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互联网正以它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变着传统。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E化的世界——E-mail、E-government、E-marking、E-business、E-management、E-library ……,还有我们关注的E-Learning。
一、E-Learning的涵义
所谓E-Learning,简单地说就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美国教育部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对“E-Learning”有比较权威的论述:
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
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E-Learning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e-Learning中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E-Learning将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E-Learning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按上面的描述,E-Learning本来是指网络化学习(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又把基于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学习也包括在E-Learning的范畴,所以笔者认为把“E-Learning”翻译为“数字化学习”是比较适当的。
二、“创新”和“创新人才”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没有创造就谈不到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通常也简称之为创造思维)。这是因为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显然,创新意识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前者(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后者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即写成文学作品、谱成乐曲、形成绘画或是制造出各种专利产品)。可见,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离开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事倍而功半的傻干,甚至是徒劳而无功的蛮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既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有专家提出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应该着眼于以上的六个要素。
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创新人才的成长
在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统治着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
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材,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病。
追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原因,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的学习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和老师都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四、培养创新人才是E-Learning的终极目标
E-Learning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可以培养出大批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它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1)E-Learning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因而基于建构主义的E-Learning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2)在E-Learning中优秀的课件开发平台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目前已有一些较好的课件开发平台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是实现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训练的理想工具。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同时,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这方面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3)“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是E-Learning的实现手段,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有利于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学术民主,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小组(或同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正、反两方面及其他方面)较深入的认识,这对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无疑大有好处(除此以外,协作学习还能和谐人际关系,并有效地培养学生为同一目标而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发现式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培养辩证思维也非常有好处。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周志风,李华伦.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3]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M].2001,4.
[4] 郑世良.E-learning的整体特征分析[J].教育技术通讯,2001,9.
[5] 熊梅.试论21世纪基础学校环境改善的新观点——从教的学习向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