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周末》刊载的一篇文章《部分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文中引用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 : 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人才招聘会上应届毕业生挤爆场的情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昔日的“天之骄子”,现在也纷纷成为“愁嫁的女儿”。这个现象很不正常,其中既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有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不符合市场需要的问题。
认证需制定游戏规则
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太高,缺乏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没有工作经验等几乎成为毕业生们“嫁不出去”的最主要的原因。为增加择业的砝码,一些学生纷纷迷恋上了考证,其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目前社会上推出的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已多达百余种。其中既有中央的认证,也有地方认证,还有行业协会组织、专业学术团体、知名企业的认证,可谓琳琅满目。到底哪一个是权威的?获得认证后,人的职业能力确实有所提升吗?现在看还很难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主要认证类型有国家注册认证、国家职业认证、人事部职称评聘、行业认证、著名企业认证、岗位技能认证等。其中 :
国家注册认证 : 主要针对一些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及社会诚信的行业认证,以国家的名义开展的行业认证。如: 注册建筑师、注册会计师等;
国家职业认证 : 劳动部开展的、针对未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市场人群设立的上岗培训认证。如: 厨师、电子商务师等;
人事部职称评聘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评估与聘任相统一的,国有企业内部普遍开展的认证体系,主要为认证人在岗位流动时,提供待遇衡量依据。如国营企业的工程师系列;
行业认证 : 由全国性行业学会主办的、得到行业内各种经济类型企业普遍认可的,行使国家对行业管理的部分职能的、以学术水平和工程经验为重要判据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如: 电子信息、机械工程师等;
著名企业认证 : 由一些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地位的大型企业,根据自身产品推广的需要开展的一些专业课程的认证。如: 微软产品课程软件工程师、北大青鸟课程软件工程师等;
岗位技能认证 : 由社会培训机构针对社会一些热门行业和领域开展的专项技术能力认证。如电子商务工程师、计算机等级考试等。
专家认为,中国职业资格证书要改变当前“九龙治水”的局面,必须尽快制定一个游戏规则。
首先,一种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不能由某个部门、协会、机构随意认定,必须通过人大立法。其次,政府部门只对行业资格执行准入,具体标准、考试方法不应由政府部门制定。第三,利用行业协会对行业业务的熟悉,制定出较为可行的资格标准及考试方法。四,劳动部门要加快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严格执行鉴定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
工程师制度改革推动学会认证服务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业门类部委撤消,政府部门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和认证方面的功能逐步弱化。为加快我国工程技术领域职称改革的步伐,促进我国工程人员的国际交流, 2005年4月1日,人事部等18家单位联合成立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担任协调小组组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冯长根等任副组长。协调小组的主要职则是组织研究我国工程师制度的框架设计,提出工程师制度的改革方案,承办工程师制度改革的有关事宜,指导组织和开展对外交流等工作。此举标志着中国的工程师资格认证将逐步从政府部门行政职称评聘转移到学术机构的学术认证,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工程师认证制度建立起来后,过去那种外方在中国投资盖高楼大厦,由中方来承包工程,图纸最终必须由外方工程师来签字认可的情况,很快将成为历史。
据介绍,为达到这一目标,一些相关机构正积极进行试点,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为例,从 2003年开始,先后有11个学会已经开展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各试点学会的认证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当中,已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咨询)机构: 认证(或标准)委员会、教材编写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如自动化学会设立了监审机构。为了规范认证工作,已经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其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认证体系通过了ISO9001认证。在标准的制订上,多数学会都参照或采用了相应的国际标准。为了填补大学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缺陷,各试点学会在认证中都不同程度地注意考察申请人的技能水平,如自动化学会就在认证程序中增加了“技能测试”的内容。
远程非学历培训迎来发展契机
记者得知,一些行业协会以此为契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电子学会作为全国第二大学会,在电子信息领域有比较强的影响力,作为科协领导下的试点单位,在电子信息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刘汝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学会认证应该是认证的主流之一,我们希望把认证工作做成学会的一个品牌。”刘汝林指出,大学生毕业后前五年流动性较强, 90%的人进入到各种民营企业,进入国营的很少,大概不到10%。而他们在不同企业的学术标准没有人对其进行认证,中国电子学会希望提供一个行业的基础标准。同时这个认证也是进入外资企业、承揽国际工程、与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平等交流、进行专业国际互认资格的一个桥梁。这是中国电子学会认证的目标。目前中国电子学会的认证主要为大学生就业、职业资格认可,非IT专业的毕业生转型、市场急需的课程提供服务,刘说: “我们的思路是重点抓别人没做过的。”
据中国电子学会综合办主任方明透露,由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电子信息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项目已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大学、南昌大学、海南大学等院校展开试点工作,学生及学校各方反响热烈。
该项目主要是面向高校三、四年级学生开展见习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认证培训,帮助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即将走入社会就业时,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熟悉职业规范与企业文化,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目标是实现认证资格获得行业认可,社会承认和国际互认。
电子信息工程师认证是由学会制订认证标准,负责出题进行考试,再由学会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委员会的专家按照认证标准和条件进行认证。实行培训、考试、认证三分离。培训工作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两种方式,认证培训机构必须获得学会的“认证培训资质”资格方可参加学会的认证项目培训。
中国电子学会下属有 43个专业分会,会员近10万,高级会员1万余人,这批人员均工作在中国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知名企业的高管阶层,走在国际、国内科技产业最前沿,从而保证了学会所掌握知识结构的新颖性、前沿性。学会认证委员会就是由这些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的编篡组也是由学校和企业在职人员共同完成,学会目前正在制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认证、课程标准,且认证过程有诸多在职高级科技人员进行指导,从而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渐进性。
刘汝林秘书长指出,目前中国电子学会的认证工作还处于搭架子的阶段,非常欢迎高校与之合作,在学会对其资格评估认定后,结合教育机构与学会行业优势、企业需求,共同开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认证技能课程,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为高校学生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认证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随着工程师改革制度的推进,也为一些远程教育机构在非学历培训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远程助学项目,在 2004年11月份的首次考试中,参加学院远程助学辅导的学员即取得了通过率为72.8%的优秀成绩,通过率为浙江本省之首,并高于全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平均通过率。
因此,将高校、企业、研究单位的各种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开展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理论和技能相统一的、院校和企业相配套、学会认证与国际同业互认的新型人才评测体系,将逐渐成为远程教育新的服务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