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育信息化金矿
特约撰稿 小淘/文
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业内外有识之士已经多有探讨并形成了共识。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困境之中往往潜藏着需求,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金矿在哪里
在多次采访中,笔者都听到基层教育工作者这样的抱怨和迷茫:教育信息化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帮助,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信息化?这个事实表明,对于基层的教育机构来说,教育信息化现在仍然只是一个政策概念,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所以,当笔者询问到他们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状况时,得到的答案都是标准并且统一的,他们肯定是规律机械地回答,我校今年购买了多少台电脑,新建了几个电子多媒体课室,联入了城域宽带网等。事实上,由于多数教育工作者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了解较少,还只停留在表面浅层次上的认知,所以在他们的概念里面,教育信息化似乎只是电脑、宽带网加投影仪等具体的物质条件。
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总投入为24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应用投入为30亿元,仅占总投入的13%左右。显然,这个比例是不合理的,根据IT业界的经验和实践,软件的投入应该远远大于硬件,但这却是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现状。
个中原因当然有许多,其中之一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没有从收集基层教育机构的需求开始,循序渐进从下而上建立以解决需求为目的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型。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实施都是从上至下的结构,决策权和资金都掌握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手里,作为需求主体的基层教育实体基本没有发言权。按照惯例,在软件工程里要实施一个信息化项目,首先是进行需求调研,然后进行分析报告,再根据需求得到设计文档。很显然,在中国多数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省掉了需求调研,所有的决策都基于一点——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以及其中规定的完成时间。
这正是造成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重硬件轻应用”格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在笔者采访中接触到的一些案例中,即使是占总投资13%左右的软件投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为教育应用软件也是由上级部门统一采购的,像“城域教育网办公平台”、“校园综合管理系统”这些看起来“大而全”的软件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时尚。但遗憾的是,这些“大而全”的软件系统提供的功能却往往不是各级教育机构所需要的,相反教育机构需要的一些功能它又提供不了,或者在实现细节上和学校的实现情况不太一样。这种情况和笔者做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是一样,需求往往由企业领导者和企业的信息办等部门提出,但这“需求”和最终各个基层部门的需求却有一定差距,结果往往造成开发的应用软件和实际不一致。
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从2003年开始,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及媒体开始反思,做了一些讨论和报道,提出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应该更多考虑投资回报,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以政策导向为主改变为以应用导向为主。
在去年4月举行的“2003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许多教育用户提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的信息化实施政策限制了教育用户搞清楚并且提出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部分IT企业没有或不愿意接近基层的教育用户,没有去了解它们的需求,这也是目前一些IT企业市场越做越窄的原因所在。全国从事教育应用软件开发的企业虽有几百家,其产品却被教育行业批评为“教育软件精品少而垃圾甚多”,就是最好的例证。
也有人认为:目前教育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提升到一定阶段,信息应用服务则相对滞后;而学校对于信息应用服务越来越重视,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教育行业信息应用服务市场潜在的增值空间很大,并且将是未来教育市场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对于教育信息化IT企业来说,这既是问题,也是市场巨大的机会。想想看,有一个已经投入上千亿元硬件的市场,目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软件应用,这样的市场对软件应用的容量是多么巨大。
很显然,对于一个已经拥有良好硬件环境的教育用户来说,如果你的软件应用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一些需求,他肯定是非常乐意采用你的产品。需求就是金矿。真正的问题是,你的软件应用产品确实符合他们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不符合用户实际的软件产品。
找到需求才能找到金矿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热点在将来几年必然由硬件转向软件应用,这也是我们讨论形成的一个共识。人们一致认为,这种硬件资源极度浪费闲置的建设方式必须得到改观。但是,这需要业界和教育业一起努力,相互沟通,才能使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以应用为导向。那些希望在教育信息化中掘金的IT企业要做的是——走下去,把握教育用户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官僚机构的政策需求。
王宏是上海一家规模较小的IT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日前他在享有盛名的复旦大学旁边的科技孵化园里信心十足地对笔者说,“保守的估计,我们这套校园短信系统今年在上海的用户将达到1万人左右,学期卡每学期收费85元,一年营业收入在150万到200万之间。”对于一个注册资本仅仅为200万元的小企业说,这是一笔很好的买卖。一开始,王宏仅仅只是为了解决上海某个中学学生经常逃课而开发出一套考勤刷卡系统,后来学校提出如果出现学生迟到早退或者缺课情况,能否使用这套系统通知家长。在这个需求推动下,这家公司才继续开发了校园短信系统。
此后公司的市场人员到上海各大中小学拜访,返回的信息令他们十分兴奋,校方非常愿意接受这套信息化系统,认为它能够给学校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带来方便;并且上海中小学的硬件和网络环境建设得也不错,完全可以让系统较好运行。
去年年末,王宏所在的公司选择了上海的几个小学校园,使用短信系统试运行了一个月,每天给家长发送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然后给学生家长发出调查表,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继续使用每学期收费85元的服务。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90%的家长愿意使用。分析其原因时公司发现,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相当多的家长在外工作时间较多,很难有时间到学校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如果经济条件不是太差,对于每学期85元的服务收费多数家庭并不难于接受。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校园短信系统可能成为这个成立不长时间的小公司第一个有稳定收入流的项目。他们希望几年后,能够有五万左右的用户,能够每年给公司带来1000万左右稳定的收入流。
对他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家以监控产品为主的IT公司没想到教育信息化市场有这么大。这个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抓住了学校和家长的需求,因而也抓住了市场的机会。
过去我们一直忽视了教育用户主体的需求,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中,学校及教师的需求、学生及家长的需求,都被忽略了,这类需求对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基本上没有或少有影响。很显然,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把握他们的需求,才能够真正挖掘出教育信息化这座巨大的金矿,一套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是可以让用户持续使用,给开发和运行它的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而不应该只是在检查时被拿来当花瓶摆一摆。
挖掘需求就是挖掘金矿
要挖掘教育信息化金矿,首先就要挖掘出教育用户的需求。而教育用户的需求正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盲区,意欲在教育领域开拓市场的的IT企业应该看到这片盲区的价值。只有你的应用系统能够给教师、学生及家长解决问题,他们才愿意付费使用。
在采访中,笔者看到,一些没有真正走下来了解学校实际需求的软件应用系统,即使在上级部门的采购中得以中标,在学校的信息系统中却会被束之高阁。毫无疑问,这样的软件应用系统只会让人们失去对教育信息化的希望。
“我们现在每年要向学生家长收取100元的信息费,家长们来问,交这么多钱我的孩子得到了哪些更好的教育,我很难回答”,西部一城市中学的校长向记者这样表示。由于当地财政不宽裕,“校校通”的实施经费大部分需要由家长们来均摊。
校长们的难以回答正是教育信息化企业的市场机会。在富裕或是经济条件一般的,甚至在比较贫穷的城市或者乡村,都需要能够满足学校需求的教育软件应用系统。教育信息化要获得教师、家长及学生的认同,需要的是一些勇敢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他们可以勇敢地开出挖掘需求金矿的采矿车。显然,机会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企业。■