现这样那样超出预料的事。网络教育并不像外界的印象那样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他说,“关键在于,这是个新生事物,对它不仅要肯定,而且应该给予充分鼓励,不能出现一点问题就去炒作。”
侯建军副院长则翻开了硬币的另一面:“注重质量也是我们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动力。我觉得社会舆论、学习者的苛求,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压力,有利于促使我们在短期内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采取措施将质量迅速提高上去。”
渴望鼓励与谦虚地面对苛求,这是网络教育界对目前自身的社会形象所持的两种基本心态,而希望这一事业得到健康发展的愿望是一致的。也许可以借用李福德副院长的话来表达网络教育界对媒体和公众舆论的祈望:
“网络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是企业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需要社会各方各面来关心、扶持它,才能发展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